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滔河乡或可以改为白亭镇

 田野文学馆 2020-12-22

   2018年春天,淅川县滔河乡行政机关及镇直单位从原滔河街搬到位于位于清泉、严湾、白亭三村交界的新集镇,这标志着滔河乡新集镇正式启用。其实,这个新集镇的土地占用主要以清泉村为主,与白亭村只是擦个边儿,知道内情的人会以为笔者是在张冠李戴。但是,滔河新集镇距离白亭街道只有2公里左右,清泉、严湾等村历史上曾经同属于白亭保。最近笔者在阅读文献中无意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白亭是析邑治所(也叫白羽城),也是楚国令尹王子胜的封地;西汉到南北朝一直是析县县城;此后,白亭一直是丹江岸边的水陆码头、丹江重镇,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丹江航道断行后才逐渐颓废为村级集镇。所以,滔河乡或可以改为白亭镇,这并不是痴人说梦,或可以考虑的。因为,这样不仅符合以行政机关驻地命名乡镇的惯例,而且对于提升滔河文化内涵是不无裨益的。

    一、白亭就是古析邑治所白羽城

    在春秋战国时期,白亭也叫白羽城,系古析邑治所在地。关于白羽城,一说是在西峡县城附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历史真相的探讨和商榷。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淅川与西峡、内乡分分合合,曾经多次同属一个县。

    1、清朝咸丰年间徐光第撰写的《淅川直隶厅志》直接写出了析邑的范围。《淅川直隶厅志》记载:“析县在今白亭、张陂二保,春秋楚许於析地即此,古楚邑地,又名白羽。”白亭、张陂二保究竟在哪儿?明成化七年,淅川从内乡县(含今淅川、西峡、内乡)二十六保中分十保设置淅川县,其中,就有白亭保。清朝道光二十年,河南巡抚杨国祯凑请,取缔淅川县,南阳府同知改为淅川厅抚民同知,移驻淅川城内,并兼管整个南阳府水利、盗捕等事宜,同时,南阳县县丞分防荆紫关,驻荆紫关。《淅川直隶厅志》成书于清朝咸丰十年,此时,淅川直隶厅把白亭保分为上白亭保和下白亭保。上白亭保的范围大致在今滔河乡万家岭、蔡家、姬家山、陈家洼一带;下白亭保大致在今滔河乡梁庄、白亭、清泉、姬家堰、周家营、俞家沟一带。张陂保也分为上张陂保和下张陂保,上张陂保大致在滔河乡石庙湾、东沟、大石桥乡清风岭、柳家泉、磨峪湾、温家营一带;下张陂大致在今大石桥乡大石桥村、姚家湾、西岭、东湾、贾洼、东岳庙、郭家渠、毕家台一带。古时,张陂保有张陂城。据《淅川直隶厅志》记载:“张陂城在城西(指淅川老县城)二十里下张陂保过境半里。”元朝时候,张陂城还是重要集镇,曾在此设立巡检司。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析邑的范围大致在今滔河和大石桥两乡镇的部分区域。

    2、“吴若琅得鄀鼎于淅川”为白亭是析邑治所所在地提供了文物论证。据《淅川县志》记载:“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淅川厅同知吴若琅得鄀鼎于淅川”。鼎是春秋时期一个国家的重器,也是国家的象征。鄀鼎在淅川的出土标志着古鄀国曾经在淅川境内。那么,“古鄀国在不在淅川”与“白亭是不是析邑治所”两者究竟有何关联?这要从古鄀国的灭亡与析邑的建立说起。

    古鄀国是位于秦楚边界的一个子爵方国,具体位置在今滔河乡白亭村、大石桥刘家泉至寺湾一带,《淅川县志》(1990年版)对鄀国的记载是这样的:黄帝长子昌意封于鄀,是为鄀国。昌意子高阳自幼随世父(黄帝次子)少昊教养,后为帝,名颛顼,世父子名昧未立。昧有二子,名允格和壹骀。颛顼封允格于鄀,封壹骀于汾川。因此《路史》曰:鄀为少昊之后,允姓。周时为子爵国。

