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室诊断中,心脏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cTn)仍是首选标志物,但是有些地方由于客观条件、经济因素的限制以及医生的习惯,仍然在使用生化方法检测心肌酶谱。心肌酶谱一般包括: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生化方法检测CK、CK-MB酶活性时,常会遇到CK-MB酶活性大于总CK酶活性的样本,使临床医生产生困惑。 CK-MB属于CK同工酶的一种,本应小于CK,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倒置情况呢?是CK-MB的检测出现假阳了吗?这就需要我们了解CK的组成及CK-MB的检测方法。 什么是肌酸激酶(CK)? CK是由M(肌肉)型和B(脑)型两种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包括CK-MM、CK-MB、CK-BB、CK-MiMi四种,CK-MM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CK-MB主要存在于人体心肌细胞内,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中,CK-MiMi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正常人血清中绝大部分为CK-MM,CK-MB占少量,而CK-BB极少故可忽略。
什么是巨CK? 巨CK1:CK与免疫球蛋白(常为IgG,少数为IgA)形成复合物。 巨CK2:CK与线粒体聚合形成复合物,较罕见。 CK-MB酶活性检测方法 目前大多实验室检测CK-MB酶活性的方法均为免疫抑制法,此方法是建立在忽略不计CK-BB的基础之上,用抗体抑制M亚基,使CK-MM完全失去活性、CK-MB失去一半活性,所测出的活性是CK-MB的一半,因此CK-MB活性应是测定结果的2倍,即测定结果乘以2为CK-MB活性结果。如果CK-BB>CK-MM,由于结果要乘以2,也就是说2CKBB+CKMB>CKBB+CKMB+CKMM,即测定得到的CK-MB活性>CK活性。 CK-MB升高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中胸痛后4-6小时开始升高,18-24小时达峰,可持续72小时;一氧化碳中毒、肺栓塞、甲状腺功能减退、肌营养失调、挤压伤;多发性肌炎、轻度横纹肌溶解;剧烈运动。 心肌酶谱中CK-MB大于CK的原因
下一步处理建议
阜外实验诊断 |
|
来自: 开心100mm05xkw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