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变证—(四)痞证

 和__ 2020-12-23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浮而紧,浮为伤阳,紧为伤阴,当发其汗,而反下之。若浮入里,为阳邪入里,热入而与水结,阳加于阴,则作结胸;若紧入里,为阴邪入里,寒入而与气塞,阴加于阳,则作痞。心下痞也有疼痛的,但是比较缓和。

1.大黄黄连泻心汤—火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苦寒)

《内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

上二味,以麻沸汤(开水)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痞有水,有火。浮代表阳脉,大、浮、数、动、滑都是。心下痞属于有热,而不是有寒。如果是水痞、结胸,应为沉脉。

临床表现为心烦,小便发黄,大便通而不爽,总像拉不完,舌红。有的伴有衄血和吐血。用于鼻衄、牙疼、吐血、心下烦、睡不好觉,胃热盛引起的口臭。略有泻下。再加上黄芩就是三黄泻心汤,用于妇女心火不能下降所致的月经不来。

开水泡可以取其气而保其味,取寒凉之性。沸水泡5-10min。苦泻下,寒清热。薄其苦寒之味。还可解酒。大黄煮10-15min泻下作用最好,30min以上鞣酸出来后为涩肠作用。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有阳虚的附子泻心汤,但是没有发热,所以这里恶寒前应加发热。桂枝人参汤证是个虚证,以扶正为主,人参汤和桂枝同用可以扶正祛邪。此证虽然也是一个气分之痞,但是个火痞,正气不虚,可以先发汗解表,然后再攻痞,以祛邪为主。

2.附子泻心汤—热痞兼表阳虚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前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如果上边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复恶寒汗出,这就是下寒上热痞。下焦阳虚,阳气不能温肌表,阳不摄阴,所以就恶寒汗出。

郝万山推测前方也有黄芩。附子里有乌头碱高温可破坏,10g以下半小时,20-30g要煮一个小时。

3.半夏泻心汤—呕,大便不调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味辛平) 黄芩(味苦寒) 干姜(味辛热) 人参(以上各三两。味甘温) 黄连(一两。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泻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发热是小柴胡汤的一个概括症候。之前有太阳误下,热入因作结胸,这是少阳误下作结胸。心下痞是由于误下少阳,脾胃之气受伤,升降之气失调,心下气的往来痞塞。另外这个病的来路是呕而发热,呕都是胃气不和,胃里有痰,古人叫做痰气痞。胸属阳,腹属阴,心下是阴阳交换的地方,所以在这个地方发生痞塞。呕吐为胆热犯胃,热郁胆腑,持续发热;寒邪在经,往来寒热。舌苔厚腻为痰浊。

主症一是呕,因为胃气不降;二是大便不调,因为下后脾气不升。半夏能治呕,去痰水,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治心下的痞结,气痞,还很牢固的。实际上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生姜换干姜。方有三组药,半夏、干姜是辛味药,黄芩、黄连是苦味药,参、草、枣是甜味药,概括起来是辛开苦降甘调之法。

成无己:若下后,阳邪传里者,则结于胸中为结胸,以胸中为阳受气之分,与大陷胸汤以下其结;阴邪传里者,则留于心下为痞,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与半夏泻心汤以通其痞。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4.生姜泻心汤—汗后胃虚,干噫、食臭、胁痛、腹泻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医统本有“擘”字)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表解,里气未和。脾胃鼓胀,脾土不能运化水湿,胁下水饮之气停留,则腹中雷鸣。临床上是一个消化不良的症候,上边胃气逆,打食臭嗝,下边肠鸣音亢进,腹泻,心下痞硬,两胁有水气会引起疼痛。半夏泻心汤没有两胁的疼痛。生姜泻心汤一般带有水饮,像五苓散证,但是较轻。有的人有下肢浮肿,或者小便不利,应加茯苓12g-15g。但是比五苓散证多一个消化不良的特点。是半夏泻心汤加上生姜,干姜要少,生姜要多,因为脾胃皆虚,升降不利,心下痞塞,要健胃散水。

《金匮要略》曰∶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干噫、食臭者,胃虚而不杀谷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土弱不能胜水也。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

5.甘草泻心汤—下后胃虚,下利严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介绍误下胃虚,痞利俱甚。这个泻心汤突出下利严重(脾气下陷),下利越多,痞硬越重,干呕,心烦(胃里有潴留的食物,客气上逆就是消化不良的水谷之气的上逆)。甘草有补中益气的作用,方中应该加人参。与泻心汤以攻表,加甘草以补虚。前以汗后胃虚,是外伤阳气,故加生姜;此以下后胃虚,是内损阴气,故加甘草。