    据《淅川直隶厅志》记载:“左传鲁僖公二十五年(周囊王十七年),秦晋伐鄀(杜预注: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其后归於南郡鄀县),周景王二十一年(鲁昭公十八年),楚平王使令尹王子胜许於析(实为白羽),白羽改为析”。其实,秦晋伐鄀后,鄀国的贵族迁往楚国的郢都附近,具体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自此,宜昌被称为上鄀,原古鄀国被称为下鄀。周景王二十一年,楚平王把於析之地封给令尹王子胜,析邑治所在白羽(白亭),白羽改为析,才有了“析”这个地名。据《淅川直隶厅志》记载,於在淅川县盛湾镇马川一带,明清时期,设有於村保。也就是说,王子胜的封地於析之地包括丹江两岸盛湾镇马川至滔河乡白亭一带。《左传》记载:“周赫王十七年,秦昭王出师武关攻楚取析十五城”。《史记》中,楚怀王把於析地称为是祖宗传下的疆域,可见,於析之地范围较大,甚至包括楚国始都丹阳。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淅川厅同知吴若琅在淅川刘家泉一带得到鄀鼎,这说明了古鄀国(下鄀)在淅川大石桥刘家泉一带,同时,也为白亭是析邑治所白羽城提供了文物佐证。

    3、王子山历史遗迹为白亭是析邑治所提供了有力佐证。析邑治所在白羽(后演变为白亭),於析是楚平王时期的令尹王子胜的封地,因此,王子胜又被成为“羽王”。与白亭隔河相望的地方有一座山,叫王子山(因羽王四子而得名),傍边有一道悬崖,叫鲇鱼崖(今丹江桥附近娘娘洞)。《淅川直隶厅志》记载:“王子山在城西(指淅川老县城)二十里,与鲇鱼崖对,世传羽王四子领兵捕盗于此”。羽王就是楚平王时期的楚国令尹王子胜,王子山在古鄀国境内,与白亭中间只隔了一条丹江河。如果析邑治所白羽城在西峡,王子山就不是析邑之地,羽王四子就不可能跨界前来“捕盗”。

    4、羽王四子墓在岵山脚下发现不仅论证了析邑在淅川境内,也论证了楚都丹阳在淅川。王子胜是楚平王时期的令尹,其分封於析是在周景王二十一年(鲁昭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42年。此时,楚国都城从淅川丹阳迁往郢都已经过去了147年。楚平王让自己的令尹(相当于宰相)驻守於析,可见於析对于楚国的重要意义。当然,王子胜是楚国的令尹,整天要忙着处理国家大事儿,於析管理便落在了其四子身上。因此,於析有多处四王子的传说和遗迹。据《淅川直隶厅志》记载:“岵山在城东(指淅川老县城)二十里……山上有四王庙……”又记载:“四王塚在城东二十里岵山脚下,即羽王四子。”岵山是丹阳故城背后的一座山,四王子死后,埋葬在岵山脚下,一是丹阳是楚国的宗庙所在,有叶落归根之意;二是说明这里是於析之地。岵山建有四王庙,可见羽王四子在於析之地的影响。

   二、 白亭作为析县县城存在了很长一个时期

   白亭又称为白亭街,有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古时候有过街门楼两座,有戏楼和广场。街道边有一条有两米宽、两米深的石砌水渠,长年水流不断,街面有很厚的青石板覆盖。自西汉开始,白亭作为析县县城长期存在。《淅川直隶厅志》记载:“史记汉高帝下析郦攻武关,而中乡之名不甚著。汉初置郦县、析县,析故城在今城西(指淅川老县城)二十里白亭保左近,郦县故城在今内乡县城北十里郦城保。”一直到南北朝时候,魏设置淅川县,淅川故城在今马蹬镇。自此,淅川之名正式存在,白亭也完成了作为析县县城的历史使命。

    三、白亭作为丹江岸边重镇长期存在

    在1953以前,白亭街一直是豫、鄂、陕交界处的交通枢纽和农副产品集散地,与淅川老县城、荆紫关、李官桥、埠口街并称丹江五大集镇。从白亭往西一百多里就是鸡鸣三省荆紫关。由白亭街向西北有一条东西大道通向陕西的商南和西安;一条大道向东,经淅川县老城由内乡通向南阳直达许昌。走水路,可从白亭街对岸的大石桥码头,坐船由丹江入汉江直达武汉。白亭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人们熙熙攘攘的来往于街市上,直日头偏西,小镇上才恢复平静。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和丹江航运衰退,白亭街慢慢退化为村级集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白亭街一部分居民远离故土,迁往他乡。白亭老街也被大部分被拆除,在老街南边建设了一条新街,但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和喧闹。不过,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白亭一定会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综上所述,滔河乡或可以改为白亭镇。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供大家参考而已。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电话:13569243979

如果喜欢,请长按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