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周刊】科学心理学起源——韦伯

 文都比邻心理学 2020-12-24

人物周刊:是心理学考研常考的心理学家的人物生平、重要理论、题目特色、以及考试要点等。每周一定时更新。

本文:2048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本篇幅较长,建议收藏阅读

同学们,已经复习过一轮的小伙伴,可能一听到"两点阈限"、"韦伯定",就会觉得很是熟悉,可是关于发现这些理论的韦伯,你又了解多少呢?
(本文编者:傅恒老师。傅恒老师微博你成为:心理学阿恒。傅恒老师还负责咱们直通车学员的手把手带学哦~)

下面就跟傅恒老师,一起走近韦伯~~

人物生平
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1795 年 6 月 24 日生于维腾贝格,1878 年 1 月 26 日卒于莱比锡。1815 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818 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1821 年任教授。直至 1871 年才退出教学工作。



19世纪30年代,在莱比锡大学,一位长着胡须的年轻生理学教授正在进行一项与穆勒完全不同的研究。他的名字叫恩内斯特·海因里奇·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

他不用手术刀,也不切开青蛙大腿,更不锯开兔子头颅,反过来,他用健康、完整无损的人类志愿者进行实验——大学生、城里人、朋友——还使用一些平凡的工具,如药房的小砝码、灯、笔和毛衣织针。

  
理论成就
1、圆规的奇思妙想。

韦伯采用实验法测定皮肤上两点辨别的准确度。通过研究,他发现了两点阈限,即皮肤刚好能感觉到有两个点时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具体做法:打开一把圆规,并在一位蒙上眼睛的男人身体的不同部位把圆规撑开按下,使两只脚均接触身体。当圆规的两只脚张得很开时,志愿者知道接触到的是两个点。而当韦伯将圆规脚拉得近一些时,受试者就难以说清接触到他身上的到底是一只脚还是两只脚。两只脚继续移动,直至一个临界点上,受试者确切地感到两只脚只是一只脚。


这个临界的距离,韦伯发现,会根据身体的不同部位而有所变化。在舌尖上,该距离不到1/20英寸;在脸上,只有半英寸;而在脊梁上,不同位置距离不等,最大为2英寸半——敏感度差异竟达50倍以上。这戏剧性地说明每个部位神经末梢的敏感度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该项研究被认为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研究的先河,因为皮肤接受刺激是生理的作用,而被试辨别出刺激是一点或两点,则是心理现象。

2、七本教材V.S.一本《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

韦伯运用实验法探讨了动觉,即由身体各部分的肌腱紧缩和松弛所产生的感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用手区分物体的重量。

具体的做法:给被试呈现两个重物,一个是标准重物,一个是比较重物。让被试报告比较重物的重量是否与标准重物相同。

同学们可以测试一下,左手托起考研的7本教材(普、发、教、社、实、统、测),右手托起咱们的1本《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浓缩了以上7个科目的重要知识点),感受一下实际的差别!!这个差别是什么?这个差别就是文都比邻的老师为同学们复习备考节省下的时间。

通过大量实验,韦伯发现两个重物的重量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的重量之比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如果标准刺激的重量是40克,且加1克就能使被试辨别出其较重,即最小可觉差是1克,那么当标准刺激的重量是400克时,则需要加10克才能使被试辨别出其较重,即最小可觉差是10克。

如上所述,韦伯定律描述的正是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刺激的增量(△I)和原来刺激值(I)的比是一个常数(K),即K=△I/I,这就是韦伯定律。


3、韦伯常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韦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光刺激的差别阈限大约是光强度本身的1/60。1/60这个分数被称为光刺激的韦伯常数,它是指一个人能辨别出两个光刺激量差异的最小变化率。

或者说,当光刺激的强度增加或减少1/60时,大多数人至少有50%的概率能感觉到这种变化。不过,光刺激的韦伯常数只适用于两个中等强度光刺激的比较。当光刺激强度过大或过小时,其韦伯常数就不准确了。


提重物时可以感觉到差异的韦伯常数约为1/50,换言之,如果一个有很大的力气的人举起一个100磅(1磅约合0.45千克)的杠铃,再在上面增加2磅时,他是感觉不到任何变化的,因为重量只增加了1/50。但当一个人携带一个重1磅的哑铃跑步时,有人再向他口袋里塞进一个重1磅的哑铃,他就能非常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因为重量增加了100%。

人们对音调的变化最为敏感,其韦伯常数只有1/333。换言之,只要一个声音的音调升高或降低0.33%,人们就能感觉到这一变化。

人们对味觉变化的敏感性则很差,一般来说,对于低于20%的咸度变化,人们通常是感觉不到的。例如,在炸土豆条时,当放的盐少于自己喜欢咸度的15%时,人们是不会感觉到的。

考试热点

小伙伴们可以先看看下方和韦伯有关的心理学考研的几个热点问题?若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写在最后


了解每位心理学家,明白他们多创造的理论成就,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考试,还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常却相驳的问题。

大家可以尝试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一下自己遇到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一定可以感受到心理学的奥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