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群】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围绕六大方面具体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是营造环境生态。一方面,基于环境育人原则,打造校园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基于“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原则,开发校外德育基地。我认为环境生态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舒适典雅的自然环境、富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场所、注重体验的校外基地,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和形成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知识、态度、意识和行为,养成绿色、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可以让身处其中的学生,通过感知、通过体验,无需他人的口头说教,便能收获有关学科素养和德性的提升。【陶继新】其实,学校里看似纯粹“自然”的环境,往往有着人的思想烙印。比如几个雕塑、多种花木,背后多有人的匠心,因此自然之美也就有了人文的“味道”。这样的环境悄然无语地弥散着精神的光芒,让人目遇之以为美,“景语”中透射出“情语”之妙,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见地有智慧的学校领导,总会打造出以美育人的环境文化。【殷 群】以美育人的环境文化是我们要着力打造的。这几年适逢一中校园原地改扩建工程项目实施,在建设方案的前期设计和后续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校园自然环境和物型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具体做了三件事:一是加强地表文化建设。在保持原有校园绿色生态的基础上,对校园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使校园里的“一湿地、两大道、三林、四园”都能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和熏陶。二是加强空间文化建设。在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原址建立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展览馆,通过展出从这里走出的新中国第一代音乐大咖的影像、图片、手模等,宣扬他们刻苦训练、献身音乐事业、为国争光的奋斗精神。将常州画派代表作和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乱针绣、留青竹刻、剪纸、烙画等融入学校艺术中心的相关空间,在传承常州非遗特色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是加强学科物型文化建设。建造一流的体艺中心,各学科都配备学科专用教室,按学科特点进行环境布置,形成学科学习的良好氛围。重新设计布置省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和“传承·创新”美育课程基地的物型资源。按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建设高标准的学科实验室。建设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市一中天文台和天象馆。通过建设学科物型文化,深挖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德性成长。【陶继新】真是匠心独运而气象不凡!地表文化建设让自然环境之美与历史文化积淀和谐为一,学生身在其中,既会为自然之美而心畅意舒,又会在文化传统中感悟学校历史的悠久与深厚,从而于不知不觉中爱上学校,进而生成努力向上、为校再添辉煌的志向。空间文化建设,则让学生从本校横空出世的大师身上感受艺术的壮丽与优美,以及在这些大师的高尚人格光照下,生成奋发向上的精神。而常州非遗特色的显现,会让学生在欣赏传统艺术之美的同时,不由自主地生成爱家乡的情感。学科物型文化建设,则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拥有一流设施的同时,还有了几乎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而天文台和天象馆的建成,在让全市中小学生从中大大受益的时候,还彰显了你们恢宏的气势与博大的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