分享

杜度崔瑗:化繁为简的大师!章草:书法史上一抹独特的古风

 零壹贰012 2020-12-22

汉朝除了隶书,还有一个全新诞生的书体——草书。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很多里程碑式的人物,或者是破天荒似的事件,正是这些人物和事件,让我们华夏文明的秩序从洪荒混沌中建立!

草书的萌芽

战国末期,那个曾经给周天子养马的西方的军事强国,凭借自身的一整套法家的治国理念和一套优良的军事制度,灭掉了文化上更为先进的山东六国。秦灭六国,是政治上的胜利,是军事上的胜利,但不是文化上的胜利。尽管完成了统一,文化上更为落后的秦朝,仍然采用类似于军事化的模式来管理这个大帝国,这种模式就是严刑峻法!面对严刑峻法,老百姓苦不堪言,先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接着六国人民都揭竿而起,秦国就迅速灭亡。由于秦亡的太快,快到根本来不及文化建设,因为文化建设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短短的15年秦人只是在文字货币度量衡这些大的线条上做完了规范,连小篆都没来得及认真的落实,其他文化建设更是基本上空白。

杜度崔瑗:化繁为简的大师!章草:书法史上一抹独特的古风

李斯小篆《峄山碑》

所以接下来的汉朝可以继承秦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但是在文化方面秦本身就比山东六国更落后,那么,汉朝会继承六国之中谁的文化呢?

事实上,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的队伍,班子核心成员大多数都来自于楚国。所以四年楚汉之争其实是楚国人打楚国人。所以项羽最后在垓下之围的时候才会响起四面楚歌,那就是因为外面围困项羽的很多也都是楚国人。如果说秦的胜利是西方打败了东方,那么汉朝的建立是南方控制了北方,南方的楚文化开始迅速的风靡全国。在此之前楚文化一直都是边缘文化,中原内陆人骨子里是瞧不上夷狄出身的楚国人的。楚国人的祖先是因为站对了队,跟着周文王混,后来又参与了周武王灭商的斗争,武王800诸侯会师盟军的时候就有楚国人参与,当时楚只是一个非常小的边缘部落,周人立国之后,考虑到楚人的功劳才册封了楚国,只不过因为楚国的人口势力都很小,又是一个外族部落,所以只册封了一个很低的爵位,子爵!

后来经过历代楚国国君的励精图治和开疆拓土,楚国一度成长为春秋战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今天的河南中部安徽、江苏北部,陕西的东南部,山东西南部,都曾经纳入过楚国的版图。土地和人民的扩张带来了楚文化的空前繁荣。尽管如此,战国时候的中原人要提起楚文化,那还是相当鄙视的,觉得他们就是夷狄,但是随着汉朝的建立,那些曾经不入流的楚文化开始接管了汉朝,所以代表楚文化的屈原也自然而然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

跟儒家、法家影响下的理性思维不同,楚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浪漫感性。比如屈原的《离骚》里面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另外一篇《山鬼》里面说: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楚国人即使是想要陈述一个很严肃的话题,那也是充满浪漫主义。一定要在那些有神仙居所、窈窕美女或者是凶恶猛兽的衬托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浪漫主义思潮对北方的儒、法为代表的理性思维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这种浪漫主义的影响表现在书法上,就是人们不会满足于规规矩矩的隶书或者是篆书的字体,他们强烈的情感需要更加流畅更自由的书写方式。

杜度崔瑗:化繁为简的大师!章草:书法史上一抹独特的古风

隶书《熹平石经》拓片

在这种社会氛围带动下,草书的出现就变得顺理成章了。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生了隶变,书写者为了追求速度进行大刀阔斧简化的结果,当多数人沉浸在隶书变革带来的巨大进步时,汉朝书法家就已经开始思考,既然隶书就是为了写的快一点,那是不是可以更快?但是具体怎么做?一时还没有头绪,因为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思想鸿沟,我们现在可能理解不了,现在每个中国人从小就接触到篆隶草行楷各种字体,所有的书写方式我们都见过。

