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咨询师札记(001)诗和远方,情怀之探!

 悦来阅好吧 2020-12-27

前言


《咨询师札记》系列文章从2015年7月开篇,写加上中间几次修订持续时间已经四年多了,四年以来,伴随我在督导小组里面的教学,来来往往的学生已经超过上百人,当然如果算上参加过我讲座和工作坊的就更多了。而这份一线教学的经历以及服务个案的心得体会,也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化为我键盘上的文字。


《札记》全文都是以师生对话的方式,讲述四年以来在督导小组里面发生的教学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一份实践心得,有理论,有案例,有体验,有方法,有经验,更有教训。在这四年时间里,内家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也通过一线的打磨,升级换代了七次有余,到今天终于基本成型。而且到2019年的今天,刚好是我踏入心理学这个领域十多年,算是做个总结吧。所以,重新修订了这185篇札记,希望能方便大家阅读、学习与了解。

(本札记中的案例,均有原型,但为个案保密故,所有内容均经过改编,故事取材于多年来我在各个领域里的积累) 

                                                          姚一敏 2019年7月27日    



如果一个人长期沉在某种情怀之中,没有真正去触碰内心深处的那个坑洞,那么情怀就很容易成为逃避的借口以及伤痛的粉饰。
学生:老师,今天和我们探讨的是什么话题呢?
老师:今天的话题是与“诗和远方”有关,与“海子”有关。

学生:海子?就是那个“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春暖花开,面朝大海”的海子吗?

老师:和他有关,但不是他!当然,我们这里不探讨诗歌,我们探讨心理学。在我们谈“海子”之前,我还是先和你说一个案例吧,谈谈“海子”的爸爸——那是数年前我遇到过的一个个案。

一位退休领导干部,前来咨询。说自己的孩子现在宅在家里,既不肯出去工作,也不肯结婚,更谈不上生儿育女了。现在孩子年龄渐长,身为父亲的他看着都着急。

父亲虽然搞不懂为什么,却宣称他这个孩子一直都没有问题,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优秀的学生,甚至还是学校诗社的社长呢,在校时还经常发表诗歌。父亲说到这里的时候,两眼放光地说,孩子继承了他多才多艺的特点!在孩子大学毕业之后,父亲给他安排了一个很不错的工作。

本想着退休前趁自己还有那么点影响力,可以把孩子扶上马再送一程,几乎是完美的退休计划。只是没想到孩子工作不到半年就决然辞职了,从此之后就只待在家里上网、看书,或偶尔出去游玩、摄影,写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但就是不想出去工作了。

父亲一开始还试图逼迫孩子出去工作,还劝导他最少找个女孩谈个恋爱,结个婚吧。父亲甚至说:“你要实在不想出去工作也没有关系,反正咱们家也不缺钱,那你怎么也得给我们家留个后吧?

但有一次儿子很严肃地告诉父亲说,若不是考虑到父母年纪已老,不敢太令他们伤心难过,毕竟这么多年的养育之恩还是在的,他早就一个人跑到深山老林去过原生态的野外生活去了。他说他早就厌恶透了城市里的这种追名逐利、欺世盗名、浑浑噩噩、毫无意义的工作和生活了,他受不了城市人的虚伪,更不用说这种完全违背自然、不可持续、破坏环境、病毒式的生活方式了。

他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对这个自然环境的一种掠夺与侵占,每天的吃喝拉撒更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破坏,自己完全就是病毒式的存在,根本没有对这个世界有任何贡献。他都恨不得立刻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再去破坏这个自然环境,怎么还可能去结婚生子呢,还让这个病毒式的生活继续延续呢?

而这几年他其实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学习了去原始森林生活的必备知识,进行了体能训练,只是还残存对两位双亲的怜悯,让他没有立刻行动而已。这位父亲在听到孩子如此这般冷静的叙述之后,就再也不敢逼迫他做什么了。只是他搞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同时他也因为自己身体的一些疾病,在药石罔效的情况下,不得不从时下流行的身心灵疗法中寻求答案,为了救自己也为了救孩子。

所以,他是因为这样才来到我的面前。

学生:老师,其实那种原野的生活在我年轻的时候,也都梦想过呢!曾经我也对这个世界有着诸多的不满,想像诗人那样生活。海子的那句“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对我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当然随着年岁渐长,人也渐渐地平和了,那些问题也渐渐地放下了。但我觉得,这个“海子”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吧?
 
老师:本来确实也不是问题,比如对虚伪的憎恨、对城市的逃离、对自然的回归、对远方的渴求,其实很容易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情怀、梦想、与态度。

但若这种情怀、态度变成了远离人群、远离父母,甚至要与世隔绝,那么里面会有一些心理成因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作为父母想必都不希望多年养育出来的孩子,最后的结果是远远的逃离自己,甚至憎恨家庭关系吧?

