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越《古今法書苑》輯佚

 文化龙乡 2020-12-28

周越《古今法書苑》輯佚[一]

周越是北宋中期聲名顯赫的書家,在蘇、黄、米崛起之前,他馳騁書壇二十多年。在這二十多年時間裏,他厠身朝廷,廣結名流,纂集《書苑》,變革書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以致宋四家中的蔡、黄、米都難逃其影響範圍。周越一生的書法實踐,以變革宋初的院體爲目標,雖然因人品方面的原因最後爲蘇、黄、米所詆,但他的書法成就仍然獲得了後世很高的評價。周越花畢生心血纂集的《古今法書苑》,是繼張彦遠《法書要録》之後、朱長文《墨池編》之前填補三百多年書史之闕的重要書學論著。從現在殘存的一部分佚文可以看出,此書在當時和後世均産生了一定的影響。有關周越本人及《古今法書苑》的卷數、成書時間、成書過程及其文獻價值的探討,見筆者《周越〈古今法書苑〉考論》(載《文獻》二○○八年第三期)。

周越著作早已失傳,其書内容已無從考知。通過多方檢索收集,得周越佚文數百則。今删去重複,又依據周越著作的體例,分序、書體、古今善書者、筆法敘論等,依次將所得佚文和相關資料排列如下。必要時加按語於後,以期對周越著作的内容和價值有所認識。

一、宋李彌遜《筠溪集》卷二一《跋周越書王龍圖〈柳枝辭〉後》云:『周氏《書苑》十卷,歷敘古文篆隸而降凡五十四種,古今能書四百九十餘人,筆法論敘二十餘家。字畫之變,略盡於此。』[二]

二、宋王應麟《玉海》卷四五《藝文·景祐書苑·書學》引《中興館閣書目》云:『周越《古今法書苑》十卷。其序云:「自蒼史逮皇朝,善書者得三百九十八人,以古文、大篆、小篆、隸書、飛白、八分、行書、草書通爲八體,附以雜書。以正書、正行、行草、草書分爲四等。」』[三]

八體

古文

三、《山谷内集詩注》卷一八《文安國挽詞二首》引《法書苑》曰:『古文篆者,黄帝史蒼頡所作。』[四]

按:此條見於《墨池編》卷一《宋僧夢英十八體書》。

四、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科斗漆書』條:『漢魯恭王壞孔子之室,河内女子毁李耳之塚,各得古文,時人不解,謂之科斗。晉太康中,汲郡耕人發魏安釐王塚,得漆書竹簡。』[五]

按:此條似出自《書斷》卷上《古文》。

五、明方以智《通雅》卷三一《器用·碑帖金石》引《法書苑》:『楚昭王墓在習池北。南齊建元中,盜發塚得古竹簡。沈約得數篇,示劉繪,曰:「《周禮》逸文也。」』[六]

大篆

六、宋潘自牧《記纂淵海》卷八二《字學部·篆書》引《法書苑》:『《石鼓文》謂之周宣王獵(碣),共有十鼓,其文則史籀大篆也。』[七]

按:元吾丘衍《周秦刻石釋音》引周越《法書苑》此段後多出『年代斯遠,字多訛缺。舊存岐山石鼓村,今移置鳳翔府夫子廟』[八] 一段。宋吴曾《能改齋漫録》卷一五謂蘇勖載記[九] 。又按:《書斷》卷上認爲《石鼓文》是籀文。

小篆

七、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筆虎』條引《法書苑》:『竇臮謂李陽冰篆爲筆虎。又作《小篆贊》曰:「丞相斯法,神慮精深;釵頭屈玉,鼎足垂金。』[一○]

八、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論書』:『郭忠恕論書云:「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隸書出;隸書悖而行書作,行書狂而草書聖。自隸以下,吾不欲觀。』[一一]

按:《御定書畫譜》卷二《郭忠恕論書體》云此段出自《佩觹》。

隸書

九、宋潘自牧《記纂淵海》卷八二《字學部·隸書》引《法書苑》:『庾肩吾按酈善長《水經注》:臨淄人發古塚得銅棺,棺外書「齊太公六代孫胡公之棺」,唯三字古人,餘同今書。按:胡公在春秋前,即隸書興於周代明矣,當時猶與古文相參。程邈始廢古文,而全用隸。又丘光遲以隸書之興於周代,謂亥有二身,如布筭之狀。按此亥文,則春秋已有隸書矣。』[一二]

按:《書斷》卷上『隸書』:『酈道元《水經》曰:臨淄人發古塚,得銅棺,前版外隱起爲字,言「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餘同今隸書,證知隸字出古,非始於秦時。若爾,則隸法當先於大篆矣。』[一三] 宋姜夔《絳帖平》卷一《秦程邈書》引周越《法書苑》:『丘光庭云:「《左傳》亥有二首六身,如布笇之狀,古文亥作image 。」依此語,則春秋時已有隸書矣。』[一四]

飛白

一○、宋蘇軾撰、施元之原注《施注蘇詩》卷二二《孫莘老寄墨四首》引《書苑》:『飛白書者,漢蔡伯喈見鴻都役人以堊帚成字,心有悦焉,歸而爲飛白之書。』[一五]

按:此條似出自《書斷》卷上《飛白》。

一一、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飛白之仙』條:『李嗣真云:「王逸少飛白猶霧縠卷舒,烟空炤灼;長劍耿介而倚天,勁矢超忽而無地;可謂飛白之仙。」』[一六]

按:此段見於李嗣真《書後品》。

一二、《山谷内集詩注》卷一四《次前韻謝與迪惠所作竹五幅》引《法書苑》:『鮑照《飛白書銘》曰:「秋毫精勁,霜素凝鮮。沾此瑶液,染彼松煙。」』[一七]

按:鮑照《飛白書勢銘》見於《鮑明遠集》卷一○[一八]

一三、《佩文韻府》卷五之一上平聲五微韻一『窮微』條引《書苑》:『飛白書。漢末魏初並以題署宫殿,創法於八分,窮微於小篆。自非蔡公設妙,夫豈能詣此?』[一九]

按:此段見於《書斷》卷上《飛白》。

一四、《佩文韻府》卷五五之六上聲二十五有韻六『掃帚』條引《書苑》:『王子敬好書,見北館土壁,净白可愛,取掃帚沾泥汁書壁作方丈一字,晻曖斐亹,極有好勢。右軍見而嘆美,作書與所親曰:「子敬飛白大有致。」』[二○]

按:此段似出自梁虞龢《論書表》。

八分

一五、宋郭知達編《九家集注杜詩》卷一四《李潮八法小篆歌》引《書苑》云:『八分書,秦羽人上谷王次仲飭隸書爲之,鍾繇謂之「章程書」。』[二一]

按:此條似出自唐韋續《五十六種書》,見於《墨藪》卷一。

一六、宋葉廷珪《海録碎事》卷一九『八分』條引《書法苑》『蔡文姬云:「臣父云割隸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張懷瓘云:「本楷字,漸若八字分散,故名八分。」』[二二]

按:似出自《書斷》卷上《八分》。

一七、宋潘自牧撰《記纂淵海》卷八二《字學部·八分》引《法書苑》:『八分者,秦羽人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王次仲以隸楷藏古今法書。」』[二三]

按:《書斷》卷上《八分》:『案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法書要録》卷七)

一八、明潘之淙撰《書法離鈎》卷一《八分》引《法書苑》云:『八體之後又分此法。』[二四]

行書

一九、《蘇軾詩集》卷一六《次韻答劉涇》『施註』引《法書苑》:『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二五]

按:張懷瓘《書議》:『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二六] 宋潘自牧撰《記纂淵海》卷八二《字學部·行書》引《法書苑》:『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行草。』[二七]

草書

二○、宋祝穆《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卷一三《書法部·草書》引《法(書)苑》云:『《群書要語》:凡章草小草,點畫皆有法,不可率意輒書。諺云:信速不及草書,家貧不辦素食,言其難卒置也。』[二八]

雜書

二一、明陶宗儀《説郛》卷八六引周越《法書苑》『古今雜體』一條:『宋末王融圖古今雜體有六十四書,少年倣效,家藏紙貴,而風魚蟲鳥是七國時書,元長皆作隸字,故貽後來所詰。湘東王遣沮陽令韋仲定爲九十一種,次功曹謝善勛增其九法,合成百體。其中以八卦爲書,以一爲太,爲兩法。不差一字,方寸千言。』[二九]