一个汉朝人,他见过什么?他见过大篆,见过小篆,见过隶书,而这些字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静态书体,一笔一划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虽然有些书写者因为为了赶时间或者技艺不纯熟而书写的有些潦草,偶尔出现几个笔画连通在一起的情况,这就是我们很少提到的草隶。但是这些往往都是被当做反面教材来批评的对象。这种'草'的效果由不经意之间的失误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追求,那还是需要跨越一个巨大的一个思想鸿沟。

章草的发展

在人们探索了200多年之后,到了西汉晚期,章草终于开始出现。我在后面会有附图。章草是由隶书的简洁写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的一种书体,这里我们纠正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好多人以为楷书写快了就是行书,行书写快了就是草书。这是不对的,草书和楷书同时脱胎于隶书,而且草书成熟的还更早一点,可以做这样一个不是特别恰当的比方。隶书有两个儿子,老大叫章草老二呢,叫楷书,老大章草又生了一个儿子叫大草,老二楷书也生了个儿子叫行书,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关系,行书和草书,算是堂兄弟,不是亲兄弟。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字的行书的字体和草书的字体,他们的差异非常大。章草对隶书的结构做了进一步的简化,起笔收笔多为漏锋放锋,极少有回锋的处理,漏锋就是猛,毛笔放在那里直接就拖走,不会有一个回头的一个动作。这叫漏锋。笔划之间出现了简单的连笔,一个字中除了个别笔划交代的比较清楚,多数笔划都表现出相互顾盼的效果。章草作为一种动态的字体,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他兼收并蓄,将波折美、曲线美、端庄美和流动美融为一体。笔势流动,有连绵之意,结构工整端秀,有整肃之规,章草之美,这是这种伟而不分、合而不同的局面下体现出来的,形成了章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 名字之谜

章草非常有意思,章草这个名字的来源今天仍然扑朔迷离。

有一种说法是西汉汉元帝,他让当时的书法家史游作《急就章》,《急就章》就是一篇儿童学习的教材。急就的意思就是快速入门,或者是速成。而史游就以章草书写《急就章》,所以称之为章草。我们今天看不到史游的作品了,只能参照三国黄象临摹的《急就章》。他是采用了章草和楷书书写的。

杜度崔瑗:化繁为简的大师!章草:书法史上一抹独特的古风

皇象《急救章》

还有一种关于章草名称来源的说法是东汉初的书法家杜度擅长这种书体,当时的皇帝汉章帝是个职业皇帝兼业余书法爱好者,非常钟情于杜度的书法,所以特别要求杜度在给他上奏章的时候,不要用正式的隶书,而是采用杜度自己擅长的字体。于是,他的字体就被大家当做写作中的专用字体,所以被称作章草,一时间杜度和他的章草,名扬上流社会。

说史游书《急就章》的说法,目前缺少证据,更主要的是他编写的《急就章》是给儿童入学的启蒙读物,更有可能采用通行的隶书书写,毕竟比起隶书,章草的规范性和可识读性都要差一些。

  • 章草“天然第一”——杜度

第一位章草大家就是杜度。杜度是东汉京兆杜陵人。原名杜操,因为要避魏武帝曹操的名讳,所以改名为杜度。杜度,曹操听起来有没有很萌?!

汉章帝的时候,杜度做过齐相。汉朝采用郡国并行制,也就是说既有郡县,又有分封的诸侯国,齐相,就是齐国的相国。名义上是齐王的辅臣,实际上是中央派到齐国总揽政务的官员,同时有监督这些诸侯王的任务。

杜度的手记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是据看过他手记的三国人韦诞说,是“杜氏杰有骨力,而笔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晋朝人卫恒也说过“齐相杜度号善草书,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出来,杜度的书法风格大概是更接近瘦硬一路,用大诗人杜甫的话说“书为瘦硬方通神”的审美趣味。草书大家怀素称杜度的章草“天然第一”。

应该说,杜度正式掀起了章草的大旗,从此开始了草书的正式发展。身居高位的杜度为草书的最初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草圣”张芝曾说自己的书法“上比崔、杜不足”。意思是说张芝这样的大家都说自己的书法水平跟崔瑗、杜度尚且不足。那么崔瑗又是何许人呢?

