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 | 忧郁的艺术家

 弘雅书房 2020-12-23
我们常会说一个人“具有艺术家般的忧郁气质”,好像艺术家常常就与忧郁捆绑在一起。
 
这其实是不公平的,艺术家的群体那么大,许多艺术家一生衣食无忧、功成名就,他们活着的时候受人敬仰,死了以后也名垂画史。
 
只是也许这样的人生太平顺,没有什么太多可为人反复品读的地方,所以那些备受困扰、深陷忧郁情绪里的艺术家生平事迹才会被广为传颂,就像悲剧故事更容易引起人的同情和共鸣一样。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梵·高

好像久而久之“忧郁的艺术家”这样的印象就深深地埋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但是,关于“忧郁的艺术家”这种印象的由来,实质上是有一番说法的。
 
说到“忧郁”这个词,那就不得不先提到一幅艺术史上鼎鼎大名的版画。
 
其实,早在公元2世纪,“忧郁”便作为一种疾病被发现。而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个人如果忧郁,那可是有罪的,因为那意味着对上帝造物的怀疑。
 
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守财奴和懒汉才会忧郁。想不到,这一观点却被德国大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所打破——
 
忧郁 Ⅰ(MelencoliaⅠ)是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最著名的版画之一。创作于1514年5月。
 
忧郁一号,阿尔布特希·丢勒

它让人费解的缘故在于画里面那一堆让人猜不透含义的物品,我们很明确地知道,它们是有象征含义的,但是象征着什么呢?至今还难以作出确切的说明。
 
画上有一硕大的多面体、圆球、天平、钟、刨子、缺口的剑、沙漏计时器、入睡的狗、板上的数字,以及用石笔在书写的那个神话人物丘比特等等,所有这一切的寓意何在?这在所有关于丢勒的研究材料中均无明确的答复。
 
右下角的女性,毫无疑问就是忧郁的象征。她用手托着头,满脸的愁苦、困倦以及无奈,她周边好像有着一圈无形的绳索,使她被囚困在其中不得挣脱,虽然背上有一双翅膀,但不能飞翔。


手中拿着的圆规,是她想测量又找不出答案的科学工具;左侧一旁的丘比特(小爱神)竟也撅起嘴唇,不再嬉戏,在那里发楞。而那条蜷缩着的狗,正在打瞌睡。
 

标题“忧郁之一”(Melencolia I)是写在一只吱吱尖叫的蝙蝠的双翅上的。


这里的「忧郁」指的并非我们现在的意思,而是和古希腊的四种体液有关,这四种体液中占多数的形成了人体的性质,分别是:

血液——多血质(热情活泼)
粘液——粘液质(勇敢果断)
黄胆汁——胆汁质(安静稳重)
黑胆汁——忧郁质(敏感内向)
 
“四性论”是古希腊的一种医学理论,它认为在人体内有四种不同的液体流动着:血液、胆汁(黄胆汁)、粘液、黑胆汁。这四种液体的分布多少决定了人的四种不同性格。
 
每一项都对应很多东西,比如黑胆汁被认为「与土同质,并且又干又冷;它与粗暴的北风、秋天、傍晚和花甲之年有关」。
 
总之就是在古代这个忧郁是四种性质里最糟糕的,被认为是不幸的吝啬鬼和懒鬼,代表孤僻和无能之类的贬义词。
 
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者」发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还蛮高看忧郁的,比如亚里士多德就说:“所有真正出类拔萃之辈,哲学、治国术、诗学或各门技艺的杰出人士,都是忧郁者——尤有甚者,其中有些人还受黑胆汁引起的疾病的折磨。
 
忧郁,爱德华·蒙克

于是“原本遭人鄙薄的忧郁便开始笼罩上崇高的光环,杰出的成就自动含有忧郁的名声了”。
 
所以丢勒画中的忧郁大概就是带有这种「艺术家、天才」之类含义的。
 
丢勒也遭受着忧郁的困扰,他曾解释说:“我需要不断地去理解、感受,这会耗费大量的心血,使我们的心灵处于一种忧郁的状态。
 
自画像,阿尔布特希·丢勒

果然,忧郁作为艺术家的特质,也再次印证了“生活的砒霜,是艺术的蜜糖”,一切的艺术成就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生活代价。
 
翻开厚重的艺术史,患抑郁症的艺术家数不胜数。
人们也经常在抑郁症与其成就之间划上等号。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就自嘲是“忧郁的疯子”。有人说他们是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他们虽然创造着最伟大的文明,却始终在精神痛苦中备受折磨。其纤细而敏感的内心不仅放大了普通人不曾发现的美好,更放大了生活中的痛苦。
 
弥尔顿诗中的忧郁者高声喊道:

贤明圣洁的女神啊,欢迎你,
欢迎你,最神圣的忧郁!
 
忧郁症,多梅尼科·费蒂

艺术家的忧郁有一部分是因为不被世人所理解,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梵·高,还有我要说到的这位胡安·米罗。
 
艺术家胡安·米罗(Joan Miró)的风格经历了从野兽派到超现实主义的转变,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但即使其作品带给人的是活力与积极,他本人仍曾被抑郁症所困扰。
 

让米罗患上抑郁症的并非是持续不断的创作,而是世人对他的评价。他在第一次个展上展出的作品被人嘲笑为“布面上的污渍”,在后来的创作生涯中,他也不断地被人用言语刺伤。这些无疑都加重了这位艺术家的抑郁症状,而他也曾因此一度放弃艺术创作。
 
让人庆幸的是,米罗逐渐发现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表达自我,而非迎合他人。他也借助绘画逐渐走出了抑郁症。
 

他在后期直白地表示了自己对于一些艺术评论家的厌恶:“他们以先入为主的观点看待艺术作品,艺术被迫地披上了他们脆弱的哲学体系的外衣。这样的观点大概也是许多艺术家的心声。

 人生困苦的际遇让艺术家陷入一种忧郁的情绪,他们又因为这种忧郁的情绪而选择同样的题材,可能就从此陷入一种痛苦的循环当中,难以摆脱,最终人生很遗憾地走向毁灭。但也有幸运者。

地狱中的自画像,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作品主题多为生命、死亡、恐怖和寂寞等。他也曾被抑郁症困扰,但这位艺术家不仅不断地用作品纾解着内心的苦闷,同时还积极地接受治疗。
 
1896年在摆脱抑郁症后,他开始发现自然中的美,生活也变得乐观。其作品中的悲伤明显减少,色彩也变得饱和而鲜明。他安稳地活到了80岁,艺术创作生涯也没有因摆脱抑郁症而止步不前。
 
圣克劳德的塞纳河,爱德华·蒙克

即使是生前就已经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也经历过一段忧伤的蓝色时期。

弹吉他的失明老人,毕加索

毕加索艺术创作生涯经历了多次转变,蓝色时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他最出名的作品也并没有诞生在这段悲伤之中。如果毕加索选择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他很可能不会有后来的成就,甚至难以成为大师。

艺术家要创作出杰作,“忧郁并不是必需品。只是恰好,心思细腻的艺术家更感性,更容易受到情绪影响罢了,再加上自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人们习惯性地将“忧郁”与“天才”划上了等号。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