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29,马桥

 史客郎骑行 2020-12-23

马桥老镇本名山海镇,地处沙冈和俞塘汇合处。明末清初,形成商市,因当时镇上有四座石桥分布形状似一匹马,故人称马桥市,清乾隆年间始称马桥镇。我的想象力不行,怎么也想象不出四座石桥的分布形状能勾勒出一匹马的样子。

市镇大致在明清时期成为县城之外的行政单元,市最开始是临时性的市集,镇是永久性社区。清末以前的镇大于市,所谓“以商况较盛者为镇,次者为市”,“贸易之所为市,市之大者为镇。”

这么说,不太可能是先有山海镇,然后缩编为马桥市,再升级为马桥镇。苏南不会有马市,也没人提到此地的马姓,那么比较大的可能还是谐音,不知道有没有人能考证出来。

大石桥上南望,前面就是沙港与俞塘交汇处

马桥老街原本也不长,大石桥以东为东街,以西为中街和西街。如今马桥中街和西街基本已拆除,东街还保留了一部分。中街的南边跨越俞塘有一座三孔石桥,大概是以前永安桥的位置,是否当年的式样不得而知。

大石桥现在似乎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叫马桥镇塘桥,所谓塘桥是指跨xx塘的桥,比如春申塘桥、周浦塘桥,三林塘桥,只是本地人省略了那个塘的名称,直接叫塘桥。叫马桥镇塘桥,有点不伦不类,因为从来没有一条河叫马桥镇塘。另外,沙港的港就是河流的意思,太湖平原的河汊根据主流支流或者大小有相应的名称,比如浦、泾、塘是比较大一点的河流,港、浜、沟是比较小的支流,不需要在沙港后面加一个河字,有蛇足之嫌。

马桥镇西首横跨俞塘的三孔石桥

马桥东街能保留下来,大概是因为马桥天主堂和万寿庵。建于1857年的马桥天主堂是一座圣母堂,应该是徐家汇圣母堂在上海西南地区的分堂。1931年,天主堂的本堂神父出资建达义男校,次年建达德女校。联想到1929年钮永健回乡创办俞塘民众教育馆,面向普通民众,而且很快就办得风风火火,这二所教会学校大概有争夺民心与生源的意思。

教堂东首立有一块太湖石,中西合璧。左边平房屋檐下的长凳,用的是条石,很可能是教堂以前的铺地石

1857年,马桥的拉丁文就是“MA QIAO”了吗?

1958年,马桥天主堂停止宗教活动,为上海食品公司仓库,后钟楼被拆,当年名满天下的上海产食品,可能曾经存放在此教堂里。1989年11月21日复堂,1994年重修钟楼,现在是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庵和东街的其他民宅混在一起,如果不是黄色的寺墙,可能分不出来。据说万寿庵始建于元代,根据中国乡镇始建的传统,一般是先有寺后有乡镇,马桥的历史不当比万寿庵更长。万寿庵还保留了一块石碑,叫募田碑记,记载了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比丘尼明性,重修万寿庵,并募得十亩庵田以养寺僧,碑刻起首是:“盖闻有寺则有僧,无僧郎(则)无寺,僧之行止虽籍寺为托足,而寺之永否,实视僧为......”估计就是明性尼的口语所转,道理浅显明晰。

小小的大雄宝殿,小小的后院,有一棵古银杏,生机勃勃,已经结有白果。《募田碑记》没有提到这棵银杏,很大可能银杏早就存在于此。绿化部门1986年确认树龄为350年,当为1636年前后所栽,尚为明崇祯年间,不知依据什么?


马桥,闻名于全国(考古界)的,是马桥古文化遗址;闻名于上海滩的,是马桥豆腐干。马桥人自己还记得的,大概是手狮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前元宵灯会时人们都爱提灯行街,一般老街都很狭窄,但马桥老街感觉特别窄,观者拥挤,提灯人便用竹竿撑起狮子灯,伴以手舞足蹈,以示欢乐,后发展为手狮舞,流传于马桥、北桥、老闵行及松江叶榭和新桥等地区。

传说钮永健从小喜欢手狮舞,他长大后喜拳术、好侠义,曾扎了一只太狮灯,其大如牛,又做了八块云牌灯,在马桥镇上出会赛灯时,展示了“云牌太狮灯”,成为灯中魁首。辛亥年钮永健参与领导光复起义成功,乡亲们节庆时专为他舞起“云牌太狮灯”。1927年后钮永建曾在南京出任江苏省省主席,因此手狮舞在南京地区也有流传。

东街大概一百米长,这样的街道大概只能玩手狮舞

小巷中间的石柱有点年头,可能是界柱,这儿没有六尺巷

青砖上的中国结,看着年代不是很久远


沿俞塘一带的几个老镇,比如车墩、马桥和北桥,近代以前比较繁荣,近代以后开始衰落,给出的解释是大体上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倭寇进犯、太平军与清军和洋枪队的激战、抗战之殇,这些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交通。

近代前,本地区属于松江府,府治在松江城,有俞塘沟通车墩、马桥和北桥,因此繁荣。近代后,经济中心转去上海县城,以及上海县城附近的租界,松江城的地位一落千丈,而俞塘沿岸的市镇却没有便捷的交通方式连接上海县城和租界,衰落是早晚的事。同样经历了上述那些战事的七宝镇,因为有蒲汇塘沟通徐家汇,每次都能快速恢复过来。

今天依然如此,但也未必都是坏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