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家书》:李鸿章与曾国藩,亦师亦友的微妙关系

 亦然花开 2020-12-25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名臣,拥有很高的才华和智慧。李鸿章也是曾国藩的入世门生,后来还成为他的幕僚。

李鸿章与曾国藩之间亦师亦友,既相互信任,又互相了解。曾国藩在几封家书中都提到过李鸿章,从中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01 李鸿章的弱点

李鸿章虽为一代名臣,但人们对他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

人们对李鸿章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他曾经做过一些有损国家利益的事,第二就是他在人品上有一些缺陷。

曾国藩很看重李鸿章的才华,因此对他进行重点培养,但曾国藩对李鸿章身上的缺点也很清楚。他认为,李鸿章具有的问题并不在“才”,而是在“德”。

首先,李鸿章为人不诚实。他在初入曾氏幕府时,便谎称有病不早起与大家一起吃饭。

其次,李鸿章处世圆滑。李鸿章在出任直隶总督之前,曾国藩问他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李鸿章回答:“我与他们打痞子腔。”随后李鸿章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请求曾国藩批评和原谅。

再次,李鸿章对名利过于热衷。曾国藩曾经批评李鸿章官瘾很大,说他总是在“拼命做官”。

在《致沅弟·李鸿章贪财》中,曾国藩又指出了李鸿章的又一个缺点,那就是贪财。

“少荃近日与余兄弟音信极希,其名声亦少减。有自沪来者,言其署中藏珍珠灯、八宝床、翡翠菜碗之类,值数十万金,其弟季荃好货尤甚等语,亦非所宜。将来沪局劝捐,恐又得与余处龃龉。幼丹截分厘金之事,今日具疏争之,竟决裂矣。”

李鸿章是靠办淮军发迹的,并很快成为督抚,后来操办大清国的外交事业和洋务运动。在为国效力的同时,李鸿章还为自己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当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联语:“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后半句说的是常熟人翁同龢,他担任户部尚书,而户部尚书又被称为大司农。前半句说的便是李鸿章,李鸿章是合肥人,身居大学士,地位等同于宰相。这句话用两者家乡的谐音讽刺了他们的贪婪,十分巧妙。


02 是否请李鸿章会攻江宁

同治元年五月,曾国荃孤军深入,驻扎在江宁城的雨花台,已经有两年时间了,但仍久攻不下。

在曾国荃一筹莫展之时,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却接连打下了许多城镇,水师也肃清了长江水路。

在此种情况之下,曾氏兄弟受到了许多指责。

首先,曾国荃被指自不量力,企图用小小的吉字营打下江宁城,抢占头功。

其次,曾国荃被指不会打仗,只会死围,他采取的作战方案也被批评是错误的。

再次,曾国藩也因此被批评自私。明知道曾国荃才能有限,却仍然让他来抢占头功,不允许他人来帮忙,因此耗费了国家资源,拖延了战争的结束时间。

众口铄金,在种种指责之下,曾国藩有些动摇了,他想让李鸿章带着西洋武器来助攻江宁,但又担心曾国荃反对。

曾国荃早就下定决心要第一个攻陷江宁,立第一功,绝对不会允许其他人来染指。

此外,传说江宁城藏着洪秀全搜刮来的全部金银财宝,面对这样大的诱惑,曾国荃更不可能与他人分享。

然而战事也不可能一直这样僵持下去,白白地耗费国家的军饷与资源。

于是,曾国藩写了《致沅弟·是否请李鸿章会攻江宁》这封信,劝说弟弟同意李鸿章前来支援。

曾国藩先从关心弟弟的身体出发,又用“不必占天下第一美名”进行开导,但曾国荃一直不同意。

朝廷对于这样的局面很是不满,因此批评曾国荃贪功,并且下旨命令李鸿章前往江宁支援。

为了应付这种局面,曾国藩决定亲自前往江宁,并且在信中商议好了应对之策。

“届时少荃若到,余即在彼,不遽回皖。如少荃不到,余即坐轮船速归。总之,弟以保身为主。无论少荃与余会剿与否,于弟威名微减,而弟之才德品望毫无损也。”

如果李鸿章来,他就不回安庆,如果李鸿章不来,他在见过曾国荃之后便立刻回安庆。

这种安排其实很巧妙,如果李鸿章来支援,曾国藩在的话,李鸿章和沅弟便都是他的部下,攻下江宁城的功劳便会落在曾国藩的头上,这个天下第一功虽然不是曾国荃独占,但仍然落到了曾家。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虽然曾国藩在许多事情上都表现得大公无私,但在这种大功面前,却显示出了其自私的一面。


03 李鸿章不敢得罪曾国荃

曾国藩在犹豫请不请李鸿章支援江宁,而李鸿章自己也很矛盾,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抉择。

就李鸿章自身而言,他本身就热衷于追求名利,对于这样的天下第一功,自然不想轻易放过。

但另一方面,他深知这个功并不好立,曾国荃为人傲慢、强悍,如果得罪了他,以后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而且曾国藩自己也着实得罪不起。

李鸿章很精明,他知道曾国藩内心里一定不希望他去抢曾国荃的功劳,只不过由于局面僵持不下,朝廷又一再催逼,不得已才假意向李鸿章发出邀请。

于是李鸿章给曾氏兄弟写信,表明了自己不会觊觎老九功劳的态度,并且说明了不能前来的理由,那就是暑天里火药无法使用,西洋武器无用武之地。

这个理由看起来十分牵强,谁都知道这是用来搪塞的。李鸿章用这个理由搪塞曾氏兄弟,曾氏兄弟可以继续用这个理由搪塞朝廷,从而继续独占攻打江宁的功劳。

在《致沅弟·李鸿章不敢得罪曾国荃》中,曾国藩说:“少荃信阅过,其片稿则已抄寄余处矣。观少泉屡次奏咨信函,似始终不欲来攻金陵。若深知弟军之千辛万苦,不欲分此垂成之功者。诚能如此存心,则过人远矣。”

从信中可以看出,李鸿章之所以迟迟不出兵,只是不想与曾氏兄弟争夺军功,更不想因此得罪曾氏兄弟。曾国藩对此心知肚明,他认为李鸿章这样做有过人之处。

事实上李鸿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他一方面对曾氏兄弟表明自己的态度,说不能前来,另一方面又在背后对朝廷说是曾氏兄弟阻止他前往。

后来朝廷再次命令李鸿章支援江宁,曾国荃得知后,对众位将领说道:“现在别人要来了,我们艰苦奋战了两年,要把功劳拱手让给他人吗?”

众位将领齐声说道:“愿拼死效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吉字营对援军的抵制态度。

在这件事上体现出曾氏兄弟和李鸿章之间既互相依靠,又互相防范的微妙关系。

可见,在名利面前,再友好的关系也可能会出现裂痕,再紧密的联盟也可能会土崩瓦解。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