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布拉莫维奇和津巴多的故事

 文都比邻心理学 2020-12-24

文都比邻专业课
 


阿布拉莫维奇和津巴多有什么关系?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行为艺术和社会心理学实验之间的事儿。

一月份我在读社会心理学实验的时候发了一条微博:“大街上行为怪异的人,如果不是精神不健全也不是行为艺术家 那么他很有可能就是社会心理学家。”

因为在很多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中,除了科学方法之外一些巧妙的设计和表演一样的戏剧因素也功不可没。比如,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达利和拉丹的“旁观者系列实验”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以及罗森汉的“精神诊断实验”等等。

谈及行为艺术不得不提及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行为艺术之母。她的作品以探索三大方面为主: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肉体的极限、思维的可能性。然而谈及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一定要提及的就是节奏系列。节奏系列包括了从《节奏0》到《节奏10》这11个作品。

其中1974年表演的《节奏0》是阿布拉莫维奇“节奏系列”中最惊险的行为艺术,也是阿布拉莫维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在我看来这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节奏0》时长:6小时

《节奏0》是她第一次尝试与现场观众的进行互动,让观众成为她作品的一部分。已经把自己麻醉了的阿布拉莫维奇,允许观众从旁边桌子上拿任何道具,对她做任何想做的事桌子上有七十二种道具,包括枪、子弹、菜刀、鞭子等危险物品。

开始,观众只是试探性的用口红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当然也有人帮她冲洗。但当观众发现她真的毫不抵抗之后,便有人开始用尖锐的器具伤害她,剪碎她的衣服、割伤她的皮肤,直到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才被他人阻止。这是阿布拉莫维奇最接近死亡的时刻,她流下泪水结束了持续六个小时的表演,带着累累伤痕,缓缓走向观众,面对双目含泪,无声控诉的她,他们感到恐惧,开始四散逃跑。

这次大胆的尝试给艺术理论界、伦理学、心理学等都带去了新的思考。与此对应的,早在1971年,年轻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就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一个 “臭名昭著”“斯坦福监狱实验”

研究团队把心理学教学楼地下室改造为监狱,然后把招募来的24名大学生志愿者,并且这二十四名志愿者是经过一系列测验被证明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

随后他们随机将志愿者分成“囚犯组”“警卫组”,而津巴多本人作为监狱长。“囚犯组”被要求穿上囚服,戴上手链、脚铐并以数字取代自己的姓名,然后以三人为一个单位待在一个囚室里。“警卫组”被要求轮流巡逻。

刚开始,“警卫”们也都很温和客气只是让“囚犯”们蹲跳、俯卧撑。但很快他们就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变得越来越兴奋,越来越需要更大的刺激来获得快感,他们暴打“囚犯”、禁止“囚犯”进食、不给“囚犯”睡觉、甚至让他们当着所有人的面“肛交”等等等等。

就这样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精神崩溃因此原本两周的实验,进行到第6天就被迫终止了。而津巴多本人也在实验后表示:如果我早点结束掉实验就好了。

《节奏0》和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妙,结果都演示基于环境诱因即便一个普通人也会成为恶魔,如玛丽娜说:一旦把决定权交给群众,离丧命就不远了。所以行为艺术家从某种程度上算不算社会心理学家?

《节奏0》和“斯坦福监狱实验”、电击实验等等都具有很大的未知危险性,他们为了一个作品或者实验游走在法律边缘,顶着伦理以及舆论的压力,那他们为什么还去做呢?

阿布拉莫维奇这样解释到:“在我看来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在当下时刻的重要性。”

然而,也正如她所言,当你在做行为艺术时,用的是刀和自己的血,而当你在演戏时用的是番茄酱而且你也绝不会伤害自己。虽然她的行为艺术常伴有自残和癫狂的表演,但是她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自残与死亡,而是尝试了解自己精神与肉体在存活边缘的高度自由感,而艺术家则是为改变人类观点与现存社会集体意识而存在。

今天就写到这了

如果你对文中提到:达利和拉丹的“旁观者系列实验”、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以及罗森汉的“精神诊断实验”等等实验,或者行为艺术的作用有兴趣可以留言告诉我

我将不留余力地与你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