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甚至现在也还有部分这种情怀存在,比如说,一直喜欢住在小城镇上,不喜欢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还有对虚伪的憎恨以及对远方的渴求。比如,想去拉萨、丽江、大理、西双版纳;但那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与真实的远方其实关系不大。

从年轻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理解这种情怀,年轻人难免会这样。甚至可以说,无情怀,不少年吧!只是,随着年纪的渐长,人一般都会慢慢地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比如事业成就、团体贡献、人群中的价值,还有的比如家庭之乐、夫妻之爱以及育儿之趣等。


而有些人,是不会想走进人生的下一个阶段的,他会一直停留在年轻的情怀之中,甚至乐此不疲,然后就一直活在情怀之中,而这可能就会有些问题。

比如,我曾经在某小城逗留期间,就遇到过特别多这样具有各色情怀的人。年轻的时候因为情怀、回归或疗伤乃至偶遇,然后就这么留下来了,不再回去了,于是年复一年时光渐老、人亦老。

而现在网上有很多这类情怀性的文字、图片、也在不断地唤醒大家心底的那个情怀,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是这种情怀之下的一次情绪爆发。

学生:老师,这种生活不是挺好的吗?远离闹市,过怡然自得的生活不挺好的吗?难道背后也有什么心理创伤不成?

老师:当然,从情怀的角度来说确实不错,但我想谈谈这些情怀背后的家庭关系,说说背后的关系问题、心灵问题。你还是先听听我下面的故事吧。

那个时候,我在丽江讲课,住在一家客栈里,每天清晨我踏着薄雾出门讲课时,都会听见那个店老板在他的房间里发出各种声音:时而唱诵着箴言,时而吹奏着乐器,时而又经书朗朗。当我晚上讲课归来,踏着清冷的月光,披着一身古镇的霜露回到客栈的时候,又会在天井里遇到这个老板。他身披一件灰色的大斗篷,一头长发随意地扎着,双手抱着膝,就着一堆柴火,煮着一壶清茶,独斟独饮,在客栈的天井中遥望着月亮,颇有古人之风,这也算是我当时在丽江遇见的一道独特风景了。

我们点头打招呼过后,他示意我也一起坐下来,然后就这样彼此对着柴火。递了一杯茶给我之后,他就再也不理我了。呵呵,这就是小城特有的发呆吧!

学生:老师,你描述的好有诗意!我眼前都出现了你描述的这种画面了,太美好了,不是吗?

老师:呵呵,我是故意这样描述的,你慢慢听我继续讲述。

那天晚上,就这么和这人呆坐着,后来我实在品味不出这样呆坐有什么意思,再加上第二天还要继续开课,所以我就早早回房间睡觉去了。后面的几天,在没有课的夜晚,我会在一个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敲开古镇上那一扇扇不为人知的木门,拜访那些掩藏在各种情怀之下的古镇居民的叹息。

在这个古镇住上七八年的居民,彼此间都会知道点什么,毕竟就这么大的一个小镇。同时也更了解了那句话,“很多人来这里是疗伤的”具体到个人意味着什么。很多时候,所谓的情怀可能只是如街道上的房子一样,只是仿古建筑,给游客看的而已。

有个总在街上牵着一只大狗,样子酷酷的,略带一点慵懒的男人,对着那些初次来在小城,闪着好奇眼神的女孩,他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神情。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他是这个镇上老居民们口中的烂人(这个词是讲述人的原话),那只大狗,是他搭讪女孩最好的工具,而这几年他对多少女孩始乱终弃,就没有人数得过来了。

原来,那个每天吟唱发呆的客栈老板不是真正的客栈老板。他遭遇了事业失败之后又遇到了失恋,在七八年前离开武汉,只身来小城疗伤。刚好被一个在本地开客栈的南方女老板收留,之后也就留了下来。这个女老板在南方还有产业、孩子以及一个据说不肯离也离不掉的男人,她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回来过了,现在这个客栈基本上就是他在打理。

原来,那个品茶博士,那个玩茶道玩得仙风道骨的茶人,曾经是父子相争,反目成仇故事的主角。最后他被扫地出门,以至于无处可去,游荡云南数年,最后停驻在这个古镇上了。

原来,那阵隔几条街道都会传来的“滴答滴、答滴答”的乐音,那曲我第一天来小城听着超惊喜,很有意境的音乐,特别是伴随着古镇的落雨、青石的路面、悠悠的街道,简直就是浑然天成的背景音乐,但在当地居民眼里却并不待见。从老镇居民口中得知,他们这几年天天都在放这首歌,因为游客听着有感觉,但居民们却烦得几近崩溃了。那压根就不是店家说的什么本地游唱歌手创作的(店家还特别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游唱歌手的故事,还比划着说以前就在这个位置唱过歌呢。),其实那不过就是《北京爱情故事》的主题曲,原唱者叫侃侃。

当然,那些晚上,我听到了更多关于小城,关于这个古镇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私密。也真的是一声叹息了。

学生:哈哈哈,老师,你这是和情怀有仇吗?不过,我倒想起了那句经典的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所以,很多时候,情怀只是一种逃离的借口或者是心理伤痛的一种粉饰吧?


