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戒的师父是谁之二,八戒说自己“心性拙”是要表达什么?

 博士论西游 2020-12-24

(博士论西游第二五五讲,选自《西游谜中谜》(67)第二章――八戒的谎言之谜)

八戒在叙述自己修仙学道的过程时,所透露出来的五条重要线索中,第一个抛出的是自己的性格,即,“我自小生来心性拙”!这个简单一句话,又能说明什么呢?特别是,它与八戒的师父是谁,又有什么关系呢?

要想知道答案,我们需要将八戒所说的原话,在此复述一遍。原文是这样说的,“我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非常简单,说的是,八戒小的时候并不聪明,并且还贪图享受、懒惰成性,对修仙求道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想浑浑噩噩地混过此生。

按照道理来说,八戒的这种性格,懒惰成性、贪图享受,还对修仙求道没有任何兴趣,他是不可能得道成仙的!要知道,修仙求道是有常规定式的,那么,修仙求道的常规定式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常规的求道修仙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自己对求道修仙有兴趣,然后,费尽千辛万苦,找到神仙,拜师学艺,最后了道成仙。悟空就是这么做的,他对生死产生恐惧后,在两个老猴的指点下,从东胜神洲出发,历经千山万水,到达西牛贺洲,找到菩提祖师,最终学艺成功。

二是自己有灵根,被神仙发现,受其点化,进行修炼,最后也能达到成仙的目的。乌鸡国的国王就是享受的这种待遇,他好善斋僧,如来就派文殊菩萨来点化他,度他归西,要他证金身罗汉。虽然他最终没有真正成仙,还被文殊菩萨的座骑青狮精推到井里淹了三年,但是足以说明,这是另外一条修仙求道的方式。

然而,对于八戒的条件来说,他既没有灵根,也不想修道,那么他怎么最后能成仙呢?要想得到答案,我们先来看《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例子。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惹出人命案后,他夺路而逃,一路走来,最终到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然而,在他当和尚的过程中,他不坐禅,还在佛殿后随地大小便,并且吃酒、吃肉,搬倒佛像,打坏山门,完全不守佛家戒律。

院内僧人不堪其扰,在几乎所有人的要求下,长老智真和尚只得将其逐出山门,让他到东京大相国寺寻个安身之地。但是,初到大相国寺的鲁智深,直接要求要做都寺、监寺之类的高级和尚,在该要求未果,去管菜园子的情况下,仍然不改其行,照样吃酒、吃肉,依旧不把佛家戒律放在心上。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毫无慧根之人,智真长老却认为,“虽是如今眼下有点啰唣,后来却成得正果!”

为什么智真长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鲁智深是一个真性情之人,爱、恨、情、仇,率意表达,心中只有一个真字!不为求佛,只求真心!没有把佛家戒律看成挂碍,而是直指内心,尽管“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但是“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就能“今日方知我是我!”立刻成就正果!

我们看看八戒是不是和鲁智深有点相像呢?他贪吃、贪睡、贪色,也是将佛家戒律视为无有,不藏、不匿,难能可贵地表达真性情!这在一般的神仙看来,他也毫无慧根,但是对于他的师父而言,这却是一块璞玉,假以时日,认真雕琢,终将以绝美的姿态展现出来!八戒当然可以修仙,八戒最终能够得道!

当然,对于没有“慧根”,只是一块璞玉的八戒来说,要想成仙得道,难度要大得多,不仅需要自己的艰苦努力,更需要名师的指点。换句话说,没有顶级水平师父的教授,八戒是不可能得道成仙的!

到现在,我们明白了吧!八戒说“我自小生来心性拙”,他其实是在表达,“我的师父水平很高!”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就此来说,八戒的这个“高水平”的师父是太上老君呢?现在就这一个线索,我们还不能说,明天再来看第二个线索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