  • 草贤崔瑗

紧接着杜度之后,以章草闻名的书法家是崔瑗。与史游、杜度的官运亨通相比,崔瑗的仕途生涯就悲催多了。崔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人,今天的河北省安平县,生于东汉汉章帝建初二年,崔瑗出生在一个学霸家庭,他的父亲崔骃和儿子崔寔和侄子崔烈,都是著名的学者。《后汉书崔骃传》里面说,崔氏世有美才,就是他们一家专出学霸,家境本来非常好,结果很快出事了,他的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史书上说他早孤,就是孟子归纳过的人生四大惨:老而无妻曰,关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犊幼而无父曰。这对幼小的崔瑗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从此家道中落。但是,崔瑗再怎么说也是书香门第,虽然家里穷了,但是始终专心好学,他从小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十八岁来到京城洛阳,与当时的名仕贾逵、马融、王符、张衡这些人关系都非常密切,而且崔瑗爱交朋友,常常以丰盛的酒菜招待宾客,从不考虑钱财。不过自己日常却是吃糠腌菜,这样在当时,就更加赢得了好名声。

杜度崔瑗:化繁为简的大师!章草:书法史上一抹独特的古风

崔瑗画像

但是,好名声并没有转化成好运气。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仕图上却迟迟没有起色。到了四十几岁的时候,才勉强坐上了一个小郡吏,四十多岁,今天听着好像还不太大,但是在古代这个年纪那就相当大了,汉朝人的平均寿命也就才三十多岁吧。但是不管怎么说,迟到总比不到好,满以为这下可以时来运转,走上人生巅峰了吧。结果很快又因为触犯了一点法律,被下了山东的大狱。

尽管遭受这样的人生打击,但是崔瑗同学仍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意外的发现审讯他的这个狱官竟然精通礼学,所以每次提审的时候。崔瑗都顺便请教一些问题,这个狱官司当时就无语了。但是他看崔瑗的态度谦虚诚恳,又不像是开玩笑,于是他也是认真的跟崔瑗讨论起了礼学,一来二去,每次例行的提审,都变成了学术讨论会。所以史书上说,崔瑗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也。

也可能是在这位狱官司老师的帮助之下,崔瑗很快获释。这段入狱的经历不但没有成为崔瑗的污点,反而使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社会上层的追捧。离开了监狱之后,先后有两个将军招聘崔瑗做私人幕僚,一个是度辽将军邓遵,另外一个是车骑将军阎显。但是这两个人很快都因为被牵涉进政治风波后被诛杀。崔瑗两次都好险差点被牵连。崔瑗就想,去哪哪被诛,自己也不是扫把星啊,与其这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那不如归隐林泉,好好享受一下承欢膝下之乐,长林丰草之欢多好。

所以当大将军梁商再次征召崔瑗的时候,崔瑗以极诚恳辞说我这肩周炎,脚气也没好,反正就找借口不去呗。快到五十岁的时候,崔瑗终于时来运转,隐居的这段时间使他的学士名声变得更大了,以至于朝廷直接征用,这跟之前那些个人招聘就不一样了,被举为茂才。茂才即秀才,因为东汉要避光武帝刘秀的讳就不能叫秀才,所以改作叫茂才。朝廷让他做汲县县令。崔瑗在这里主持工作七年,为当地开稻田数百顷。当地的老百姓用歌谣来歌颂他:上天降神君,锡我慈仁父。临民布德泽,恩惠施以序。穿沟广灌溉,决渠作甘雨。

七年后,一大波朝廷的高官,向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举荐崔瑗说他是个宿德大儒,既有好的政绩表现,又道德高尚,不应久居下位。最终崔瑗升迁济北相,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的崔瑗,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人生巅峰。

