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业教育:我们很可能患上了体系构建“妄想症”

 昵称815848 2020-12-26
类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层次则是同一事物由于大小、高低等不同而形成的区别。一个是不同事物横的认同,一个是同一事物纵的区分。两个并不在同一逻辑范畴,不具互斥关系。也说是,任何一种事物既是一种类型,又是一种层次。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事物,当然也是如此。但怎么会弄出一个类型教育呢?
说白了,是想通过这个再造概念,证明职业教育是独立于所谓的普通教育之外的一种独特体系,好和它“平起平坐”。好了,这一点人所共知,不去说它了。
我们权且接受类型教育吧。但既然职业教育是和普通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那它的本质不同到底在哪里呢?任何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和教学。由此来看,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自然在课程和教学上和普通教育水火不容。目前有两点共识:一是所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另一是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与教学。也就是说,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注重与企业的结合和联系。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报道却是:领导专家调研大多是进学校,很少看到他们进企业——看看今天的企业是什么样子,学生是如何在那里实习的。同样,每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坛五花八门,可大都是院校学者在唱独角戏,很少能看到企业的研究者和院校的研究者同台的。在各种有关职业教育的业务指导组织中也是如此,很少能看到企业的身影。这是什么类型教育呢?这和普通教育有何不同呢?
我很同意一个观点,即现在中国并不缺理论了,我们学外国职教理论已经学了一百多年了。只不过我们是食洋不化,缺的是对洋理论的消化、吸收。我们的最高业务指导部门,可能把太多的精力用于所谓的体系构建,为此一直陷入反反复复的内卷之中。我们很可能患了一种体系构建妄想症,幻想能制造出一种所谓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体系来包治百病。可是,一个科学的教育体系,是随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体系慢慢生长出来,而不是“造”出来。德国双元制的成型经历了上百年的演化时间,而我们可能太急躁、太功利、太想在一夜之间发生奇迹。结果,我们“造”出来的那种所谓的新体系,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标签而已。喧闹一时,很快又恢复如初。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到技术教育,从技术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从职业技术教育再到职业教育,莫不如此。然而,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真正留下痕迹的是来自于民间、扎根于实践的探索。对时下而言,比如正规体系内中国式的综合高中,以及那些游离于正规教育体系之外的企业培训和技工教育。
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那时的职教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职教先贤们一边忙着概念的争论,一边忙着体系的构建,这一点和我们今天很像。我们今天几乎在重复着上个世纪初职教先贤们的那些争论。可是,他们和我们今天不同的是,当时的教育家们,像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等等,都是教育改革的躬行者,他们把对教育的争论最终付诸了他们的办学实践。他们既是理论家,也是实践家。
世界上伟大的教育改革者无一不是实践家,比如实用主义教育创始人杜威,德国职业学校之父凯兴斯泰纳,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学校改革试验来验证和修正他们的理论。而我们,在职业教育这个最需要与实践结合的研究领域,却存在严重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我们似乎更乐意醉心于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可是,与宏大的体系相比,我们今天可能更需要微观的学校实践活动。因此,希望职业教育的学者领导能经常走向企业,也希望职业教育学者举办的论坛能邀请企业的同行参与。政府应该充当企业和学校的牵手人,特别是政府的业务指导部门,而不只是发号施令者。我们有一个明确的建议,即:职教最高的业务指导部门应该组织举办职教学者和企业界同仁论坛,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论坛,企业和职校论坛,中高职论坛等等,让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应该组织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应该牵头创办理实一体化实验学校。
我们应该从体系构建妄想症中醒来了,需要我们扎扎实实探索的事情很多很多。
如果我们能够尽早从体系构建妄想症中醒来,如果我们少玩一些标签游戏,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回归常识,我们相信,就一定会慢慢迎来职业教育真正的春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