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结膜炎,中医怎么看?

 369蓝田书院 2020-12-25


慢性结膜炎


慢性结膜炎(chronic conjunctivit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结膜炎症,发病无季节性。本病进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多双眼发病,具有症状多样性的特点。 

【中医病因病机】  

(1)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余热未清,隐伏肺脾之络所致。

(2)肺阴不足,目失濡润。

(3)饮食不节,或嗜烟酒及辛辣之品,脾胃蕴积湿热,气机不畅,目窍失养。

(4)伏案工作日久,或熬夜,或失眠等损伤肝肾之阴,肝肾不足,阴血亏虚,目失濡养。

(5)久经风沙尘埃侵袭,或近火烟熏,或阳光刺激,至肺卫气郁不宣,化燥伤津,肺阴不足不能上荣于目。

【临床表现】

1.自觉症状:症状轻重不一,因人而异。主要有瘙痒、异物感、轻度灼热感、眼干涩、畏光、视疲劳,有时伴有少许眼眵等。

2.视力:一般无明显影响。

3.眼前节:睑结膜及穹窿结膜充血,乳头、滤泡增生,表面粗糙,穹窿部血管走行清楚,无中断现象,无瘢痕形成。球结膜充血程度不一。角膜点状上皮缺失,角膜无血管翳。分泌物较少。

4.眼底:若不合并眼底病,眼底表现一般正常。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起病缓慢,眼干涩,眼部刺痛微痒,频频瞬目,畏光。

(2)球结膜充血轻重不一,乳头、滤泡增生,睑裂有少许分泌物。

(3)不合并其他眼病,则视力正常。

2.鉴别诊断

干眼症:表现类似慢性结膜炎,一般不伴有睑裂分泌物。泪液分泌试验发现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破裂时间缩短、角膜荧光染色常有点状着染等支持诊断。本病可为孤立病变,也可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共同发生。

【中医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型



症状:眼部常有发红、怕光、疲劳、干涩症状,全身可伴有腰酸、耳鸣、盗汗、口干少津、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2.肺阴不足型



症状:眼部干涩不适,频繁瞬目,视物疲劳,球结膜正常或略微充血,或有角膜上皮点状剥脱,全身兼见口干、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3.脾蕴湿热型



症状:眼部干涩不适,目昏眼睑沉重,睑结膜充血明显,结膜乳头增生,睑裂见黏白或黏黄色分泌物,病程较长,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除湿清热。

方药:除湿汤加减。

4.邪热留恋型



症状:由于急性结膜炎等迁延不愈,或病程后期,眼部干涩不适,畏光,视物不清,结膜持续性轻度充血,角膜上皮点状剥脱,有时睑裂间有少许分泌物,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清热散邪利肺。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预防与调护】

(1)注意眼部卫生,起居适度,少熬夜。

(2)防避风沙、烟尘刺激。

(3)少食辛辣食物。

【预后】

本病不影响视力,但病程长而顽固,病因较复杂,须细查病因,坚持治疗方可见效,见效后尤应注意改变不良习惯,有可能会避免复发。反复发作引起泪囊炎、角膜炎者则治疗复杂。

【唐由之医师论本病病机】

本病为临床最常见眼病,西医治疗予抗生素及抗病毒滴眼液点眼,一般效果较好。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外用滴眼液治疗之后,眼部发痒、异物感、发红等不适症状,仍难以消除,运用中药辨证治疗有较好疗效。中医眼科认为:白睛(球结膜)属肺,因此针对本病应从肺入手。正常的肺脏功能是清润肃降,失其清润肃降功能则肺本身可出现燥热或湿热的病理状态,同时易致心肝火旺;目居高位,易受风热之邪侵袭。了解这些基本病机,在临床上辨证分析,应不难加以辨别。

在治疗上,以清肺润肺为主,兼以清心、泄肝、祛风、凉血、退赤。在睑结膜及球结膜充血比较明显,肺中郁热较甚,可加生麻黄5g,细辛3g,有助于宣发肺中郁热,退赤疗效较好,但不可使用时间过长。同时清肺药物药量应适当加重,可加辛寒散热的生石膏,清热润肺的天花粉、知母等。如有中焦湿热,则应清利湿热,宣畅气机,以三仁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治法】

