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七、 健脾和胃,抑肝运中法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痞中虚气滞案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0-12-22

​四十七、 健脾和胃,抑肝运中法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痞中虚气滞案

 任某,女,57岁。初诊日期:2006年2月23日。 

 主诉:胃脘痞胀6年余。 

 病史:患者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6年余,平时常感胃脘痞胀,食后尤甚,口苦而舌麻,腹鸣,大便溏泄,间断服用中西药治疗,症状反复不愈,2005年2月26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伴肠化,反流性食管炎(A级),予胃复春、奥美拉唑、达喜等治疗,胃脘痞胀未减,以致不敢多食,体重渐降,甚为焦急,乃转本院治疗。刻诊:胃脘痞胀,食后尤甚,时有嗳气,无反酸,纳谷欠香,体重减轻,夜寐欠佳,口苦,舌仍麻,腹鸣便溏,大便日行2次。患者痞胀好发于春季。 

 诊查:上脘按之软,无压痛,墨菲征(-),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舌质暗红,多裂、苔薄糙腻,脉沉细。 

 临床分析:患者病史6年余,久病多虚,脾为阴土,宜升则健,胃为阳土,宜降则和。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气机阻滞,则胃脘痞胀,嗳气;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则食后胀甚,纳谷欠香,大便溏;女子以肝为先天,患者多发于春,与肝相应,肝失疏和,乘脾犯胃,则春季易发。证属脾胃虚弱,运化不力。先予健脾和胃,佐以抑肝运脾治之。 

 处方: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3g,鸡金10g,佛手10g,制香附10g,五味子3g,蝉衣5g,藿香10g,焦楂曲各15g,泽泻15g。2次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14剂,药后尚合,脘痞腹鸣减轻,食欲改善,偶有隐痛,左眼视力差。舌尖红,苔薄白而干,脉细弦。原方出入,佐以益胃清肝。 

 处方:麦冬15g,白芍15g,炙甘草3g,陈皮6g,法半夏10g,鸡金10g,佛手10g,制香附10g,刀豆壳20g,黄连1.5g,焦楂曲各15g,藿香10g,桑叶10g,青葙子5g,茯苓15g,白蒺藜10g。2次煎服,每日1剂。 

 三诊: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继服药14剂,胸脘痞闷症状不著,舌麻也有好转,大便日行2次,溏而不实,腹鸣隐痛,视力差。舌偏红,苔薄白腻,脉细。此为胃病及脾,脾运不力。拟再健脾助运。 

 处方:焦白术10g,山药15g,茯苓15g,甘草3g,煨木香5g,藿香15g,益智仁10g,仙鹤草15g,焦楂曲各15g,黄连1.5g。2次煎服,每日1剂。 

 服药30剂,药后症状改善,腹鸣腹痛,又在上方基础加减用药治疗1月余,诸症未发作,脘痞、舌麻、便溏基本痊愈。 

 按语:徐老认为,“脘”意指内腔。上腹胃脘部体表上、中、下三脘的经穴位置与胃相应,从胃的解剖学而论,古今一致,故本案胃脘痞胀,病位主要在胃。口苦舌麻、腹鸣便溏,病及肝、脾两脏。徐老认为胃为中土,与脾相合,互为表里,与肝木亦密切相关。胃既有病,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失常,胃气不和,气滞不畅,发为痞胀。日久则易影响及脾,运化不力,故见大便溏,脉象沉细等症,而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旺盛,肝胃不和,可见口苦舌麻,脉弦;舌红、多裂,苔薄糙腻,脉细,兼见阴伤、湿滞。 

 本案虚实夹杂,中虚即脾胃气虚、阴虚,实则肝胃不和,兼有湿滞。徐老认为这是胃脘痞胀病机的双重特性,亦示病机的复杂性。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详细辨证,慎勿偏执中虚而一味补气健脾,治当补中有消运,冀其补而不滞,理气勿过辛燥伤阴,方能有利于病。故本案法当健脾和胃,疏和运中。药用太子参、白术、山药、茯苓健脾补中,麦冬、炙甘草养阴益胃,白芍、五味子、蝉衣柔肝抑肝,制香附、枳壳、佛手、橘皮络疏和。三诊时肝气偏于旺盛,且苔微有腻色,湿浊未尽,故不用参芪等补气滞气之品。本案中虚气滞夹湿证,健运中焦贯穿始终,从而气机条达,湿浊得化,胃痞向愈。 

(周晓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