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名伶孟小冬:早年经常演不大“归路”的戏

 cxag 2020-12-25

 著名女伶孟小冬,生于1907年,殁于1977年。她原名若兰,字令辉,祖籍山东,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她伯祖父孟六,是清朝同治年间有名的武净演员。祖父孟七,也是清末与谭鑫培同时的文武老生演员。伯父孟鸿茂是南方颇负盛誉的小花脸演员。父亲孟鸿群也是著名的武生演员。她还有三个叔父,大叔父孟鸿寿是南方名丑,二叔父孟鸿荣和三叔父孟鸿芳都是唱老生的。她的堂兄孟小帆,也唱文武老生。

 孟小冬7岁就和她父亲、伯父以及叔父等学老生戏,12岁就随她父亲、伯父等在南方各地演出,经过不断的舞台实践、日常观摩和自身的天分,两年中,她的技艺大有提高,尤其在她父亲严格的要求下,她的基本功,如靠背、武打等,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又拜仇月祥为师。仇月祥本工是唱小生的,后改老生,原是名小生朱素云的徒弟。孟小冬拜仇月祥为师后,就改名“仇乐弟”,后来又仍改叫孟小冬。

孟小冬之《珠帘寨》

 自拜仇月祥为师后,孟小冬所学的戏,除刘派(刘鸿升)、孙派(孙菊仙)和汪派(汪笑侬)以外,都是一些海派戏。刘派戏如《斩黄袍》《辕门斩子》《托兆碰碑》,孙派戏如《马鞍山》《硃砂痣》,汪派戏如《刀劈三关》《马前泼水》《献地图》等,经她演来,嗓音和功架都相当的不错,很受观众的赞赏。

 14岁时,孟小冬搭进了上海大世界的乾坤大剧场演出,当时同台有盖叫天、林树森等,由于她嗓音高亢圆润,不带女音,再加上扮相英俊大方,功架纯熟,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约在1922年,她被约又搭入了共舞台,和当时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女伶露兰春挂并牌演出。在《宏碧缘》连台的本戏中,她和露兰春分扮前后部的骆宏勋,在唱念做打各方面,二人各具所长,不相上下,极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尽管声誉日隆,然而她所学的剧目,除刘派、孙派、汪派以外,经常演的一般都是些不大“归路儿”的戏,尤其她参加共舞台以后,不但所演的多是连台本戏,而且受了露兰春的熏染,所以她的艺术一直没有走上京朝谭、余派的正宗路子。

孟小冬之《捉放曹》

 孟小冬自入共舞台后,声名提高了好几倍,当时上海有好多男青年对她追着不放,其中有的是属于对她艺术钦佩热爱,然而也有一些流氓地痞故意捣乱纠缠不休,使她颇感不安。后来见到露兰春下嫁黄金荣,她更是深有所感,想到自己每天和这些大流氓、大巨头在一起,将来也难逃脱露兰春这样的下场,于是她就决心借口辞退了共舞台,于1924年悄悄地离开了上海。

 她首先到了天津,经友人介绍,结识了天津谭派名票王君直,受到王君直的启发和鼓舞,自知所演的戏都不够“归路儿”(即不够派别),由此她在王君直的引导下,决心到北京深造。

 大约在1926年,孟小冬搭入了北京城南游艺园。当时所演的戏,仍然是《刀劈三关》《马前泼水》等一般北京不常演的剧目。她在北京,除出演游艺园,同时又和陈秀华学谭派戏,并经著名琴师陈彦衡指点谭派的唱腔,艺术水平日有提高。在城南游艺园搭班不久,又由王君直介绍孙佐臣为她操琴调嗓,由此声望日盛,于是决心抛弃原来所学的戏路,专工谭派戏路了。在北京天津演出时,孟小冬深受广大观众的热烈捧场。

孟小冬之《空城计》

 约在1930年,梅兰芳从美国回来成班演出,当时孟小冬也正在北京演出,她和梅兰芳形成了打对台的局势,双方的营业难分上下,故此孟小冬的声望更是红极一时,被誉为全国驰名的女老生。同时由于不断地和梅兰芳在堂会中同台演出生、旦并重的剧目,如《梅龙镇》《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戏,彼此不但在艺术上有所羡幕,就是在相互感情上也更加深厚,最后终于同居生活了。然而好景不长,一场怵目惊心的杀人案件拆散了这一对名伶。梅兰芳南下暂居,孟小冬也避居北京没有出演,只是专心学习余派剧目。