 清热明目或养阴明目。

【唐由之医师基本处方】

炒栀子,炒牛蒡子,薄荷,连翘,丹参,赤芍,生地,荆芥,防风,生黄芪。

【基本处方方解】

炒栀子通泻三焦郁热,牛蒡子、薄荷分别入肺、肝二经,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清心降火;以上药物清泻在上之头面郁热。荆芥、防风,祛风止痒,也能疏散风热之邪。丹参、赤芍,清热凉血、化瘀明目;生地,凉血退赤、滋阴明目;生黄芪,益气升阳。

【病例举隅】

病例一:武某某,女,47岁。初诊日期:2007年3月26日。

主诉:双眼时有异物感、畏光、发痒2年余。

病史:两年前出现双眼异物感、畏光、发痒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双眼沙眼、双眼角膜炎”,曾自点抗生素滴眼液及口服中药治疗,症状稍改善,但时有反复。近2个月异物感、畏光、发痒症状加重,前来我院就诊,希望用中医中药治疗。

刻下症:双眼异物感明显,畏光、发痒,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眼科检查:远视力:右眼1.2,左眼1.0,右眼:睑结膜充血,内外眦部乳头滤泡增生,中间瘢痕形成,角膜透明,角膜荧光染色(-),前房中深。周边前房约1/2CT,晶体后囊边部少许混浊,可见囊泡。眼底:视盘边界清色可,A∶V≈2∶3,黄斑区中心凹反光可见。左眼检查大致同右眼。非接触眼压(NCT):右眼:15.3mmHg,左眼:14.5mmHg。 

诊断:双眼慢性结膜炎。治法:祛风清热,退赤明目。

方药:炒牛蒡子15g,炒山栀15g,连翘15g,薄荷(后下)6g,赤芍15g、荆芥12g,川芎15g,制香附15g,黄芪25g,柴胡6g。21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2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二诊:2007年4月30日。患者诉,双眼不适症状明显减轻,仍稍有异物感、发痒。服药无不适。眼部检查:远视力:右眼1.0,左眼1.0。双眼内外眦部仍有乳头及滤泡增生。睑结膜充血较前减轻。余大致同前。

全身症状:无明显特殊不适。

方药:炒牛蒡子15g,炒山栀15g,连翘15g,薄荷(后下)6g,赤芍15g,生地12g,荆芥12g,防风6g,川芎15g,制香附15g,生黄芪25g,柴胡6g,天花粉12g。21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07年6月11日。患者诉,服上述中药21剂后,双眼异物感、畏光、发痒症状基本消除,已无明显不适。眼科检查:双眼睑结膜充血明显减轻,近内外眦处乳头和滤泡减少。停服中药,嘱患者今后饮食清淡,忌食辛辣。

按语:本例患者眼部检查可见,患者眼睑结膜充血,睑结膜属肺,睑结膜充血多考虑肺有郁热。发痒属风,痒愈重,风愈重。因此本病的病机为风热上郁于目,应采用祛风清热,退赤明目的治法。炒牛蒡子、炒栀子、连翘、赤芍、生地,清热凉血,退赤化瘀;薄荷、防风、荆芥、柴胡散郁祛风;川芎、香附疏肝解郁;生黄芪益气升阳;后期加天花粉润燥散结。有的医家喜用银翘散加减治疗,也是清热祛风,思路基本一致,效果也很好。本方及银翘散加减方煎药时应注意,用水浸泡后轻煎,水沸腾后5~10分钟即可,轻煎则药味多入上焦,煎久则入中焦。

病例二:张某某,女,21岁。初诊日期:2006年8月14日。

主诉:双眼发红,有眼眵,至今4个月。

病史:4个月前,双眼出现发红,眼眵较多,在当地医院就诊,诊为“双眼急性结膜炎”,予抗生素滴眼液点眼治疗,症状减轻,但至今仍有双眼发红,睑裂间少许黏白分泌物,伴有双眼异物感和疲劳感。一直换用各类抗生素和抗病毒眼药水点眼,效果不明显。