在忙于正事之余,他始终没有忘记书法,因为几经生死,随着晚年境遇的提高,他的心境变得无比的豁达。崔瑗早年是写小篆比较多的,但是越到晚年,他书法速度转向章草。这个时候,他平和的心态,丰富的阅历,再加上满腹的学问,都变成崔瑗笔下流畅的线条,比起杜度他的线条更柔美流畅,更上一个台阶。崔瑗草书笔画精微,善于变化,好像是金子经过百炼,如美玉丽自天成。我们看到崔瑗《贤女贴》里面的字,比起之前的章草,他的结字更加流畅,笔划方圆兼备,甚至偶尔出现了两个字之间有笔划的联系。应该说他是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写法,充分体现了崔瑗对草书的理解和探索。

杜度崔瑗:化繁为简的大师!章草:书法史上一抹独特的古风

崔瑗《贤女帖》

但是,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比起正经的篆书和正在流行的隶书。杜度、崔瑗引领的是一种不严肃、不正经的书法潮流。他们的书写方式过于追求媚俗,还略带浮夸。针对这些批评,崔瑗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回应。这就是现存的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篇书法理论专著《草书势》。

在这篇文章里面,崔瑗详细的描述了发生逆变的原因,就像我们曾经说的,随着典籍案卷的越来越多,需要抄写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很多辅助书写的小吏,为了提高书写速度,删减旧文字,这才有了隶书。草书的法则也是一样,只是略加简略,顺应时事,用于仓促紧迫之中。功效加快与篆隶同样实用,但是节约了时间,也节省了精力。观察他的形象,举手投足之间都有它特有的仪态形式,方圆也有它自己的规矩。那为什么一定要坚守古老的体式呢?几微要妙,临时从宜,崔瑗点出了草书存在的核心价值,对于草书的批评者给予有力的回击。

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草书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最重要的原因是经过了杜度、崔瑗这样的大师反复打磨之后,这个字体本身变得足够的美,这才是草书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发扬光大的根本原因。

在人生最后十几年,崔瑗的仕途、书法和学问都达到了高峰。这好像也是命运对他前五十年颠沛流离的一个弥补,他也充分利用了这段人生的黄金期。书法和学术都有了一个爆发式的呈现。

据记载,他流传下来的文章有五十七篇,我们只挑其中的一篇小文简单说一下,叫《座右铭》。这也是我们今天桌子上写一个小纸条被叫做座右铭这个典故的出处。里面有一些话比如说: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这些句子就是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拿来用,短短几个字洞悉世道人心。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传世的第一篇《座右铭》。据说崔瑗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他的哥哥崔璋被人所杀。于是呢,他亲自手刃的仇人,然后隐姓埋名出逃他乡,最后赶上天下大赦才再次回来。返乡后他写了这篇《座右铭》来警醒自己,因为经常放在座位的右边,所以叫座右铭。

杜度崔瑗:化繁为简的大师!章草:书法史上一抹独特的古风

邓石如书崔瑗《座右铭》

公元142年,66岁的崔瑗病逝,临终前他对儿子说:人之所以生存,就是吸收了天地的气息,等到了死的时候,把精神归还为上天,把身体归还给大地,什么地方都可以安放形骸,没有必要非得埋在老家。他对人生的参悟,就像他对书法的参悟一样,透过那些庄严华丽的仪式,直接看到了事物最底层最简单、最朴素的原理。

三国时书法家韦诞说他“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就是说书写的非常浓密,结字的精巧美妙。有一个叫王隐的人称崔瑗为“草贤”说他的章草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云:“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意谓其书势如“危峰阻日,弧松一枝”之奇险也。

章草——撩人的古风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崔瑗的章草上承草隶下启今草。这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成为草书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站。

杜度崔瑗:化繁为简的大师!章草:书法史上一抹独特的古风

赵孟頫《急救章》

从书法的发展轨迹看,草书从史游到杜度再到崔瑗这个接力棒经过几次交接,虽然薪火不断,但是一直都是一个极小范围内的传承。草书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社会边缘的位置,面临着一波又一波的抨击,随时都有可能被淹没在历史的浩瀚烟尘之中。但是,草书却一直传承到两千多年后到今天。历代很多书法大家,都从古人的章草获取高古的书法密码,为自己的作品带来别具风格的韵味,章草,也成为一抹独特而撩人的书法古风。

参考资料:

《后汉书·崔骃列传》

《后汉书·文苑列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