按:此條似出自《梁庾元威論書》,见於《法書要録》卷二。

二二、宋朱勝非《紺珠集》卷一二《書法苑》:『鶴頭、蚊脚二書皆漢詔板所用,各象形。』[三○]

二三、宋朱勝非《紺珠集》卷一二《法書苑》『葬玉埋香』:『《玉溪編事》:王蜀時,秦州節度使王承儉築城獲瓦棺,中有石刻曰:「隋開皇二年渭州刺史張崇妻王氏銘文。」有「深深葬玉,鬱鬱埋香」之語也。』[三一]

按: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三九二《王承檢》稱乃『僞乾德六年』之事[三二] 。《玉溪編事》三卷,鄭樵《通志》卷六八《藝文略》第六云僞蜀金利用撰[三三]

二四、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十八《書法苑》『鼎銘』:『宣帝甘露降於華山仙掌峰,鑄鼎承露。刻銘曰:「萬國伏貽長久,鑄神鼎承天酒。」』[三四]

按:此條似出自陳虞荔《鼎録》:『宣帝甘露元年於華山仙掌鑄一鼎,高五尺,受四斗,擬承甘露。刻其文曰:「萬國伏貽長久,鑄神鼎承天酒。」三足。』[三五]

二五、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霹靂書』條:『宋元嘉中,有人京口震死,臂有霹靂朱書四字,四字云「業緣所殺」……斷作鬼書。』[三六]

按:唐韋續纂《五十六種書》五三『鬼書』:『宋世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似篆八分也。』[三七]

二六、《施注蘇詩》卷三○《送歐陽推官赴華州監酒》引《法書苑》:『秦有八體書,其七曰殳書。徐鍇曰:「書於殳也,文書笏,武書殳。」』[三八]

古今能書四百九十餘人(今不足此數)

伏羲、軒轅

二七、《佩文韻府》卷一○九入聲十一陌韻九『列畫』條引《書苑》:『庖犧氏作而八卦列其畫,軒轅氏興而靈image 彰其彩。』[三九]

按:此條似出自後魏江式《論書表》,見於《書苑菁華》卷一四。

秋胡妻

二八、《佩文韻府》卷一○九入聲十一陌韻九『垂畫』條引《書苑》:『雕蟲篆,魯秋胡妻作,亦云戰筆書。其體遒律,垂畫纖長,旋繞屈曲,有若蟲形。』[四○]

按:此條似出自《宋僧夢英〈十八體書〉》,見於《墨池編》卷一。

史游

二九、宋潘自牧《記纂淵海》卷八二《字學部·章草》引《法書苑》:『史游作《急就章》,蓋插隸之規矩,存字之梗概,本草創之義,謂之草書。至建初中,杜度善草,章帝詔上章表,令作草體,始號章草。』[四一]

三○、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四五《字學門·草書·章草》引《書苑》云:『漢黄門令史史游作急草,解散隸體,粗書之。』[四二]

按:《書斷》卷上《章草》:『案章草者,漢黄門令史游所作也……王愔云:「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麄書之。」漢俗簡墮,漸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創之義,謂之草書。』(《法書要録》卷七)

班固

三一、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瓠史』條:『梁有僧南渡,齎一葫蘆,有《漢書》班固真本。宣城守蕭琛得之,謂之瓠史。』[四三]

按:此條似出自《梁書》卷二六《蕭琛傳》。

杜度

三二、宋朱勝非《紺珠集》卷一二《法書苑》『章草』:『杜操,字伯度,善草書,章帝愛之。詔令上表,亦作草字,謂之章草。』[四四]

按:此條似出自《書斷》卷上《章草》。

崔瑗

三三、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草賢』條:『崔瑗善章草。王子敬云:「絶似張伯英。」王隱謂之草賢。』[四五]

按:此條似出自《書斷》卷中。

師宜官

三四、宋郭知達編《九家集注杜詩》卷一四《李潮八法(分)小篆歌》引《書苑》云:『靈帝好書,詔天下尚書於鴻都門,至者數百人。時南陽人師宜官稱八分爲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矝其能。』[四六]

按:此條似出自《晉書》卷三六《衛瓘傳》。

三五、《駢字類編》卷二○九《鳥獸門》六『鵬翔』條引《書苑》:『師宜官書如鵬翔未息,翩翩自逝。』[四七]

按:此條似出自袁昂《古今書評》,《法書要録》卷二。

張芝

三六、宋王十朋注《東坡詩集注》卷一七《次韻致政張朝奉仍招晚食》『前身或草聖』援周越《法書苑》:『韋仲將以張芝爲草聖。』[四八]

按:此條似出自《書斷》卷上《章草》。

三七、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一筆書』條引《法書苑》:『張芝草書,氣脈通連,隔行不斷,謂之一筆書。孔敬通亦善草書,能一筆一行,不斷而已。』[四九]

按:此條張芝事似出自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一《論顧陸張吴用筆》。孔敬通事見於《法書要録》卷二《梁庾元威〈論書〉》:『敬通又能一筆草書,一行一斷,婉約流利,特出天性,頃來莫有繼者。』

蔡邕

三八、宋趙明誠《金石録》卷十五《漢老子銘》:『右《漢老子銘》,舊傳蔡邕文並書,蓋杜甫《李潮小篆八分歌》有曰:「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世云此碑是也。今驗其詞,乃邊韶延熹八年作,非光和中所立,未知甫所見是此碑否。而本朝周越《書苑》遂以爲韶撰文而邕書,初無所據。』[五○]

姜孟穎、梁孔達、崔寔、田彦和、韋誕、羅暉、趙襲、張超

三九、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卷三○引《法書苑》:『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善作篇,復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杜氏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疎。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今世尤寶其書。姜孟穎、梁孔達、田彦和及韋仲將之徒,皆伯英弟子,有名於世。然殊不及文舒也。羅叔景、趙元嗣者,與伯英並時,見稱於西州,而矜巧自與,衆頗惑 之。故英自稱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河間張超亦有名,然雖與崔氏同州,不如伯英之得其法也。』[五一]

按:此條似出自《晉書》卷三六《衛瓘傳》,『今世尤寶其書』與『姜孟穎、梁孔達』之間有『韋仲將謂之草聖,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十八字。[五二]

鍾繇

四○、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三體』條:『鍾繇有三體:一曰名石,謂正書;二曰章程,謂八分書;三曰行押,謂行書。』[五三]

按:此條似出自王僧虔《論書》,《法書要録》卷一。

四一、《施注蘇詩》卷二一《龍尾硯歌並引》引《法書苑》:『羊欣云:「鍾繇行書,亦二王之亞。」』[五四]

按:此條似出自《書斷》卷中『張芝』。

諸葛亮

四二、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六八引《書苑》云:『蜀先主常作三鼎,皆孔明篆隸八分,極其工妙。』[五五]

按:陳虞荔《鼎録》:『蜀先主章武二年,於漢川鑄一鼎,名曰克漢鼎,埋之丙穴中,八分書,三足;又鑄一鼎,沉於永安水中,紀行軍奇變;又於成都武檐山埋一鼎,名曰受禪鼎。又埋一鼎於劍口山,名曰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蹟。』[五六]

皇象

四三、《佩文韻府》卷二二之八下平聲七陽韻八『繞梁』條引《書苑》:『皇象如歌聲遶梁,琴人舍徽。』[五七]

按:此條似出自袁昂《古今書評》,《法書要録》卷二。

四四、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沈著痛快』條:『吴皇象善行草書,世稱沈著痛快。』[五八]

按:此條似出自《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法書要録》卷一。

索靖

四五、《山谷别集詩注》卷下《觀秘閣蘇子美題壁及中人張侯家墨蹟十九紙率同舍錢才翁學士賦之》及《山谷内集詩注》卷六《謝黄從善司業惠山泉》引《法書苑》:『索靖草書絶代,名曰銀鈎蠆尾。』[五九]

四六、《大觀録》卷一《出師頌》引《法書苑》:『索靖字幼安,張芝姊之孫,官至征南司馬,草書絶代,傳芝草形異,甚矜其書,名其字曰「銀鈎蠆尾」。武帝愛之,時衛瓘索靖善草隸。王平南廙得靖書曾七月廿六日書一紙,每寶玩之,遭永嘉喪亂,乃四叠綴衣中以渡江。今蒲州桑泉令豆盧器得之,叠蹟猶在。靖草入神品。』[六○]