刻下症:双眼发红怕光,异物感明显,常有少许黏白眼眵。咽干、便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稍数。

眼科检查:远视力:右眼1.0,左眼1.0,双眼:睑结膜充血,内外眦部乳头滤泡增生,角膜透明,角膜荧光染色(-),前房中深。眼底检查无异常。非接触眼压(NCT):右眼:12.3mmHg,左眼:13.1mmHg。 

诊断:双眼慢性结膜炎。治法:泻肺清热。

方药:桑白皮15g,地骨皮10g,黄芩15g,桔梗6g,玄参10g,麦冬10g,泽泻15g,茯苓15g,旋覆花10g,双花10g,甘草6g。

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2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二诊:2006年8月28日。患者诉,双眼发红减轻,眼眵减少,不适症状明显减轻。

眼部检查:远视力:右眼1.0,左眼1.0。双眼内外眦部仍有乳头及滤泡增生。充血较前减轻。余大致同前。

全身症状:无明显特殊不适。

方药:上方不变,继服7剂。

三诊:2006年9月4日。患者诉,继服上述中药7剂后,双眼发红,有眼眵及干涩异物感症状基本消除。嘱咐患者今后饮食清淡,忌食辛辣。

按语:患者在患“急性结膜炎”之后,虽病情通过用药后能够改善,但还是有眼部结膜充血,少许眼眵,异物感,畏光流泪等不适症状。此为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余热未清,隐伏肺经所致,桑白皮汤主之。方中桑白皮、地骨皮、黄芩、菊花、旋覆花、连翘、桔梗清肺热,利肺气;麦冬、玄参滋肺阴,清伏火;以上诸药恢复肺之肃降功能。桔梗引药如肺,甘草调和诸药。茯苓、泽泻利湿,使湿热有去路,证属伤阴无湿,眼眵不多者,可去之。有发痒者,可加防风、荆芥。

病例三:王某某,男,38岁。初诊日期:2007年5月21日。

主诉:双眼经常发红,时有较为黏滞眼眵,至今2个月。

病史:2个月前,双眼开始出现发红,有时会出现黏滞少许眼眵,在当地医院就诊,诊为“双眼结膜炎”,予多种抗生素滴眼液点眼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今来就诊。

刻下症:双眼发红怕光,异物感明显,常有少许黏白眼眵。平素饮酒较多,喜食辛辣,口黏口臭,大便经常黏滞秽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眼科检查:远视力:右眼1.0,左眼1.2,双眼:睑结膜充血,内外眦部乳头滤泡增生,睑裂间可见少许黏黄色分泌物,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角膜荧光染色(-),前房中深。眼底检查无异常。眼压正常。 

诊断:双眼慢性结膜炎。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生薏米30g,杏仁10g,黄芩10g,白蔻仁6g,厚朴10g,滑石20g,竹叶6g,法半夏15g,白通草10g,川椒3g。21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2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二诊:2007年6月11日。患者诉,双眼发红减轻,眼眵明显减少,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口粘口臭及大便黏滞均有减轻。眼部检查:远视力:右眼1.0,左眼1.0。双眼睑结膜及球结膜充血较前减轻。

方药:上方不变,继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07年6月25日。患者诉,继服上述中药14剂后,双眼已无眼眵及发红,无明显不适症状。口黏口臭基本消除,大便正常。嘱患者今后饮食清淡,忌食辛辣。

按语:本例是由于脾胃湿热夹杂,阻遏中焦,胃气不降,肺经郁热难降,结膜属肺,出现结膜充血,伴有黏黄眼眵,一般常伴有口黏口臭,大便黏滞秽臭。一般男性较多,平素饮食不调,过食辛辣油腻,嗜烟酒,这类患者在临床上也不少,辨证重点看舌苔,来判断湿热夹杂中,是偏于湿多还是热多,治疗用药要有所侧重。三仁汤加减治疗很合适,早期喜加少许川椒,有助于破除湿热抟结,疗效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