6.旋覆代赭汤—肝气不和,噫气严重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方∶旋覆花(三两。味咸温) 人参(二两。味甘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代赭石(一两。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擘。甘温)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复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介绍肝气不和、脾胃虚弱、痰气上逆引起的痞硬。脾胃之气受伤就要生痰饮,这时肝气犯胃,使胃气不和,出现嗳气和心下痞硬。不除的含义有三:已服生姜泻心汤,未除;打嗝不能缓解心下痞硬;或者嗳气持续不断,比较严重。半夏和生姜泻心汤都没有治肝的。本方一方面调和脾胃,一方面消散痰饮,一方面镇肝降逆。

旋覆花能疏肝利肺,从而散凝结之气,治心下痞。代赭石可以镇肝降逆,旋覆花加上代赭石才能镇肝气。两个药合在一起,一利一镇,这样肝气就不上逆了。胃气不和、有痰饮用半夏生姜健胃,辛开散结,消痰化水,治心下痞。去滓再煎有点和解的意思,所以要一天三次,才能使肝气不逆、胃气下降。代赭石如果用量过大就会直走下焦,所以不能多用。还有轻微腹泻的作用,大便干燥可以用,妊娠妇女不能用。代赭石量大会伤胃。旋覆花和代赭石同包煎。临床治杂病,只有噫气也能用。

7.瓜蒂散—胸中痰食

①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 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其高者越之,越以瓜蒂、豆豉之苦;在上者涌之,以赤小豆之酸。《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介绍胸中痰食。寒有两种解释,一是广义的,当邪讲;一种是狭义的,当痰讲。这里是后者,因为这时还没有痰字。《金匮要略》里的“痰饮”实际上是“淡饮”。胸为阳位,胸里有痰邪就要阻碍胸阳,开发不利,就会出现表证,因为营卫都是从胸中开发于体表。病如桂枝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言邪在表也。头痛、项强,为桂枝汤证具。若头不痛,项不强,不是桂枝证。寸脉微浮就是关脉和尺脉都沉伏不起,因为气机闭塞,气道不利了。邪在上有上越之机,所以寸脉微浮。痰气上逆要吐,但是又吐不出来,所以不得息。大结胸证头项也强,有汗出,也有类似伤寒证,但是六脉都沉。

一钱匕就是三分。身体虚弱,亡血,气血虚衰,老年人,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不宜使用。瓜蒂又叫苦丁香,是夏天吃的甜瓜的底,尾巴。豆豉是个清宣的药,所以能载药上浮,助瓜蒂涌吐胸中痰湿。一般会吐菜汁样的东西,有绿色,有黄色,有粘稠的痰涎。吐时会浑身出汗,也有解表的作用,所以要避风。二是吐之前用布带把肚子勒紧,这样吐的快。三是吐的时候会头晕,所以吐之前要闭目待之。如遇吐不止则用大葱瓣熬汤喝。如果服药后不吐,一可以稍稍加之,二可以催吐,抠嗓子眼,吃糖。

成无己:今寸脉微浮,则邪不在表,亦不在里,而在胸中也。胸中与表相应,故知邪在胸中者,犹如桂枝证而寸脉微浮也。以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知寒邪客于胸中而不在表也。

8.黄连汤—上热下寒,腹痛欲欧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各三两。味辛热) 人参(二两。味甘温) 半夏(半升,洗。味辛。医统本作甘,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益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原来就有,阴阳升降不利。和脾胃升降不利的心下痞不同,痞证往往是由于误下伤了脾胃。临床上有腹泻,不是下利,不是痢疾,就是大便不调,一天两三次。从药味的组成来看,热药重于寒药,侧重于温补。古方连理汤就是腹痛下利,像寒性的,但是理中汤止不住,就加上黄连。干姜是个守药,守而不行,补的力量大。桂枝能行,能温通。

郝万山:脾主大腹,脾寒气滞。胃热气逆。胸指胃,胃指脾。桂枝交通上下之阳气,疏调气机。

五苓散证: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

桂枝人参汤证:心下痞硬,寒湿凝滞

十枣汤证:水停胸胁,阻滞中焦气机,兼见心中痞硬

大柴胡汤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