按:《南齊王僧虔論書》:『索靖字幼安,燉煌人,散騎常侍,張芝姊之孫也,傳芝草而形異,甚矜其書,名其字勢曰「銀鈎蠆尾」。』見《法書要録》卷一。

衛夫人

四七、宋姜夔《絳帖平》卷一《衛夫人書》引《法書苑》云:『夫人是廷尉展之女弟,恒之從妹,中郎李充之母。充善楷書,妙參鍾索。此聖善之教也。夫人既是恒之從妹,書安得不佳。王子敬年五歲,神清朗,已有書意,每從諸兄造焉。夫人因書《大雅吟》賜之,後右軍亦嘗臨寫。』[六一]

四八、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衛夫人書』條:『衛夫人正書入妙品,如玉壺之冰,瑶臺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王子敬年五歲,每從諸兄造焉。夫人書《大雅吟》賜之。』[六二]

按:此兩條似出自《書斷》卷中。『王子敬』云云出處不詳。

晉武帝、元帝、成帝、康帝、孝武帝、宋武帝、文帝、孝武帝、明帝,齊高帝、武帝、梁武帝、簡文帝、孝元帝、陳高帝、文帝、唐高祖、太宗、睿宗、元宗

四九、《淵鑒類函》卷五二《帝王部》一三《御筆二》引《書苑》曰:『晉武帝、元帝、成帝、康帝、孝武帝、宋武帝、文帝、孝武帝、明帝、齊高帝、武帝、梁武帝、簡文帝、孝元帝、陳高帝、文帝、唐高祖、太宗、睿宗、元宗,皆以書名。』[六三]

晉元帝

五○、元鄭枃撰、劉有定注《衍極》卷二《書要篇》引周越云:『元帝初執謙,凡諸侯箋奏批之曰「諾」。』[六四]

按:宋吴仁傑《兩漢刊誤補遺》卷一○《畫諾》引《宋書》云:『晉元帝踐祚,頗執謙遜。凡諸侯牋奏,批之曰「諾」。「若」字有鳳尾婆娑,故謂之「鳳尾諾」。』[六五]

王羲之

五一、《海録碎事》卷一九『狸骨帖』引《法書苑》:『荀輿楷書嘗寫狸骨方。右軍臨方,至今謂之《狸骨帖》。』[六六]

五二、《海録碎事》卷一九『借船帖』引《法書苑》:『世傳王右軍《借船帖》最工。』[六七]

五三、《唐詩鼓吹箋注》卷一《楊尚書寄郴筆》引《書法苑》云:『王逸少裁成之妙,煙霏霧結,斷而復連;鳳翥龍盤,斜而復正。鄭虔草書,如風送雲收,霞催月上。』[六八]

按:前半段出自《晉書》卷八○《王羲之》。『鄭虔』云云出自吕總《續評書》,見《書苑菁華》卷五。

五四、《駢字類編》卷一○七《數目門》三○『百方』條引《書苑》:『羲之性好鵝。山陰道士養鵝十餘,王求市易,百方譬説,不能得。道士言:「君若能屈書《道德經》,便合羣以奉。」羲之便往。寫畢,籠鵝而去。』[六九]

按:此條采自《晉書》本傳。

五五、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論右軍書』條:『李嗣真論右軍書云:「萬字不同,以其變格難儔。書《樂毅》、《太史箴》體皆正直,有忠臣列女之象;《告誓文》、《曹娥碑》其容慘悴,有孝子順孫之象;《逍遥篇》、《孤雁賦》蹟遠趣髙,有脱俗抱素之象;《畫像贊》、《洛神賦》姿儀雅麗,有矜莊嚴肅之象。所謂見義以成,非得意以獨妍。』[七○]

五六、《御定書畫譜》卷八八《書辨證》上《王羲之〈蘭亭序〉》引《古今法書苑》:『隋末廣州好事僧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蘭亭》書;二曰神image (以銅爲之腹,受水一升,以水貯之則能行);三曰如意(以鐵爲之,光明洞徹如水晶)。唐太宗特工書,聞右軍之《蘭亭》真蹟,求之,得其他本。若第一本,知在廣州僧,而難以力取。故令人詐僧,果得其書。僧曰:「第一寶無矣,其餘何愛。」乃以神image 、如意皆棄之。』[七一]

按:《太平廣記》卷二○八《購〈蘭亭序〉》録此,云出《紀聞》。宋袁文撰《甕牖閑評》卷五:『余嘗得周子發真蹟一軸云:「王羲之嘗書《蘭亭會敘》,隋末廣州僧得之,唐太宗特工書,聞右軍《蘭亭》真蹟,求之。得其他本,知第一本在廣州僧處,難以力取,故令人詐僧,果得之。」』其説如此。而宋景文公《雞跖集》亦云。余幼時讀《太平廣記》見《唐太宗遣蕭翼購〈蘭亭帖〉》,蓋譎以出之。輒嘆息曰:「《蘭亭敘》若是貴耶,以太宗之賢,巍巍乎近世所無,奈何溺小嗜好,而輕失信於天下也。」觀景文公所書。益知子發之言爲不謬。惟是《蘭亭》一篇,梁昭明太子集魏晉以來諸公雜文作文選,而《蘭亭》獨不入。本朝太宗摹魏晉以來諸公真蹟作法帖,而蘭亭復不入。抑可謂之不幸矣。』[七二]

五七、宋桑世昌撰《蘭亭考》卷五《臨摹》:『《曲水序》世謂之《蘭亭》,嘗觀榻本秘閣一本,蘇才翁周越一本,此外無繼者。……昔周越謂:「榻本人間往往有之,多非好蹟。」蓋此類也。』[七三]

按:李光暎撰《金石文考略》卷三《定武本〈蘭亭序〉》:『若石刻,則有智永臨本,見於周越《法書苑》;褚庭誨臨本,見於山谷跋。』[七四]

五八、桑世昌《蘭亭考》卷三引周越《法書苑》録何延之《蘭亭記》云:『王逸少永和九年修祓禊之禮,揮毫製序,興樂而書,用蠶繭紙鼠鬚筆,遒媚勁健,絶代所無,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構别體,就中之字最多。』又《尚書故事》云:『唐太宗酷好法書,有大王真蹟三千六百紙,率以一丈二尺爲一軸,内行書,有五十八卷。禇遂良以《蘭亭》爲第一,太宗寶惜者獨此書爲最, 置於坐側,朝夕觀覽。嘗一日附耳語高宗曰:「吾千秋萬歲後,與吾《蘭亭》將去也。」及奉諱之日,用玉匣貯之,藏於昭陵。』[七五]

五九、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一百三十三《字學·書法》『筆法驚龍』引《法書苑》:『羲之善草隸。論者稱其筆法飄若遊雲,矯若驚龍。』[七六]

按:此條采自《晉書》卷八○《王羲之》。

六○、《山谷内集詩注》卷八《次韻王炳之惠玉版紙》引《法書苑》云:『右軍《樂毅論》,智永以爲正書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七七]

按:此條似出自《智永題右軍〈樂毅論〉後》(《法書要録》卷二)。周越藏有《樂毅論》。宋陳思《寶刻叢編》卷十四《晉樂毅論》録余平甫語云:『《樂毅論》石刻有二本:其一元豐初吴人得其石於太湖水中……其一即周越《法書苑》所記高紳學士得其石於秣陵井中者是也。凡二十九行,石缺一角,後兩行衹有最下一字,至「海」字止。』[七八] 元鄭枃撰、劉有定注《衍極》卷二《書要篇》注『《樂毅論》舊本希見於世,宋初王侍書别寫混之』云:『又周越家藏李後主拓本,跋尾云「太宗賜高士廉」,並集賢院印,與石本相類,後失之。』[七九]

六一、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樂毅論》』條:『唐太平公主愛《樂毅論》,則天與之,主以織袋盛置箱中,及籍没,咸陽老嫗竊去。縣吏搜赴,嫗驚懼,投之竈下,香聞數日。』[八○]

按:此條似出自《唐徐浩〈古蹟記〉》(《法書要録》卷二)。

庾翼

六二、《山谷内集詩注》卷一一《戲書秦少游壁》引《法書苑》:『庾翼字稚恭,善草隸。在荊州與都下書云:「小兒輩乃輕家雞,愛野鶩,皆學逸少。」』[八一]

按:此條似出自《南齊王僧虔〈論書〉》(《法書要録》卷一)。

六三、宋葉廷珪《海録碎事》卷一九『舊觀』引《法書苑》:『羲之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以書與羲之:「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遂亡。嘗觀妙蹟永絶,忽見答家兄書,焕若神明,頓還舊觀。」』[八二]