 1933年,杜月笙在杜家花园为杜家祠堂举行入祠典礼时,曾给孟小冬下了请帖,请她去上海为建祠典礼演堂会。孟小冬到了上海,就看见报上登载着杜家祠堂演堂会戏的报道,使她踌躇不安的是其中有梅兰芳演出的消息,于是她只在露兰春家住了两天,就悄悄地离开了上海,返回北京。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她继续学习余派戏。1936年,孟小冬被上海黄金大戏院邀走,在上海演出了一段时期。不想后来因病辍演,又回到了北京。回京后,她一直没有演出。

 1938年,孟小冬学习余派戏已经有些基础了,于是经王君直介绍,正式拜余叔岩为师。她拜余叔岩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即余叔岩是老伶工吴连奎的徒弟,后拜贾丽川,贾丽川和当时的名女伶小桂芬相识,小桂芬又是孟小冬的舅母,所以她拜余,也有些关照。拜师后,余叔岩常在他的“范秀轩别室”给孟小冬说戏。

 嗣后余叔岩到拈花寺拜佛,孟小冬有时也同去,因为余叔岩是拈花寺老方丈全朗的徒弟,当时拈花寺的方丈叫量源。与余叔岩同去的,还有北京名票宁夔扬等,都是佛教信徒。

 自此孟小冬即以余派自居而演于三庆园及新明大戏院。每次演出均得到余叔岩的大力支持,余并亲自为她把场。

孟小冬于杜月笙六十寿辰堂会演出《搜孤救孤》旧影

 1947年孟小冬又接到了杜月笙的太太姚玉兰的信,请她去上海演堂会戏,随后杜月笙又派他的管事金廷荪到北京来接她,她情不可却,只得随金廷荪来到上海。杜月笙住在上海迈尔西爱路十八层楼茂名公寓,孟小冬就下榻在杜家,等待演岀。因杜月笙办六十大寿,非常隆重,所有的京角几乎都到了。这次孟小冬的戏安排在第五天,是和裘盛戎、魏莲芳、赵培鑫合演余派名剧《搜孤救孤》。十天的义演,孟小冬只演了一出,就离沪返京了,她临走吋,杜月笙送了她一大批珍贵首饰和金银物品等,都被她婉言谢绝了。

 1948年底,她又接到了姚玉兰的一封信,劝她为了躲避战乱,速到上海。她见信后,便急整行装,离开了北京。到上海后,她仍旧住在杜月笙家里,杜月笙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并经常十分亲切地安慰她,叫她以杜宅为家,免遭灾乱。杜月笙的太太姚玉兰,对孟小冬也是万分的亲热,孟小冬感到有生以来,从来没有人对她这样的温暖,这样的深情厚义,使她颇受感动,自此她对杜月笙照顾得十分周到。

 1949年北平解放后,杜月笙见大势所趋,自知上海解放后他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于是便征求孟小冬的意见,可否同他去香港“躲避战乱”。孟小冬当时也听到解放军即将渡江的消息,于是决定随杜氏夫妇去香港。在香港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她和杜月笙朝夕相伴,感情更为加深。孟小冬决心放弃几十年来煞费苦心所学来的多少出余派戏,而专心致志地陪伴在杜月笙的身边。在香港,每逢杜月笙精神颓丧的时候,孟小冬便主动地唱段余派戏,为杜解闷。据闻孟小冬在香港时,因友人恳切相烦,曾录了一段《搜孤救孤》。据说这次录音是马连良为她操的鼓,不知确否。

 孟小冬到港后,与杜月笙互相照顾、体贴相待,尤其姚玉兰对孟小冬也是百般关切,因此孟小冬和杜月笙便在1950年5月正式结婚了。婚后的一年光阴,在杜月笙卧病期间,孟小冬一直不离左右,直到杜月笙64岁逝世而止。杜月笙死后,孟小冬又由港飞往台湾,以教戏授徒消磨岁月。据友人说,她一直过着忧患苦闷的生活,直到1977年5月26日病死台北。

(《文史资料选编》第45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