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是创造人生成就的钥匙与密码

 新用户08306761 2020-12-26

“思”是钥匙,通过冥想沉思,为人生理想世界打开一扇窗,在心中开发出承载理想的田地来。

“想”是密码,打开扇窗,要看到什么样景象。在心田种上理想种子,用心栽培助长灌溉自然收获。

人类想象力是短视的,无论怎么想,不会超出宇宙文明的界限,我们的思想归于一个字,佛家说“空”,道家说“无”。

怎么形容“无”与“空”呢?

老子,一段话讲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心经所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说空不空,言无不无。释迦与老子的思想不好翻译,不好注解,不同人的体悟见地就是不同时段的空与无,没有对错之分,没有高低之说,只有不同人的人生经历见解见证。

人的思想受制于一种正见或者一种事物,或者受制于一种约束,无异于把自己困在牢笼里,不见天日中光明。

用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看不惯一个人言行举止,行事做法,让其产生自己反感与接受不了的想法时,只要你不攻击对方,对方不存在任何想法与感触,最有想法与感触的是自己,当下就让自己不舒服。

以上这种心理行为,我们觉察不到,只要超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舒服”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用讽刺,批判,攻击的方式对待任何人事物,改变不了任何人事物,也解决不了“不舒服”的感触。

只有觉察意识到心理变化,反问自己,为何会有这种想法?想法中包含了分别与我执,正是不舒服的来源,唯有“接纳”与“包容”才是合二为一的正法正行。

神者自渡,一个人善于学会被天地万物教化,生存上自知自足,生活上自知自爱,生命上自知自解。遵从天地法则,道法自然规律,生则无祸,死则无唾,不是神也似神了。

不加“思”的想法,无法意识到真象;不加“想”的行为,无法证见到真相。

用在生活中,我们想要的财富,名誉,利益,情感等等,都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可在活着的范围内,“真”的性质体现出来的现象,才好真正收获。

讲个小故事:

一个美女,她对自己的认可,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他人对她的认可,有闭月羞花之容貌,自然有很多人羡慕她,也有很多人嫉妒她。

当她选择婚姻伴侣时,青春美色成了唯一价值,男方看上了她的美,她看上男方的财,于是成为人人羡慕的夫妻。

五年时间不过,男人财力成为她与外人比较的口舌是非,女人的美貌成为他与外人比较的口舌是非,于是女人喊着嫁错了人,男人喊着娶错了人。

女人说:我以为你是个有用男人,买房买车,养活一家老小。

男人说:我以为你是个贤妻良母,可以助外持内,照顾好一家老小。

这个故事,现实生活中,只有多没有少,“我以为”是自己内心需求,却也是妄想,妄想从对方身上获得自己人生所需。

排除所需与妄想,最起码彼此的“真”情流露都不可见,用外在需要填补内在欠缺,怎么都无法心平气和经营这段婚姻。

人对自身认知度,来自内心醒来的觉知。

一个人,知道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就不会用外在东西去填补内在缺失。因为,这样的人明白,只有自立或者自知,才能和平与人相处。

站在“我执”与“分别”的想法中,要求他人与自己想法相同,做法相同,认知相同,这是强人所难,更会活在自责与苛刻的人生长流中。

没有观察与了解的人事物,无法产生疑问与思考,随性想法并不能让内心所需变成事实,期待越大,失望越大。

“思想”产生的自知,为人处事自有明道。

对自己了解越深入,对外人看法越正常,对做事了解越深入,对外人做事越平常。 人人都有一个自知知明的条件,这个条件就在人生时段境遇里,生命中的人就是自己的镜子,通过对方的言行举止,反观自身,有益学之,无益弃之。生命中发生的事就是自己生命果实,通过事情好坏,反省自身,好的不傲,坏的不悔。