按:《書斷》卷下:『庾翼字稚恭,潁川鄢陵人,明穆皇后弟,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善草隸,書名亞右軍。兄亮字元規,亦有書名。嘗就右軍求書。逸少答云:「稚恭在彼,豈復假此。」嘗復以章草答亮。示翼,乃大服。因與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因喪亂遺失。嘗謂人曰「妙蹟永絶」,今見足下答家兄書,焕若神明,頓還舊觀。』(《法書要録》卷九)

謝安

六四、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謝安解書』:『謝安石學正書於右軍。右軍云:「卿是解書者,知解書難。」安石不重獻之,得獻之書,斷作紋紙。』[八三]

按:《書斷》卷中『謝安』:『學草正於右軍。右軍云:「卿是解書者,然知解書者尤難。」』(《法書要録》卷八)

王獻之

六五、《海録碎事》卷一九『小聖』條引《古今法書苑》云:『宋王僧虔以爲右軍書,江左中莫有及者;獻之遠不及父,而媚趣過之。小真書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于父。故人謂之小聖。』[八四]

按:『媚趣過之』云云采自《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法書要録》卷一)。明董斯張撰《廣博物志》卷三○引《法書苑》:『宋王僧虔以爲右軍書,江左中莫有及者;獻之遠不及父,而媚趣過之。故人謂之小聖。』[八五] 『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於父』云云出自《書斷》卷中『王獻之』。

六六、《佩文韻府》卷二二之一二下平聲七陽韻十二『武剛』條引《書苑》:『子敬嘗牋與簡文十許紙,題最後云:「民此書 甚合,願存之。」後高祖以賜王武剛。』[八六]

按:此條似出自虞龢《論書表》(《法書要録》卷二)。

六七、《山谷外集詩注》卷一六《謝景文惠浩然所作廷珪墨》引周越《法書苑》:『王獻之字子敬,羲之第七子,五六歲時學書,右軍從後掣其筆,不脱,嘆曰:「此兒後當有大名。」遂書《樂毅論》一篇與之,後題云:「書賜官奴。」』[八七]

按:此條似出自《書斷》卷中『王獻之』。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小聖』條:『右軍書《樂毅論》與子敬,後云:「書賜官奴。」意能及妙,入聖筋骨,不減於父。故謂之小聖。官奴,子敬小字也。』[八八] 又《海録碎事》卷一九『官奴』條引《書法苑》:『右軍書《樂毅論》與子敬,論後題云:「書賜官奴。」』[八九] 文字頗不相同。

六八、明郁逢慶編《續書畫題跋記》卷八《趙魏公楷書〈洛神賦〉》引周越《法書苑》:『王獻之,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正書入神品。《洛神賦》小楷,烏絲欄寫成,精密淵巧,出於神智。後有柳公權跋尾云:「子敬好寫《洛神賦》,人間合有數本,此其一焉。寶曆元年正月二十四日,起居郎柳公權記。」亦楷書。又柳璨題云:「天祐元年五月六日,堂姪孫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户部璨續題子敬帖後。」越觀。歐柳筆法,全出此書也。』又載:『子敬初爲謝安長史,太元中,起太極殿。安欲使獻之題榜,以爲萬代之寶而難之,乃説韋仲將題淩雲臺之事,獻之知其旨,乃正色曰:「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長。」安遂不之逼。』[九○]

按:此條前半乃周越自述家藏《洛神賦》。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十八《書法苑》『子敬《洛神賦》』條:『越家藏《洛神賦》是子敬小楷,用烏絲襴寫成。』[九一] 《御定書畫譜》卷七十一《歷代名人書跋》二《晉王獻之〈洛神賦〉》:『獻之《洛神賦》(真)蹟,遺頭尾外得一十三行,都二百五十字,重加整背。祥符八年八月十日周越記。』[九二] 宋董逌《廣川書跋》卷六:『今世所傳《洛神賦》,余見已四本矣,雖王和甫家者號最勝,結字疎密得法,然不若此書,亦自與周子發家者稍異。子發謂子敬愛書《洛神賦》,人間宜有數本,似未見其餘也。』[九三] 後半段録王子敬事似出自《書斷》卷中『王獻之』。又周越藏有孫過庭摹王獻之《洛神賦》真蹟一卷。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七:『右唐右衛胄曹參軍孫過庭字虔禮摹王獻之《洛神賦》真蹟一卷……卷首尾及縫有長白山居印三,振武軍節度使印二,書印一,周咸印三,荆湖南路轉運使印一,河東諸州轉運使印一,古半印一。紹定戊子六月予在京口,陵口酒正李君衎見過,因閲帖。自言其家藏本朝司勳員外郎知國子監書學周越書,上著長白印。蓋周故物,予謝未攷。然振武節度,本朝以幽冀陷久不除官,尚爲唐物無疑。』[九四]

羊欣

六九、《蘇軾詩集》卷一一《觀子玉郎中草聖》『馮注』引《法書苑》:『梁武帝評羊欣書,如大家婢爲夫人。』[九五]

按:此條似出自袁昂《古今書評》(《法書要録》卷二)。

七○、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買王得羊』條:『羊欣受法於獻之。沈約云:「子敬之後可以獨步,人稱買王得羊,不失所望。』[九六]

按:此條似出自《書斷》卷中『羊欣』。

王僧虔

七一、《佩文韻府》卷二二之四下平聲七陽韻四『蕭王』引《書苑》:『陸謝參蹤,蕭王繼蹟。按「蕭王」謂蕭子雲、王僧虔。』[九七]

按:此條似出自李嗣真《書後品》(《法書要録》卷三)。

齊高帝

七二、《淵鑒類函》卷五二《帝王部》一三《御筆四》『鳳尾諾書』條引《書苑》曰:『齊高帝爲鳳尾諾書。』[九八]

按:此條見於唐李延壽撰《南史》卷四三『江夏王鋒』:『五歲,高帝使學鳳尾諾,一學即工。』[九九]

蕭子雲

七三、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蕭字贊』條:『《李約壁書蕭字贊》曰:「潑刺勢動,摽慘氣雄。昆池駭鯨,孟門鬬龍。」又云:「抱素曰潔,含章内融。逸疑方外,總在矩中。藝窮造化,比象無窮。」』[一○○]

按:此條出自《法書要録》卷三《唐李〈約壁書飛白蕭字贊〉》。

七四、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三三《字學·書法》『春蚓秋蛇』引《法書苑》:『梁蕭子雲擅名江表,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臥王蒙於紙上,坐徐偃於筆下。(雖)秃千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谷之波,無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濫名耶。』[一○一]

按:此條似出自《晉書》卷八○『王羲之』。

隋文帝

七五、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妙楷寶蹟之臺』:『隋文帝平陳得書畫八百餘卷,於觀文殿後起二臺。東曰妙楷,藏古今法書;西曰寶蹟,收自古名畫。』[一○二]

按:此條似出自《歷代名畫記》卷一《敘畫之興廢》。

釋智果

七六、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得右軍肉』條:『隋釋智果謂永禪師:「和尚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夫筋骨)藏於膚肉。』[一○三]

按:此條似出自《書斷》卷下『智果』。

釋敬脱

七七、《海録碎事》卷一九『僧傑』條引《法書苑》:『隋僧敬脱,善作方丈字,號僧傑。』又『筆長三尺』條引《書法苑》:『高僧敬脱,善書大字,筆長三尺,其粗如人臂,乞書者一字而已。』[一○四]

按: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三七《文具》引《珍珠船》(明陳繼儒撰):「隋高僧敬脱善書大字,筆長三尺,其粗如人臂,乞書者一字而已。』[一○五]

歐陽詢

七八、宋姜夔《絳帖平》卷一《何氏書》引《法書苑》:『率更名詢,長沙汨羅人,唐貞觀十五年卒,年八十五。』[一○六]

七九、宋郭知達編《九家集注杜詩》卷一三《見矛戟》引《書苑》:『歐陽詢尤工行書,出於大令,森然如武庫之矛戟。大令,王羲之。』[一○七]

按:此兩條似出自《書斷》卷中『歐陽詢』,文字略有不同。此云『大令,王羲之』當是『大令,王獻之』之誤。

八○、清吴升《大觀録》卷一《出師頌》引《宣和書譜》云:『歐陽詢見索靖碑,初過而不問,徐視乃得之,至臥碑下不忍去。』又引《法書苑》云:『初唾之而去,後復觀玩無已,於是鋪氈臥於其下,三日方去。』[一○八]

