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景藩二十三、 清肝理气法治萎缩性胃炎胃痞肝胃不和,郁热内生案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0-12-22

二十三、 清肝理气法治萎缩性胃炎胃痞肝胃不和,郁热内生案

 梁某,女,59岁,退休职工。初诊日期:1993年9月15日。 

 主诉:上腹痞胀1年,咽食时胸骨后不适,口干。 

 病史:1年前因饮食不当,旋致胃脘痞胀,食后尤甚。3个月后自觉剑突下有灼热感,口干。渐而吞咽时胸、咽部不适,不能顺利吞咽,常进食稀粥、烂面条。大便每日1次,量少,神倦乏力。曾经到两所医院诊查,上消化道钡餐3次,诊为慢性胃窦炎。本月3日查胃镜,诊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服中西药物多种,症状未见改善。近半月来,胸骨后及上脘嘈热更著,食欲不振,常欲饮水,特来求诊。 

 诊查:形体较瘦,舌尖边微红,舌苔薄白,脉象细弦小数。锁骨下淋巴结无肿大,上腹部轻度压痛,肝脾不大。 

 临床分析:患者主症胃脘痞胀,咽食时胸骨后不适,似属胃痞、噎证。剑突下有灼热感,近来胸骨后及上脘部嘈热尤著,口干,舌尖边微红而脉弦小数,均属气滞兼有郁热之征。郁热由于气滞久郁,因胃中气滞,肝胃不和,郁热内生。阅前方迭用苦寒、苦辛,如半夏泻心汤之属,症状未见改善,且兼食欲不振。拟从清肝理气为法,方选化肝煎加减。 

 处方:青皮6g,陈皮6g,牡丹皮10g,山栀10g,炒白芍15g,象贝母10g,白杏仁10g,刀豆壳20g,麦冬15g,鹅管石15g,泽泻 15g,甘草3g。 

 每日1剂,2次煎服,嘱服后漱口,含化冰糖少许,清晨用蜂蜜一匙,开水少许冲调后饮下。 

 上方服7剂,胸骨后不适及剑突下灼热感均有减轻。但口干仍然,仍以半流饮食为主,舌象脉象如前。原方中麦冬改为25g,续服14剂,胸咽不适及嘈热症状显著减轻,口干欲饮也明显改善,已能进食软饭,咽食时并无不适感。乃于原方中加太子参15g、玉竹15g,去杏仁、鹅管石。隔日煎服1剂,至11月中旬,症状均已消失,饮食正常,舌淡红而润,苔色薄白,脉微弦而无数象。12月复查胃镜,为中度浅表性胃炎,未见萎缩性炎症病变。随访2年,症状不著,饮食如常,因颈项及上背不适,经查谓颈5~6骨质增生性病变,正在进行颈部牵引治疗,未服他药。 

 按语:本例属“胃痞”、“噎证”范畴,剑突下有灼热感,上脘嘈热,口干,舌尖边红而脉小弦,气滞兼有郁热,处方也以化肝煎为主而随证加减。青皮、陈皮行气和中;丹皮、山栀清肝泄热;白芍缓中敛阴;泽泻清泄下行;象贝清热泄肝和胃,疗咳化痰,习惯用治咳逆痰喘之症,殊不知此药擅于清胃热,胃酸过多者,用之可以制酸,如早年之“乌贝散”,即以象贝配乌贼骨制成之散剂,胃酸少者,可据证配用白芍。按《本经别录》所载:“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故能除热,能泄降,能散结。”故胃痞、噎证之肝胃郁热证,徐老常用象贝母而获效者甚多。化肝煎中选用象贝母,亦正是化肝煎良方的特色之一。 

 鹅管石生于暖海浅水中,功用为温肺、通乳、通噎。《宣明论方》有“焚香透膈散,治一切劳,咳嗽壅滞,胸膈痞满”,方法为将鹅管石研细,置于香炉上焚着,张口吸入,此法现已极少用。早年徐老跟师于朱春庐,其治噎证、膈证,常配用此药,诸多病例经他方治疗少效时,加此一味,颇有意外之功,尝谓:“鹅管石如柱状,重以镇逆,能通降食管,扩张食管。”多年来,徐老在临床上亦常用之,大半有效,但其机制尚待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加以证实。 

 关于服药之法,本例因证属肝胃郁热,咽管宜加濡润,故嘱其服药后漱口,含化冰糖少许,清晨冲服蜂蜜,均有润养之意。咽管柔空,腔小而需濡润。此例症状颇似食管炎症,但胃镜检查未报告此疾,检查时细心与否,尚难测知,根据证候特点,润养之法与他药相配,有利于病情康复。 

(徐丹华 徐景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