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堂--身体“物语“系列:脉诊之三部九候

 Jeasonlilo1978 2020-12-23

《国学堂》之身体“物”语系列, 生物物理学博士王唯工教授从现代物理学原理,带我们用全新的视角,探寻中医脉诊的玄机。

01

三部九候、谐波共振

    中医里诊病的望、闻、问、切,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切脉。一般来说,大家看到把脉都是把一个手腕部的寸口,或者顶多把两个手腕, 但是更好的医生把脉(脉诊)都是“三部九候”的全身遍诊。 

    三部九候,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通过按全身动脉及其经络气血运行的情况,推断我们身体的相关脏腑是否患有疾病。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记载,它的切脉部位分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侯。(上部头部三个、中部手上三个、下部足脚踝上三个) 。那么三部九候到底能否诊断处我们身体的相关疾病,物理学上的共振理论又如何看待中医的"脉诊"呢? 

    中医里讲望闻问切,所以很多人概念里,说这个“”放在四诊之末,排在最后,其实不然最近有个另类的对比看法, 就是说你看你到政府机关里去取公文的时候,谁最后批字的? 肯定是最后的BOSS是最后批红的哦。对了,是你前面望、闻、问都做完了之后,最后"切"来把关确认的。

    《黄帝内经》里虽然也说要在手上取脉,而它最早的时候讲要三部九候的,第一步在上部就是“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首先是上部头上三个位置,然后中部手上量三个位置,最后下部脚上也量三个位置。手上的用的最多:“中部天,手太阴(肺经);中部地,手阳明(大肠经);中部人,手少阴(心经)。”另外脚上三个位置,一个是肾经(足少阴)、一个是肝经(足厥阴)、一个是脾经(足太阴)。古中医给头上摸三个位置,手上摸三个位置,脚上摸三个位置,这就是三部九候。用现代物理学方式来解析三部九候,就是用谐波共振的理论来分析它。

    通过实验王唯工教授发现,原来我们的心脏不止是每分钟跳动七十二下,还会发出了十二个谐波,有趣的是这十二谐波正好对应了中医的十二条经络,各个经络又对应着相同正中频率的脏腑,所以身体的经脉可以将脏腑的信号送到体表

    我们就可以通过测量动脉静脉的变化得到脏腑是否患有疾病的信息,这就是中医脉诊的理论依据。 那么根据这一理论“三部九候”主要反应了我们身体的哪些谐波呢?

    分析这些谐波的频变统计情况,上部-头是胆经(足少阳)的脉谐波较大,中部-手是肺经(手太阴)的脉谐波较大,下部-脚是肾经(足少阴)的脉谐波较大。所以我们锻炼肾,得靠走锻炼肺,得靠手锻炼胆,得靠头。锻炼胆摇头,就是摇脖子,让头部运动起来。

02

三焦经、三部九候

    我们可以通过“三部九候”的全身辩证法,测量身体外的经络变化,从而推断人体内部脏腑是否患有疾病。只需要通过共振理论分析检测,不需要抽血化验之类,就可以判断脏腑是否有问题。王唯工教授还认为,认识我们人体的“三焦”,也可以通过共振的理论来分析。

    中医这个“三焦”有两种定义: 一种定义是“三焦经”的三焦,这个“三焦经”现在已经晓得了,就是共振谐波中的频率第九谐波; 

     还有一种定义“三焦”,是说身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这个在早期元朝张远苏那个年代大部分讲“三焦”是出于咽口,说是“上焦”是进的、“中焦”是化的、“下焦”是出的。换句话说“上焦”是头上,到“中焦”是运化的脾胃,“下焦”是膀胱出的。

    随着历史变迁,到了明朝时候的中医理论,“三焦论”却说上焦是胸腔,中焦是腹腔,下焦是盆腔。通过物理学共振理论的谐波实验这种论断欠支持。

    现在对于“三部九候”的研究,三焦还是相信颈部以上头是”上焦“,因为从循环的逻辑来讲,头上是胆经主管的。王唯工教授通过实验发现,我们头部血管共振频率都是第六谐波,正好是胆经的共振频率;手部血管共振频率都是第四谐波,刚好是肺经的共振频率;脚上血管共振频率都是第二谐波,也就是肾经有关。

    那么如果认为颈部以上是“上焦”;胸腹部是“中焦”;身体的下肢部分作为“下焦”的话, 那么”上、中、下“三”焦“就正好对应”胆经、肺经、肾经“的三个共振频率,正好符合《黄帝内经》的三部九候的”三部“划分。

    认识了三焦经,对于我们治疗疾病有什么帮助呢?在这种对三焦的认识基础上,你要治头上的病,同时需要顾”胆经“;你要治中焦的病,同时要顾到”肺经“;你要治下盘的病,同时就要顾到”肾经“。用药就会非常准确。


关注“国学文化太美”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KYGuoXueWenHuaTaiMei” 

文章页面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