八一、明趙琦美編《鐵網珊瑚》卷一《唐歐陽率更〈夢奠帖〉》引《法書苑》:『信本行書,蟬聯起伏,凝結遒聳,裁蕭永之柔懦,拉羲獻之筋髓,比之諸勢,出於自得。』[一○九]

按:周越曾題歐陽詢《千字文》。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四五《字學門·草書》『旱蛟毚兔』條:『歐陽詢貞元初爲太子率更令,嘗書《千文》。周越題曰:「所謂如旱蛟得水,毚兔走穴。」信不虚耶。(本傳)』[一一○] 『旱蛟得水,毚兔走穴』似出自李嗣真《書後品》。周越書有拓本傳世。

褚遂良

八二、宋桑世昌《蘭亭考》卷九《法習》引《法書苑》:『「褚遂良正行,全法右軍。」洛都袁氏家遂良書《帝京篇》一卷,體裁用筆,竊效《蘭亭》(《法書苑》一本云「今司徒王欽若」)。』[一一一]

按:『褚遂良正行,全法右軍』語似出自《書斷》卷中『褚遂良』。

八三、《佩文韻府》卷二二之三下平聲七陽韻三『西堂』條引《書苑》:『王羲之正書行書目,褚遂良中禁西堂,臨寫之際,便録出。』[一一二]

按:此條出自《晉右軍王羲之書目》(《法書要録》卷二)。

唐太宗

八四、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戩字戈法』條:『唐太宗工隸書,師虞世南,嘗患難於戈法。一日書「戩」字,乃空其右,世南取筆填之。帝以示魏鄭公曰:「朕學世南,以盡其法,卿看之。」鄭曰:「大筆臨池,萬象不能逃其形,非臣下書可儗倫。仰觀聖作,惟「戩」字戈法頗逼真。」上深嘆公藻識。』

按:此條南宋類書每見之,文字各不相同。《宣和書譜》卷一『唐太宗』:『先是釋智永善羲之書,而虞世南師之,頗得其體,太宗乃以書師世南。然嘗患戈脚不工,偶作「戩」字,遂空其落戈,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徵。徵曰:「今窺聖作,惟『戩』字戈法逼真。」太宗嘆其高於藻識,然自是益加工焉。』[一一三]

李懷琳

八五、《御定書畫譜》卷七二《歷代名人書跋》三《唐李懷琳仿晉嵇康絶交書》:『右《唐李懷琳仿晉嵇康〈絶交書〉》真蹟,具載唐竇蒙《述書賦注》、宋周越《法書苑》等書,歷代傳賞者也。』[一一四]

王紹宗

八六、宋朱勝非《紺珠集》卷一二《書法苑》『手畫肚』引王昭(紹)宗云:『書翰由水墨積習,虞七被中以手畫肚。』[一一五]

按:此條似出自《書斷》卷下。《太平廣記》卷二○八『王紹宗』引《書斷》:『嘗與人書云:「鄙夫書翰無工者,特由水墨之積習。恒精心率意,虚神静思以取之。每與吴中陸大夫論及此道,明朝必不覺已進。陸後於密訪知之,嗟賞不少。將余比虞七,以虞亦可臨寫故也。但心準目想而已,聞虞眠布被中,恒手畫腹皮,與余正同也。』[一一六]

唐玄宗

八七、宋郭知達編《九家集注杜詩》卷一六《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引《書苑》:『唐明皇好圖畫,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初,張説爲麗正殿學士,獻詩明皇,自於彩牋上八分書讃曰:「德重和鼎,功逾濟川,詞林秀發,翰苑光鮮。」所謂御札流傳。』[一一七]

按:此條似出自唐劉肅撰《唐新語》卷八《聰敏》。

李陽冰

八八、《山谷内集詩注》卷二○《遊愚溪》引《法書苑》曰:『李陽冰,趙郡人,善小篆。』[一一八]

八九、《蘇軾詩集》卷二十一《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於其室,自稱天人李全,字德通。善篆字,用筆奇妙,而字不可識。云天篆也。與予言,有所會者。復作一篇,仍用前韻》『施注』引《法書苑》:『仲尼書《吴季札墓誌》,變化開閤,若龍蛇盤據。』[一一九]

九○、元陸友《墨史》載周越云:『陽冰篆勢全法崔子玉《張平子碑》,不因見夫子書便變化開閤,蓋竇臮之抑斷也。』[一二○]

按:前兩條似出自《述書賦下》之『李陽冰』:『李陽冰,趙郡人。父雍門湖城令,家世住雲陽,承白門作尉。冰兄弟五人,皆負詞學,工於小篆。初師李斯《嶧山碑》,後見仲尼《吴季札墓誌》,便變化開闔,如虎如龍,勁利豪爽,風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識者謂之蒼頡後身。』[一二一] 前引元陸友《墨史》所載乃周越按語。

九一、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筆虎』:『竇臮謂李陽冰篆爲筆虎。又作《小篆贊》曰:「丞相斯法,神慮精深,釵頭屈玉,鼎足垂金。」』[一二二]

按:此條不見於《述書賦》。原文已佚,賴此以存。

九二、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上李大夫書』條:『李陽冰上李大夫書曰:「某志在古篆。於天地山川,得方圓流峙之常;於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於雲霞草木,得沾布滋蔓之容;於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於鬢眉口鼻,得喜怒慘舒之分;於蟲魚鳥獸,得屈伸飛動之理;於骨毛齒牙,得拉擺咀嚼之勢。隨手萬變,任心所成。常痛孔壁遺文,汲塚舊簡,年代雖遠,謬誤滋多。』[一二三]

按:此條實爲《唐李陽〈冰上李大夫書論古篆書〉》,見於《墨池編》卷一。

李潮

九三、清仇兆鼇《杜詩詳注》卷一八《李潮八分小篆歌》引周越《書苑》:『李潮,善小篆,師李斯《嶧山碑》,見稱於時。』[一二四]

按:關於李潮其人,書法史上有二種觀點:一種認爲,李潮就是李陽冰;一種認爲,李潮與李陽冰爲二人。今取前説。

孫過庭

九四、《後山詩注》卷一一《贈田從先》引《法書苑》曰:『孫過庭草書功用雖少,而天材有餘。』[一二五]

按:此條似出自《書斷》卷下『孫虔禮』。

懷仁

九五、宋黄伯思撰《東觀餘論》卷下《題集逸少書〈聖教敘〉後》引《書苑》云:『唐文皇製《聖教敘》,時都城諸釋諉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劇蹟咸萃其中。』[一二六]

薛稷、陸柬之

九六、歐陽修《筆説》中有《李晸筆説》一則,後有文如下:『參考周越《古今法書苑》及諸人所論,知陸名柬之、虞世南甥,亦學其書,品在中上。别有薛純學歐書,又有薛稷,皆公其比。世或稱歐虞褚薛,故爲之辨。』[一二七]

張旭

九七、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鬻簡富足』條:『張旭曰:「孤蓬自振,驚沙坐飛。草聖盡於此矣。」有寒士與旭爲鄰,日數四致簡,得其報章,遂鬻於市,因獲富足。』[一二八]

按:此條前半出自唐陸羽《僧懷素傳》:『張旭長史又嘗私謂彤曰:「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余師而爲書,故得奇怪,凡草聖盡於此。』[一二九] 後半出處不詳。

九八、宋葉廷珪《海録碎事》卷一九引《書法苑》『太湖精』:『李頎《贈張旭》:「皓首窮草隸,時稱太湖精。」』[一三○]

九九、宋謝維新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四五《字學門·草書》『飛鳥出林』條引《書法苑》:『張旭草書如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鄭虔草書如風送雲收,霞催月上;釋亞棲草書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一三一]

一○○、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三三《字學·書法》『老人陳牒』引《法書苑》:『張旭爲常熟尉,有老人陳牒乞判,宿昔又來,旭怒其煩。老人曰:「觀公筆勢奇妙,欲以家藏耳。」因問所藏書。老人出其父所藏。旭視之,嘆曰:「天下奇筆也」,自是盡其法。』[一三二]

按:此條較早見於宋祁《新唐書》卷二○二《列傳》一二七《李白傳》附張旭。

吕向

一○一、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三三《字學·書法》『一筆環寫百字』引《法書苑》:『唐吕向字子回,工草書,能一筆環寫百字,若縈髮然,世號連綿書。』[一三三]