老师:呵呵,这么说吧,情怀偶尔爆发一次,其实都很正常。

但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在某种情怀之中,没有真正去触碰内心深处的那个坑洞,那么情怀就很容易成为逃避的借口以及伤痛的粉饰。而这个部分,是很多年轻人,或者内心具有相同坑洞的人根本分不清的,他们会一直觉得那样很美。

弄明白了情怀是怎么回事,那现在我们就得回到一开始对话的那对父子那里。在那个儿子的心中,也是有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情怀的。只是这个诗和远方,看起来有点冷,有太多的决绝,缺少了一些必要的温度。

就像那个孩子,他非常冷静而且明白地告诉自己的父亲:

“我以前之所以认真学习,是因为你们需要我给你们挣面子,你们觉得那是最重要的,小时候的我没有办法反抗,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和错的,我只能听从。而在这个长大的过程中,我见过太多你们的官样文章了,你们表面的和睦和热情底下却是无比坚硬的冷漠和无边的虚荣。

当然你们身居高位,对我发号施令,美其名曰都是对我好。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你们的偏执已经到了令我绝望的程度。

今天,你们要的优秀成绩,大学文凭,这些我都给你们做到了,也给你们了。那么从此以后,你们就别再试图要求我什么了。反正你们从来都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也不曾在意过我到底是怎么想的,本来大学毕业的那天,就是我要远离的那天,只是刚好那个时候,你犯病了,妈妈心脏又不好,所以我才不敢远离,才待在你们身边,尽一点作为人子的孝道罢了。”

学生:老师,我听明白了。我能感受到这个儿子的心,真的是既单纯又绝望,既深邃又痛苦,既渴望父母的爱,又深感父母无法改变的绝望无力,所以,他也只能寄托于远方了。

老师:是这样的,只是这个父亲听不懂这些,在父亲的思维里面,人在官场不这样哪能生存。从小到大,若不是这么严格地要求他,他哪会这么优秀?要知道现在的社会,你不优秀,别人分分钟都把你踩在脚底了。小孩子家脑袋里面充满了那些没用的浪漫情怀。还有,就是父母把他给惯坏了,所以才这么无法无天的。当年他们可是想都不敢想,自己的父母能拉扯一把就好了,现在的孩子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学生:老师,这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嘛,一点交集都没有!

老师:是这样的,有时候家庭关系是矛盾的根源,其实就是在这里,你在你的世界里面非常努力地爱我,并且试图让我知道,你有多爱我,而我在我的世界里却缺爱缺到渴死!这不只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亦然!

学生:老师,那要怎么办呢?这听起来挺无解的呀!

老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地,解开那块坚冰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先要看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然后我们才会有方向,才能打通彼此之间爱的通道。

父亲这个样子,我们也不能谴责,因为他也有他的生命故事,也有他的缺失与恐惧,甚至偏差错乱,只是这个部分必须要先被导正,才有机会调整他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我和那位父亲咨询了20小时不到吧,先从他的疾病入手,然后借机撬开了他潜意识的一条缝隙,让他看到自己的心是如何从小就偏差错乱了的,怎么由原先的弱小、被欺负,到后面转变为迷恋权力、迷恋竞争的。在这种权力的游戏中,最后他迷失了自己而不自知,并在迷失中罹患各种疾病。

当他把这一套成功模式、处世哲学照搬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后,孩子的反应就自然会是上面那些。

因为父亲的“心”从一开始就没有了,只剩下了成功模式、处世哲学了,哪里还能理解“诗和远方”的这种情怀?更不要谈理解情怀背后的伤痛了。

关于这个父亲的案例,你们可以参考《我给你撑腰——甲亢病例的探讨》。关于疾病背后可能的潜意识成因,我后面也会慢慢谈到。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了。

学生:好的,谢谢老师,这真的是一个当下版的海子的故事了,“诗和远方”的背后有着这么多的偏差错乱与家庭伤害,真让人心酸!以后再也不敢轻易迷恋情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