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稷重典

 取经的兵 2020-12-26

社稷重典

 一、宫廷祭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于古代科技落后,很多事无法解释,只好占卜、祭祀。上古时期中国传统祭祀主要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崇拜,即对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等的崇拜。随着人类抽象思维的发展,我国古人开始把众多的信仰概括和归纳为对天地的信仰,把日月星辰归于天,山川湖海归于地。天是至上神,也谓之上帝昙天上帝皇天上帝。历代对天的解释尽管不同,但天始终处于最高地位。人穷则呼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天地信仰和祖宗信仰的结合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观。因此,历代的祭祀都有对天地、祖宗、圣贤的祈祷典礼,特别是对天的祈祷。 祈祷两字含有告事求福之意《文解释字:祈,求福也,以祈斤声    《经籍纂诂》也解析为求福也为民求福叫告之词也。《说文》解释字为告事求福也请于鬼神 有关卜筮的记载是最古的祈祷记载。甲骨文上的卜辞以及用蓍草的噬法,除询问事件的吉凶之外,也有求雨求病愈的目的。人在卜噬时,口中念念有词,默默祈祷上天,祈求保佑。                             

   《诗经》里很多记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言词,其中有祭神的歌词,这些歌词歌颂神的威仪盛德。《黄鸟》一篇也是又祭祀色彩。              

       《诗经》里的,朱子解为宗庙之乐歌,即是对祖先的祈祷,但也有祭社稷、上帝的贺词。 古代正式的祈祷词是祭文。祭天地、神灵,从汉以后都有祭文。祭吊亡人时,也朗诵祭文,《三国演绎》里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里孔明祭祀公瑾的祭文是祭文里名篇。条文主要有: 第一祭天地文。古代祭天谓之郊祭,这是历代最隆重的典礼。但从汉朝开始,郊祭才有颂读条祭的仪式。    

    古代天地信仰中最重要的就是帝王到泰山去建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自从汉武帝到泰山封禅之后,历代帝王都以封禅来表明自己的丰功伟绩。《史记》记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口禅。封禅必有封禅书,称为玉碟文《史记-封禅书》说: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碟书。古代帝王认玉碟通意于天,故密而不宣。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登泰山封禅,认为玉碟书乃为民祈福,无一秘情,应增加透明度,予以公开,即以玉喋出示百僚,自此皇家祭祀公开于天下。 

   这类祭天地之文多是歌功颂德,或者在一年一度的例行祭天大典中,感谢皇天后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或是在登基大典中,把登基之理由昭告上天,祈求佑助;或是在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时候,皇帝登泰山,把国家兴旺的情况昭告上天,献祭感谢。                                                     

       第二,国家大典的祷词。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如两国缔结盟太子加冠,皇帝的祖庙祭祀,以及出师征战等等均有祷词。衰绍曾于漳河结盟讨伐董卓,有《漳河盟辞》:凡我同盟之后,毕力致命,以伐凶丑,同奖王室,翼载天主,有渝此盟,神明是殛,婢坠其师,无克柞国。意为祈求神灵明鉴,以作保证。若签约各方中有不守约的行为,神灵将降罚。 太子加冠为朝廷重典,举行加冠礼时,有祝文昭告祖宗,祈天赐福 。晋太子冠祝文曰:今月吉日.始加元服,皇帝穆穆,恩宏衮职。钦若昙,六合是式,率遵祖考,永永无极,眉寿惟祺,介兹景福。                               

       第三,求雨文我国以农业大国,若风调雨顺,则国泰民安,若久旱不雨,则五谷不生,万民遭殃。每遇旱灾,地方官员或村寨首领常到神庙祈求神灵保佑,赐给甘霖;若天下了雨,旱象解除,又到庙谢恩,故历代文献里求雨文颇多。                                

二、民间祭祀 

除了朝廷或官吏正式行祭礼时所进行的祈祷外,官员私人以及老百姓,为了祈福、祛灾,也向神灵祈祷,或在自家的神坛,或在祠堂里,或在神庙里,一切有神灵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祈祷。除了佛教徒和道教徒把祈祷作为日常的宗教活动外,中国普通老百姓通常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只是到了有事时才祈祷,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心理。

民间祭祀一般都是以神话里的神灵,像龙王、灶王爷、观音等,现在过年还有“二十三,祭灶官”的说法。有个广泛流传的神话,说: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别男女、通婚姻、断鳌足、立四极,这个神话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妇孺皆知,广为流传。这个神话也说明了女娲娘娘的勤劳、智慧、献身精神,也正因为她的勤劳、智慧、献身精神,功高盖世,被后世封为娲皇圣母,为我华夏始祖。娲皇圣母也食飨万世。古代圣贤也为民间祭祀的对象,曲阜的孔庙自古以来都是士子们心中一种无上信仰;洛阳的关圣大帝庙,四时得飨,官民乡绅无不捐钱供奉以求平安,也只有关圣大帝可以通吃黑白两道,又有武财神的美誉。

此外还有宗祭,即宗祠祭,祭祀之日,在祠堂的中进正厅击鼓迎神,供奉五谷祭品,焚香拜揖,给祖先传达子孙的虔诚之心。祭仪结束之后或分猪肉给各户,或办伙食,供祭祀人、宾客一起饮宴,人神共享祭祀的欢乐。墓祭,也称家祭,祭祀对象是自家门祖和已逝的先人,分为春祭和清明祭。春祭则须是祭头年的新坟,在正月初一由1-2人上坟,祭品为水酒、装有各色糕点的桌盒,利市饼等。清明祭祀则于清明日家家户户带领子孙上坟,祭品为野艾锞(俗称清明稞),水酒等,并且必须在坟头挂纸线。献尊长,是一种最简单,也最常用的家祭。每逢生人、生日、传统节日,大病初愈、升官及第、父母忌日,甚至与人隙讼,家里都要献尊长。献尊长一般都在晚饭前,蒸饭、蒸菜、蒸猪肉,没有猪肉也要在菜饭上蒸3条小干鱼,扫地、抹桌(八仙桌),在八仙桌上摆上饭甑、酒杯(3只),一箍筷,再对祖先烧金银香纸,下跪、拜揖。其目的不外乎向祖宗报喜、纪念,或请祖宗祜佑。献尊长时,生人必须回避。

   三、其他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古代祭祀的目的。到了现代社会,虽然还有很多有关祭祀的活动,但与祭祀的本来目的已经有了许多变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有关祭祀流传下来的,合家团圆的目的已经超过了祭祀目的了。道教的“三元节”,佛教的盂兰盆会都是祭祀的一种形式。

四、祭祀的场所

庙宇是祭祀的一种场合,各座名山上都祭祀天地的场所,名山古刹得享天地灵气,在古人的眼里,是最接近上天的场合。

历代帝王为了祭祀天地四季,都有特定的建筑,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尺寸之间都不能出差错。天坛是专门祭祀上天的,地坛祭祀大地。每年春分都有祭祀四季的典礼。在祭典上司礼官员按部就班,依照礼仪一步步进行祭典,皇帝也要隆装盛服,登坛祈祷,保佑社稷平安,四方太平,国运昌盛,传之子孙万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