按:此條似出自《新唐書》卷二○二《吕向傳》。

李邕

一○二、《海録碎事》卷一九『伏苓芝』條引《法書苑》:『唐李邕善書,乃自刻,多假立刻字人名,「伏苓芝」、「黄仙鶴」之類是也。』[一三四]

一○三、《海録碎事》卷一九『書中仙手』條引《書法苑》:『李邕書,始變右軍行法,頓挫起復,李陽冰謂爲書中得仙手。』[一三五]

按:此條出處不詳。《宣和書譜》卷八『李邕』:『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既得其妙,復乃擺脱舊習,筆力一新。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一三六] 《後山詩注》卷七《何郎中出示黄公草書四首》引《書法苑》曰:『李邕書,始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一三七]

劉秦妹

一○四、宋桑世昌《蘭亭考》卷五《臨摹》引《法書苑》:『劉秦妺善臨《蘭亭》及《西安帖》奪真,亦唐翰林書人。』[一三八]

按:此條似出自《述書賦》卷下。

鄭虔

一○五、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鄭虔三絶』:鄭虔,開元中每進詩篇書畫,明皇御筆題曰:「鄭虔三絶。」虔草書如風送雲收,霞催月上。』[一三九]

按:此條似出自唐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九『鄭虔』。『虔書如風送雲收,霞催月上』爲吕總語。[一四○]

鍾紹京

一○六、《海録碎事》卷一九『小鍾』條引《書苑》:『鍾繇正書入神品,子會正書入妙品。唐李嗣真云:「吾家有小鍾正書《洛神賦》,河南長孫氏雅所珍重。用獻之草書數紙易之。」唐鍾紹京,繇十三代孫,尤善草隸,當時呼爲小鍾。』[一四一]

按:《法書要録》卷三《唐李嗣真〈書品後〉》:『右自王、崔以降,更無超越此數君書。雅勁於韋、蔡、皇、衛草蹟,殆亞於二王。鍾、索遺蹟雖少。吾家有小鍾正書《洛神賦》,河南長孫氏雅所珍好,用子敬草書數紙易之。』[一四二] 宋陳思《寶刻叢編》卷三《唐遍學寺碑》引《集古後録》:『按《書苑》:紹京者,鍾繇十五世孫。按《姓纂》:繇弟演,演孫雅,雅五代孫韜,韜孫寵,寵曾孫法威生紹京,乃鍾演十五世孫、繇十五世之姪孫耳。武后時,題諸宫殿明堂及銘九鼎,俱紹京筆。當時呼爲小鍾。』[一四三]

僧洪偃

一○七、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書絶』:『虞世南五絶,鍾紹京三絶,鄭虔三絶,僧洪偃四絶,李邕六絶。並善書居其一。』[一四四]

按:《舊唐書》卷七二『虞世南』:『(唐太宗)嘗稱世南有五絶: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辭,五曰書翰。』[一四五] 『鍾紹京三絶』『鄭虔三絶』見上文。僧洪偃爲陳釋,『四絶』之説,較早見於陳思《書小史》卷一○:『釋洪堰,博學儒釋,風姿秀整,能講唱詩篇,草隸皆極精妙,時人以其貌、義、詩、書謂之四絶。』[一四六] 張鷟《朝野僉載》『李邕』:『李邕文章、書翰、正直、辭辨、義烈、英邁皆過時人,謂六絶。』[一四七]

張諲與王維

一○八、明楊慎《墨池瑣録》卷三:『張諲與王維齊名,雅善小王。見《書苑》。咸工梵書。』[一四八]

梁升卿

一○九、《海録碎事》卷一九『落玉垂珠』條引《法書苑》:『梁升卿小篆如落玉垂珠。』[一四九]

按:此條乃吕總語。據《六藝之一録》卷二九九《周定王〈東書堂法帖〉序》:『梁升卿善小篆。吕總云:「如落玉垂珠,皆得其妙。」』[一五○]

懷素

一一○、《蘇軾詩集》卷二七《題文與可墨竹並敘》引《法書苑》:『懷素自言得草書筆法三昧。』[一五一]

按:似出自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

一一一、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十八《書法苑》『師夏雲』:『釋懷素自言草聖三昧。又云:「吾觀夏雲多奇峯,輒師之。」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常勢也。』[一五二]

一一二、《類説》卷五八《書法苑》『種芭蕉』:『陸羽撰《懷素傳》云:「疎放不拘細行。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酒酣興發,遇寺壁、里牆、衣裳、器皿,靡不書之。貧無紙,乃種芭蕉萬餘株,以供揮洒。又漆一柈,一方板書,柈板皆穿。』[一五三]

一一三、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古釵腳屋漏痕』條:『顔魯公與懷素同學草書於郭兵曹。或問曰:「張長史見公孫大娘舞劍,得低昂回翔之狀。兵曹有之乎?」懷素以古釵腳爲對。魯公曰:「何如屋漏痕。」懷素抱魯公腳眠。公復問:「師何所得。」對曰:「貧道師夏雲之文,遇壁坼之路,一一自然。』[一五四]

一一四、《海録碎事》卷一九『書芭蕉』條引《書法苑》:『懷素家貧,種芭蕉萬株,以供揮灑。又漆一盤,一方板,書之皆穿。』[一五五]

按:此數條均見於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一八《唐僧懷素傳》。

一一五、《蘇軾詩集》卷二五《孫莘老寄墨四首》『施注』引《法書苑》:『僧懷素善草書,常作醉帖。』[一五六]

一一六、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一三三《字學·書法》『筆鋒殺兔』引《法書苑》:『李白草書歌行:「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一五七]

按:本條見於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一七李白《贈懷素草書歌》。

鄔彤

一一七、《山谷内集詩注》卷一一《同元明過洪福寺戲題》引《法書苑》曰:『鄔彤善草書,如寒林棲鴉。』[一五八]

按: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五《唐遺名子吕總〈續書評〉》:『鄔彤書寒鴉棲林,平岡走兔。』[一五九]

張從申

一一八、宋黄伯思《東觀餘論》卷下《跋開弟所藏張從申書〈慎律師碑〉後》引《書苑》云:『從申結字縝密,近古未有。弟從師、從義、從約并工書,皆得右軍風規,時人謂之「四龍」。《書賦》云:「張氏四龍,名揚海内。厥有季弟,功夫少對。右軍風規,下筆斯在。」季,謂從申也。』又云:『從申近古所無,恨於聞見不多,右軍之外,一步不窺。予觀從申雖學右軍,其原出於大令筆意,與李北海同科,名重一時,宜不虚得。但所短者,抑揚低昂太過,又真不及行耳。然唐人而有晉韻,殊可佳尚。』[一六○]

按:此條出自《述書賦》卷下。

李賀

一一九、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白玉樓記』條:『李賀將死,時有緋衣人駕赤虯,持一板書,若太古篆,或霹靂古文,云召賀。賀了不能讀,下階叩頭,言:「阿彌老且病,不願去。」緋衣人曰:「帝成白玉樓,立召爲記,天上差樂,不苦也。」少頃,氣絶。賀學語時,呼太夫人爲阿彌。』[一六一]

按:此條似出自李商隱《李賀小傳》,見《唐文粹》卷九九。

亞棲(栖)

一二○、《類説》卷五八《書法苑》『大小得中』:『釋亞栖善草書。自云:「吾書不大不小,得其中道。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凡書通即變者,王變子雲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智永禪師、褚遂良、顔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書中得法,後自變其體,俱得傳名。若執法不變,號爲奴書。』[一六二]

按:此條前半較早見於《宣和書譜》卷一九:『釋亞栖,洛陽人也。經律之餘,喜作字,得張顛筆意。昭宗光化中,對殿庭草書,兩賜紫袍,一時爲之榮。每論張顛云:「世徒知張之顛,而不知實非顛也。觀其自謂:吾書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則果顛也耶。」此亞栖所以獨得而世俗未必知也。』[一六三] 『吾書不大不小,得其中道。飛鳥出林,驚蛇入草』應爲張旭語,後來誤作亞棲語。元陰勁弦、陰復春編《韻府羣玉》卷六下平聲『驚蛇』條引《法書苑》:『釋亞棲善草書,每云:「飛鳥入(出)林,驚蛇入草。」』[一六四] 宋陳思撰《書苑菁華》卷二《永字八法》引『翰林密論』云:『凡書通則變者。則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至於永禪師、禇遂良、顔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是書中得仙手,皆得法後自變其體。以傳後世,故俱得其名也。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爲奴書,終非自立之體,是書家之大要。』[一六五]

