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展中国】匡伟光绘画作品欣赏

 艺术名家数据库 2020-12-26

匡伟光简介

匡伟光,别名匡里,1969年生,毕业于哈尔滨学院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画院研究员、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统一战线画院执行院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常委、民革省委副主委。


匡伟光的禅境江湖(节选)
一、禅入江湖开新境
读匡伟光的画作,有时正向思维反而不得其解,往往需要逆向思维才能与作者同步思考、同步创作及同步品读。因为,他的画作虽然是山水画,却一反常理地让鱼在丛林、山间、天空、白云间游走,使其在幻境中时隐时现,珍禽异兽在天籁中相聚相生。他让各种生灵在其画作中恣意往来,互为氛围,营造出了一个万物通达的世界。是作者用各种符号比兴举义,以物喻理,递升哲思,进而形成一个博大的江湖道场和禅境时空。


二、精心营造物我两忘的“圣境”
在《圣境》系列中,飞禽走兽与高僧们,在山野中逍遥共处,仿佛将我们带到混沌初开的世界,那些飞禽走兽,更像是从《山海经》中走来,带着各自的象征意义,皈依到作者的创作主题中。在这宏大的场景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自由自在地栖息着。这些生灵所处的环境,空灵虚幻而又凝重深邃,和谐相亲,虚实互补,天地辅成。给人以超然物外、游离善恶、绝缘荣枯,远离对立纷争,抵达圆融旷达,物我两忘的“圣境”。


匡伟光的禅境江湖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他对水墨效果奇异诡谲的表达。在画家精心构造的禅意江湖里,使用的是传统的中国画的基本元素——笔意干湿互为转换,相融相汇,继而又在对立冲突中势不两立。墨的浓淡与相克相生,幻化出的奇丽空间,时而浓烈沉郁,时而薄若游云,转瞬即逝。画家将中国画笔法和墨法的熟练运用,对纸上墨性和水性及相互关系的掌控与把握,做到了得心应手。使得一张普通宣纸成为一个自证自悟,我心幻化的天地,演绎出意冥玄化、物在灵府的纸上春秋。


三、让笔墨插上禅意的翅膀翱翔
匡伟光的这批画作,融进了敦煌壁画的元素,让古老的中西方文化符号,汇入到他的中国禅韵画作中,充分表达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还应该提及的是,画家是一位善于运用对比造境,在画面上演绎辩证关系的高手。
文/李人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人民美术网总编、中国中山画社社长。




在“有我”与“无我”的追求中(节选)
文/唐世和
“境界”作为山水画一贯坚持的方向,匡伟光先生有着自己的独到思考与手段。他把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虚静冥想直觉万物”,和庄子的“坐忘”,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认识论主张而产生的文化影响,视为作品追求的精神内涵,把由“虚静”到“坐忘”的状态变化,而产生的由“直觉万物”到“万物与我为一”的质的飞跃,当作选择画面形象的指导,于是,结合一种独到的表达手段,开拓了一种有特色的实践方式。


这个有特色的实践方式,即他首先把构成山水画的基本元素,如山、水、树、石、屋宇、道桥等等,用提炼图案的规则概括为一个个符号形象,在保留形象的基本属性的同时,使之既有具象写实味道,又不失意象写意特征,然后,再运用现代构成法则在画面上进行满构图式的自由结合,在充分体现宾主、虚实原则的基础上,让畅通的气韵在淋漓润泽的笔墨中生发。进而,在一种“有我”与“无我”的追求中,建构着自己的山水画图式。


1、黑密浓重,肃穆典雅。
这是画家运用浓淡墨,通过层层积染而形成的一种黑而不浊,密中透亮,凝重沉稳的山水画新图式。这类作品布局严整、浓郁和谐,画面中的符号形象,仿佛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青纱,在一个虚幻朦胧的梦境中若隐若现,婉约清秀、楚楚动人。其含蓄、包容的意境,卓然是对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精神品格的真诚赞美。


2、飘逸恬淡、深邃悠长。
这是伟光先生山水画图式的另一种格调。画家利用淡墨、淡彩的微妙变化和符号形象的基本属性,企图寻找一种超然淡化的感觉呈现在画面之中,使原本清新明朗的客观世界中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的无所谓,又那么的令人不可琢磨。于是,一种超脱世俗、淡化凡尘的超然境界在观赏者的心中悄然而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