人无法在还没经历的人事物上,得到修正。因为,人生来都有一个本能,活在完美自我遐想中,这个本能是物身(肉身生命)带来的利弊。

“利”是处在生活的境遇里,两眼望去,自我认可度得到满足。

“弊”超出当下人生境遇,被人事物打击,瞬间自我认可不复存在。

“心”不自主,被人生境遇带来的思想,意识,行为,就会随着外物所驱使与干扰。于是,烦恼就来了,谁比我穿得好,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等等,慢慢就失去了自主能力。

“思”字,心上有田,古人告诉我们,这是内在生命的塑造过程。

“想”字,心上有相,古人告诉我们,这是外在生命的塑造过程。

“田”是土壤,“相”是种子。

农民种地,先有土壤后有种子,只有知道土壤的成份,才能选好适合成长的种子。

用在人生中,人之生来命是田地,家庭环境是土壤,有人田地万亩,土壤肥沃,只要把种子种下去,用心栽培助长,到了丰收时自然满心喜悦。而有人田地分毫,土壤贫瘠,选择种什么种子,都不利种子成长开花结果。

“田地”是生来自带的命。

“土壤”是祖上父母给的运。

命好不好,是自身修为而成,运好不好,除了祖上父母馈赠,还有自身修为而来。把自己的命运归为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如此认知,除了降低自己人格,还损耗了自身福气。

“田”是命,“相”是运。合起来,用心发生作用力,才好改变命运。命要好,先要自知自和,运要好,先要自和人和。人和德厚。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肉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遥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这篇引用不同自然万物作为攻击性,对德厚之人,起不了作用。

为何起不了作用?

老子,又引用婴儿生命状态,无知无欲,饱了就笑,饿了就哭,醒了就玩,困了就睡,自然生命现象,来表达物德的好处。

这段精句用在人的思想,意识,行为就是“空”与“无”。说空不空,言无不无,自然存在状态,自然而然的生命现象,上德存在状态。

家里有婴儿,可以观察一下,孩子醒来,吃饱喝足,不会有其它任何状态,不像爸爸妈妈,一会着急,一会有情绪,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生命状态没有活在当下,无端消耗了精气神,让人活在不安定的情景中。

人为何?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健康日益下滑,烦心事越来越多,有的还会发生婚姻不顺,工作不顺,事业不顺等等。因为,我们在无意识心境下,让精气神耗散掉了。

人活,聚精;人和,聚气;人事,聚神。

要想身体健康,善于学会聚精会神。

要想财运亨通,善于学会聚集人气。

要想事业有成,善于学会灵通神助。

人对自己生命认知,是从心开始,心思,心想,才好拥有创新思想。“心”做不了自己的主,就会偏离道的指引,偏离越远,思想越匮乏。

如下: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万物都有初始的道,把这起始作为天下物的根源。已经掌握了万物的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已经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住万物的根源,这样,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道”不是哪个人或者物的根源,而是天地万物都在道中。老子,称“道”为母,是生命本源。人只要遵道而行,认知自己,找到自己,就能认知天下万物。认知天下万物,坚守住天下万物根源(道),活着一生都不会危险。

“思想”来自道,由心连接。

用在生活中,我们想通过创业改变命运,首先要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在自己“有无”的生命资源中开发出一片田地来,田地种什么庄稼。有了清晰的目标,才能着手去做,做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也就是困难与挫折,那么坚守心中的道义与目标,用信念重复做着当下的事,必然能看到曙光。

《稻盛和夫 干法》书中提到:天道酬勤。只要热爱工作,只要抱着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能感动上天,获得天助。因为这种态度符合天道,与天地宇宙的意志相一致。

纯粹动机,做事动机不纯,视为虚假不真,不真就没有动力源泉与发展能力。

强烈愿望,做人愿望不强,视为可有可无,模棱两可态度变成委屈迁就当下。

人生所得,大道至简,一个字“真”,对自己真,对事真,对物真。只有真才好生发善,只有善才好生发美。

“真善美”体现,来自生命相生行走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