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宝书'丨CK、CK-MB,你能正确解读吗?

 郑钔 2020-12-27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肌钙蛋白还未在临床广泛应用,血清心肌酶谱是诊断心肌损伤的重要生物标记物,如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α-羟丁酸脱氢酶(a-HBDH)。在这些生化指标中,CK-MB用于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目前仍是确定心肌损害的重要标记物。

CK在各种组织中广泛存在,至少包括3种主要的同工酶:CK-MM、CK-MB、CK-BB。其中CK-MM主要见于骨骼肌细胞,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肌细胞,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心肌细胞损伤以CK-MB增高为主,总CK也随之增高。CK-MB通常在心肌损伤后4~6小时即可增高,24小时达峰值,48~72小时恢复正常;若未恢复,则提示心肌梗死持续发展。在解读CK-MB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及特殊情况。

1. 药物

心脏科引起CK-MB升高的最常用药物是他汀。这主要与他汀的肌溶解副作用有关,CK水平升高更明显。此外,可引起CK和CK-MB增高的其他药物还包括乙醇、秋水仙碱、某些麻醉药、镇静催眠类药物等。

2. 运动

检查前即使不是很剧烈的运动也可能引发CK明显升高,导致CK-MB不同程度地增高。故要进行生化检查,一般要求检查者前两天尽可能地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平常运动比较少的检查者。

3. 发热

发热尤其是高热,可能引起肌肉损伤,故感染发热的患者,如果其CK仅仅轻度升高,一般不需特别处理。

4. 手术或挤压创伤

手术或挤压创伤可能导致肌肉损伤,但有时少数患者在手术1~2个月后CK仍然不同程度地增高。这时如果患者因其他原因再次入院,若没有仔细询问其近期手术史,往往会因为CK或CK-MB升高,而进行各项不必要的检查。

5. 年龄

无论是绝对活性还是相对活性,14岁以下儿童的CK-MB水平一般比成人高2~3倍。不同年龄组儿童CK-MB的正常值范围也有差异,故建议临床怀疑心肌炎的儿童,测量肌钙蛋白水平作为主要生化指标。另外,怀孕3个月左右的孕妇,其CK和CK-MB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值。

6. 其他系统疾病

其他系统的一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低钾血症、肿瘤、脑部疾病、多发性肌炎、横纹肌溶解症等病变,也可能导致CK和CK-MB水平增高。肿瘤、脑部疾病可能引起CK-BB增高,CK-BB的数值被计入CK-MB而导致其假性增高。

7. 实验室方法

CK是由B、M两种不同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可以组成3种工酶:CK-MM、CK-MB、CK-BB,即总CK水平=(CK-M+CK-M)+(CK-M+CK-B)+(CK-B+CK-B),故CK-MB的活性不可能大于CK活性。但由于CK、CK-MB活性的测量方法不同,可能影响对测量结果的解读。

8. CK-MB/CK比值

免疫抑制法测得的CK-MB正常值在0~30 U/L之间,比浊法测得的CK正常值在20~200 U/L之间。如果CK-MB/CK比值在4%~30%,若CK-MB增高,考虑心肌受损的可能性大;如果比值<4%,若CK-MB增高,考虑骨骼肌损伤可能;如果比值>30%,若CK-MB增高,很可能是CK-BB异常增高导致CK-MB推算出错,可能是肿瘤或脑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实验室干扰引起。

参考文献

1. 苏汉文, 李栋, 李艳, 等.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标志物--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谷草转氨酶等临床应用的比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 6(6): 417-417.

2. 蒋国平, 严建平, 罗汝斌, 江观玉. 多发伤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与心肌肌钙蛋白Ⅰ分离现象研究. 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5): 387-389.

3. 赵书弘, 武连华.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血肌酸激酶同工酶BB的变化及治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0. 23(4): 220-222.

4. 李怀远, 蒋黎敏, 郑建新, 孙璇, 傅启华. 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儿童参考区间的建立.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5(12): 1142-1145.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40(5): 353-367.

6. O'Gara PT, Kushner FG, Ascheim DD, et al. 2013 ACCF/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2013, 127(4): e362-425.

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 380-393.

相关链接

'绿宝书'丨瓣膜性心脏病不恰当用药:换瓣术后停华法林致猝死

'绿宝书'丨高血压不恰当用药2:硝普钠是救命药,有时也会害命

'绿宝书'丨高血压不恰当用药1:以为降血压很容易,事实并非如此!

绿宝书丨冠心病不恰当用药(2):用药前考虑适应证,用药后警惕副作用

绿宝书丨冠心病不恰当用药(1):抗栓用药看似简单,实则最易出问题

'绿宝书'丨心律失常不恰当用药4:惨痛教训,引以为戒

'绿宝书'丨心律失常不恰当用药3:考虑不周,后果严重

'绿宝书'丨心律失常不恰当用药2:对因治疗,事半功倍

'绿宝书'丨心律失常不恰当用药1:遵循指南,谨慎合理用药

敲黑板!《心血管内科医生成长手册》来啦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王雪萍┆美编 高红果┆制版 刘明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