楊凝式

一二一、《蘇軾詩集》卷二八《金門寺中見李西臺與二錢唱和四絶句戲用其韻跋之》『施注』引《法書苑》:『楊凝式善行草,西洛寺觀二百餘處,題寫幾遍。時人以「楊風」呼之。』[一六六]

李無惑、徐鉉、鄭文寶、查道、高紳

一二二、《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四五《字學門·篆書》引《書法苑》『勁健端妙』條:『無惑,同安人。善小篆,爲翰林待詔。徐鉉、鄭文寶、查道、高紳、申革、葛湍,皆江東人,善篆,弗能及也。其勁健端妙又過於凝,士夫藏以爲寶。』[一六七]

按:宋江少虞撰《事實類苑》卷五一『李無惑』:『李無惑,同安人,善小篆,爲翰林待詔,蓋斯公陽冰之後未見其比。徐鉉、鄭文寳、查道、高紳、申革、葛湍皆江東人,善篆,弗能及也。其勁健端妙,又過於陽冰,士大夫家藏之以爲寶。錢塘人吴皓供奉,造筆尤妙,世莫能偕。無惑常蓄藏數十百管,語人曰:「皓死,當絶筆。」無惑後爲常參官,宰邑歳常寄萬錢,市大筆於皓。無惑今已死,其小篆固無能嗣之者。』[一六八]

宋太宗

一二三、《淵鑒類函》卷五二《帝王部》一三《好學·御筆三》『石本詣名山』條引《書苑》曰:『太宗時,有獻鍾繇《急就章》者,字多踳駁,上親草書一本,藏祕閣。宋太宗常草書經史三十紙,刻石模印,詣名山藏之。或賜丘園養素、好古博雅之士。』[一六九]

按:《長編》卷三八『至道元年六月乙酉(十日)』云:『上嘗草書經史三十紙,召翰林侍讀吕文仲一一讀之,列秘閣官屬名位,刻石模印,裝飾百軸。於是付愈齎詣名山福地、道宫佛寺,各藏數本;或丘園養素好古博雅之士,爲鄉里所稱者,亦賜之。』[一七○]

一二四、《駢字類編》卷一六三《器物門》一六『書本』條引《書苑》:『端拱元年,以崇文院之中常置秘閣,命吏部侍郎李至兼秘書題點並御圖書,選三館書本正萬卷實之。置直秘書及校理之職。』[一七一]

按: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實類苑》卷五○《秘閣藏書》引《楊文公談苑》:『端拱元年,以崇文院之中,常置秘閣,命吏部侍郎李至兼秘書,提點供御圖書,選三館本正書萬卷實之。置直秘閣及校理之職,命至擇其人奏署,吏以内侍監之。』[一七二]

李建中

一二五、《蘇軾詩集》卷二八《金門寺中見李西臺與二錢唱和四絶句,戲用其韻跋之》『施注』引《法書苑》:『李建中,直集賢院,爲西臺御史。善古文、八分、行書,嘗得古文《孝經》,硏翫臨學,遂盡其勢。』[一七三]

按:李建中與周越爲同時代人,此條乃周越自書所見。

筆法論敘二十餘家

一二六、宋桑世昌撰《蘭亭考》卷四引《法書苑》:『《翰林禁經》曰:「八法起於隸字之始。自崔、張、鍾、王傳授,所用該於萬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僧智永,發其旨趣,授於虞秘監世南,自兹傳授,彰厥存焉。」李陽冰曰:「昔逸少工書,遂歷多載,十五年中偏攻『永』字,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又《筆訣》云:「八法是翰墨之良規,習書之流,無或輒廢。」』[一七四]

一二七、宋桑世昌撰《蘭亭考》卷四引《法書苑》曰:『側不可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爲之。』[一七五]

按:此條出自『永字八法』之『側勢第一』:『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爲之。』[一七六]

一二八、《佩文韻府》卷一○○之九入聲十一陌韻九『直置畫』條引《書苑》:『或問:「畫者,中心竪畫也。今謂之努,何也?」曰:「努者,勢微努,在乎趯筆下行,若直置其畫,則形圓勢質,爲書之病也。」』[一七七]

按:此條出自『永字八法』之『努勢第三』:『問曰:「畫字,中心聚畫也。今謂之努,何也?」論曰:「努者,勢微努。」曰:「努在乎趯筆下行,若直置其畫,則形圓勢質,書之病也。」』[一七八]

一二九、《佩文韻府》卷一○○之九入聲十一陌韻九『努畫』條引《書苑》:『或謂凡字出鋒謂之挑,今謂之趯,何也?曰:「趯者,語之小異耳,以筆鋒去而言之趯,自努畫收鋒,竪筆潛勁,借勢而趯之。』[一七九]

按:此條出自『永字八法』之『趯勢第四』:『趯自努出,潛鋒輕挫,借勢而趯之。問曰:「凡字之出鋒謂之挑,今更爲趯,何也?」論曰:「挑者,語其小異而其體一也。夫趯者,筆鋒去而言之趯,自努畫收鋒,竪筆潛勁,借勢而趯之。筆訣云:「即是努筆下殺,筆趯起是也。」』[一八○]

一三○、《山谷内集詩注》卷二○《寄黄龍清老三首》引《法書苑》曰:『《平磔法口訣》云:「不遲不疾,戰筆側去。」』[一八一]

按:此條出自『永字八法』之『磔勢第八』:『磔者,不徐不疾,戰而去。』[一八二]

一三一、《佩文韻府》卷二二之一下平聲七陽韻一『展筆爲陽』引《書苑》:『張懷瓘《用筆十法》:「斂心爲陰,展筆爲陽。」』[一八三]

按: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之一:『陰陽相應。謂陰爲内,陽爲外。斂心爲陰,展筆爲陽。須左右相應。』[一八四]

一三二、《分類字錦》卷六三『疏密長短』條引《書苑》:『字畫交錯者,欲其疎密長短,大小匀停。』[一八五]

按:出自《歐陽率更書〈三十六法〉》。[一八六]

一三三、《佩文韻府》卷一○○之九入聲十一陌韻九『筆畫』條引《書苑》:『字有難結體者,或因筆畫少而增添,或因筆畫多而減省。』

按:出自《歐陽率更書〈三十六法〉》。

一三四、《韻府拾遺》卷二二下下平聲七陽韻下『消詳』條引《書苑》:『歐陽率更書《三十六法》云:「法皆言其大略,又在學者能以意消詳,觸類而長之。』[一八七]

一三五、《佩文韻府》卷一○○之九入聲十一陌韻九『點畫』條引《書苑》:『「爲點必收,貴緊而重;爲畫必勒,貴澀而遲。」又「字之點畫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帶,故必得應副相稱而後可。」』[一八八]

按:《書苑菁華》卷一九《唐太宗〈筆法訣〉》:『爲點必收,貴緊而重。爲畫必勒,貴澀而遲。』[一八九] 明汪砢玉《珊瑚網》卷二三上《歐陽率更書〈三十六法〉》『應副』:『字之點畫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帶,故必得應副相稱而後可。』[一九○]

一三六、《駢字類編》卷一二五《方隅門》一一『中畫』條引《書苑》:『凡字處中畫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横貴乎纖,豎貴 乎粗。』[一九一]

按:《書苑菁華》卷一《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並序》『教悟章第七』:『凡字處其中畫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横貴乎纖,豎貴乎粗。』[一九二]

一三七、《佩文韻府》卷一○○之九入聲十一陌韻九『横畫』條引《書苑》:『作横畫,皆用大指遣之;若作策法,即指抬筆上;若作勒法,即用中指鈎筆澀進;覆畫以中指頓筆,然後以大指遣至盡處。此三勢相近,用法不同也。又凡横畫,並上仰下覆,「士」字是也。』[一九三]

按:《書苑菁華》卷二《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一」畫法口訣云:「作横畫皆用大指遣之;若作策法,即指抬筆上;若作勒法,即用中指鈎筆澀進;覆畫以中指頓筆,然後以大指遣至盡處。此三勢相近,用法不同也。』[一九四] 又《書苑菁華》卷一九《唐太宗〈筆法訣〉》:『凡横畫,並上覆收,士字是也。』[一九五]

一三八、《佩文韻府》卷一○○之九入聲十一陌韻九『長畫』條引《書苑》:「鍾書《宣示》,字長畫用,又畫不爲布筭。』[一九六]

