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学习笔记 一“感觉”

 wenxuefeng360 2020-03-06

大家好!!

我是老盖儿,平时喜欢剪剪视频,最近看了一些文章,对心理学产生了一些兴趣,从今天开始,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学习笔记,希望大家喜欢,给老盖儿点个关注。谢谢大家。

第一篇,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下什么是“感觉”。

“心理学”学习笔记 一“感觉”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开始的。设想一下,桌子上放个一个梨,我们看见它是绿色的,用手摸是硬的,闻闻它有一股清香的味道,咬一口它是甜的,这里的“绿、硬、甜和清香”就是这个梨的个别属性,我们通过我们的眼去看,通过手去摸,鼻子去闻,也就是通过我们自身感觉器官去感受这个苹果的各个属性,换句话说,梨的这些属性刺激了我们相应感觉器官,进而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各种感觉。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个梨。因此也可以说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虽然简单,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感觉,我们可以学习,日常生活,生产,感受气温的变化,远离危险事物,享受美食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感觉提供的信息,通过感觉我们还可以了解自身机体的需要,比如饥饿、口渴、寒冷,没有感觉我们就不能及时的调节自身机体。所以说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也是我们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一切复杂、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法产生。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和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内部感觉又称机体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知识延伸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 心理学家贝克斯顿、赫伦和斯科特等, 在付给学生被试每天20 美元的报酬后, 让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实验好象是非常愉快的。具体地说, 就是在没有图形视觉(被试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 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口) 和听觉( 实验在一个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 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开始阶段, 许多被试都是大睡特睡, 或者考虑其学期论文。然而, 两三天后, 他们便决意要逃脱这单调乏味的环境。实验的结果显示: 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 思维受到干扰, 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 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另外, 生理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 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 有的被试甚至出现了幻觉( 白日做梦) 现象。

赫布认为, 有机体的心理的形成, 完全依赖于其所处环境。“心理在它变得有能力进行新构成的反应以前基本上是空白”。有机体在每一年龄阶段都和它的环境不断发生交往,被试对实验环境的出乎意料的反应, 正是其离不开所处环境的证明。赫布还认为, 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有一种形成“细胞结集的能力。“从这里可以发展出作为一种机能作用单位的注意和知觉的习惯”。因此, 形成人们的知觉和注意的习惯方式有赖于我们早期所受的环境影响。“我们从出生开始, 就主要只听见本民族的语言, 因而被剥夺了非常丰富的听觉经验。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侯, 这样的环境就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系统, 以致我们总是通过我们早期经验的局限性来看待世界”,使我们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心理学”学习笔记 一“感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20世纪初,美籍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考夫卡(Koffka,1935)把刺激分为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就是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刺激,比如声音引起耳朵里鼓膜的震动。远刺激是指来自客观事物本身的刺激,比如一架正在演奏的钢琴。远刺激是物体本身的不会发生变化,一张桌子,十分钟之后它还是同样的桌子不会发生变化,而近刺激是会发生变化的,这张桌子,我们观看角度不同,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画面就是不同的,我们在不同颜色的光源下看,看到桌子的颜色也是不同的,而桌子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但是我们得到的近刺激是变化的。近刺激和远刺激对我们对感觉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延伸小实验

光幻视

闭上眼睛,然后用手稍稍用力的按压你的内眼角?在视野里你是否“看到”了一个小“光点”。这个“光点”不是由于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于手指按压刺激了视神经引起的。这种光感叫做“光幻视”。现有研究者正视图用光幻视现象为失明的人创造视觉

“心理学”学习笔记 一“感觉”

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每个人的感觉器官感受刺激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感觉能力强,有的人感觉能力弱。感觉器官感受刺激的能力就叫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可以拿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加以度量,这种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做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两者成反比,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用公式表示为:

E=1\R

这个公式中,E代表感受性,R代表感觉阈限。

还有一种感受性叫做“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变化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阈限”又叫作“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反映的是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高。

德国生物学家“韦伯”1840年测量了重量的差别阈限。发现差别阈限和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

K=△I/I

△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量,K是一个常数,也就是“韦伯常数”,这个定律就是韦伯定律。不同的感受器韦伯分数是不同的,而且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范围。

这篇文章就暂时到这里了,接下来会继续更新各种不同的“感觉”

知识扩展

1. 感觉后像: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 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象。

2. 感觉适应: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 应。感觉适应在视觉和嗅觉中最为明显。

3. 感觉对比: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