按:《書苑菁華》卷二《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抬筆法,初緊策,中抬鋒輕勁,微勒向右按衂。《古經》云:『鍾書《宣示》,字長畫用。』[一九七]

一三九、《駢字類編》卷九四《數目門》一七『四畫』條引《書苑》:『無字四點四畫爲綜上,心開則下合也。』[一九八]

按:《御定書畫譜》卷三《隋僧智果〈心成頌〉》:『間合間開,「無」字等四點四畫爲縱上,心開則下合也。』[一九九]

一四○、《佩文韻府》卷一○○之九入聲十一陌韻九『竪畫』條引《書苑》:『變换垂縮。謂兩竪畫,一垂一縮。「并」字右縮左垂,「斤」字右垂左縮。上下亦然。』[二○○]

按:《御定書畫譜》卷三《隋僧智果〈心成頌〉》:『變换垂縮。謂兩竪畫,一垂一縮。「并」字右縮左垂,「斤」字右垂左縮。上下亦然。』[二○一]

一四一、《佩文韻府》卷一○○之九入聲十一陌韻九『一畫』條引《書苑》:『孤單必大。一點一畫成其獨立者是也。』

按:《御定書畫譜》卷三《隋僧智果〈心成頌〉》『孤單必大。一點一畫成其獨立者是也。』[二○二]

一四二、《佩文韻府》卷一○○之九入聲十一陌韻九『平畫』條引《書苑》:『張旭謂僕曰:「平謂横,子知之乎?」僕曰:「嘗聞長史每令爲一平畫,皆須縱横有象,非此之謂乎?」長史曰:「然。」』[二○三]

一四三、《佩文韻府》卷一○○之九入聲十一陌韻九『成畫』條引《書苑》:『張旭謂僕曰:「鋒爲末,子知之乎?」曰:「豈非末已成畫,使鋒健乎?」曰:「然。」』[二○四]

按:二條似出自顔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第十一》(唐韋續纂《墨藪》卷二)。

雜論

一四四、《佩文韻府》卷二二之四下平聲七陽韻四『兩王』條引《書苑》:『若以已巳莫分、東柬相亂,則兩王妙蹟、二陸高才,頃來非所用也。』[二○五]

按:此條似出自《梁庾元威〈論書〉》,《法書要録》卷二。

一四五、宋曾慥編《類説》卷五八《書法苑》『五色紙』:『蕭誠採野麻土穀造五色斑紋紙。』[二○六]

按:宋陳思《書小史》卷一○:『蕭誠,蘭陵人,官至右司員外郎。工正書,善摹勒。弟諒亦善書,世謂誠真諒草。開元中時尚褚薛,誠爲之最善。李邕每不重誠,誠因採西山野麻虢郡土穀,造五色斑文紙,作王右軍書帖與之。邕覽玩不悟,謂其真蹟。誠因道其所撰,邕乃嘆服。』[二○七]

一四六、《蘇軾詩集》卷一六《次韻答舒教授觀余所藏墨》『施注』引《法書苑》:『歐陽通矜其書,必以松煙爲墨,末以真麝。』[二○八]

一四七、《山谷内集詩注》卷六《劉晦叔許洮河緑石研》引《法書苑》曰:『歐陽通以象牙、犀角爲筆管,狸毫爲心,覆以秋兔翰。』又『《王羲之題〈筆陣圖〉後》曰:「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二○九]

按:《法書要録》卷一《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二一○]

注釋:

[一]  本文原載《書法叢刊》二○○九年第四、五期,收入本書時進行了修訂。

[二]  〔宋〕李彌遜著《筠溪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七册,第七三三—七三四頁。

[三]  《玉海》,廣陵書社,二○○三年,第八四九頁。

[四]  《山谷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上册,第四四三頁。

[五]  〔宋〕曾慥編《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三頁。

[六]  《通雅》,清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刻本。

[七]  《記纂淵海》,《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九册,第六六四頁。

[八]  《周秦刻石釋音》,《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五一五册,第九頁。

[九]  《能改齋漫録》,《叢書集成初編》,第二九一册,第三九○頁。

[一○]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五頁。

[一一]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五頁。

[一二]  《記纂淵海》,《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九册,第六六四頁。

[一三]  〔宋〕《書斷》,載《法書要録》卷七,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二三三頁。

[一四]  姜夔《絳帖平》,《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七册,第二九九頁。

[一五]  〔宋〕蘇軾撰,施元之原注《施注蘇詩》,《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一册,第一五五頁。

[一六]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一七]  《山谷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上册,第三六三頁。

[一八]  〔晉〕鲍照《鲍明遠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五四册,第五一四頁。

[一九]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一册,第一八二頁。

[二○]  《佩文韻府》,第二册,第二一九九頁。

[二一]  〔宋〕郭知達 編《九家集注杜詩》,《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五六册,第一二四頁。

[二二]  《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下册,第八六一頁。

[二三]  《記纂淵海》,《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九册,第六六四頁。

[二四]  〔明〕潘之淙撰《書法離鈎》,《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一册,第六五頁。

[二五]  《蘇軾詩集》,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三册,第八二○頁。

[二六]  〔唐〕張懷瓘撰《書議》,載《法書要録》卷四,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一五六頁。

[二七]  《記纂淵海》,《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九册,第六六四頁。

[二八]  《新編古今事文類聚》,《中華再造善本》,第四五册,第八頁。

[二九]  《説郛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七册,第三九九三—三九九四頁。

[三○]  《紺珠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一七六頁。

[三一]  《紺珠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一七六頁。

[三二]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第八册,第三一三五頁。

[三三]  〔宋〕鄭樵撰《通志》,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第七九八頁。

[三四]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五頁。

[三五]  虞荔撰《鼎録》,《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五四二册,第四頁。

[三六]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三七]  〔唐〕韋續纂《五十六種書》,載《墨池編》卷一。

[三八]  《施注蘇詩》,《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一册,第二○三頁。

[三九]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印行,一九八三年,第三册,第三九七二頁。

[四○]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印行,一九八三年,第三册,第三九七二頁。

[四一]  《記纂淵海》,《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九册,第六六五頁。

[四二]  〔宋〕謝維新輯《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一一册,第六○八頁。

[四三]  〔宋〕曾慥編《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四四]  《紺珠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一七七頁。

[四五]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四六]  〔宋〕郭知達編《九家集注杜詩》,《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五六册,第一二四頁。

[四七]  《駢字類編》,北京中國書店據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一九八四年,第一一册,第一頁。

[四八]  〔宋〕蘇軾撰,王十朋注《東坡詩集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册,第六六一頁。

[四九]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五頁。

[五○]  〔宋〕趙明誠撰,金文明校證《金石録校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五年,第二六○—二六一頁。

[五一]  〔明〕董斯張撰《廣博物志》,岳麓書社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六五二頁。

[五二]  〔唐〕房玄龄等撰《晉書》,中華書局,一九七四年,第二册,第一○六五頁。

[五三]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五四]  《施注蘇詩》,《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一册,第一四七頁。

[五五]  〔明〕曹學佺撰《蜀中廣記》,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四五頁。

[五六]  《鼎録》,《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五四二册,第七頁。

[五七]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第一册,第一○二七頁。

[五八]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五九]  《山谷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上册,第一四四頁。

[六○]  《大觀録》,《續修四庫全書》,第一○六六册,第二三四頁。

[六一]  《絳帖平》,《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七册,第三○○頁。

[六二]  〔宋〕曾慥編《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六三]  《淵鑒類函》,《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二六册,第五八四頁。

[六四]  〔元〕鄭枃撰,劉有定注《衍極》,《叢書集成初編》,第一六三一册,第一七頁。

[六五]  〔宋〕吴仁傑撰《兩漢刊誤補遺》,《叢書集成初編》,第三七八八册,第二七二頁。

[六六]  《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下册,第八六○頁。

[六七]  《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下册,第八六○頁。

[六八]  〔金〕元好問編,〔元〕郝天挺注《唐詩鼓吹箋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二八九册,第六六頁。

[六九]  《駢字類編》,北京中國書店據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一九八四年,第六册,第二頁。

[七○]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七一]  《御定書畫譜》,《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二册,第八○一頁。

[七二]  〔宋〕袁文撰《甕牖閑評》,《叢書集成初編》,第二八六册,第五一頁。

[七三]  〔宋〕桑世昌《蘭亭考》,《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五九八册,第三二—三三頁。

[七四]  〔清〕李光暎撰《金石文考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二八册,第一五頁。

[七五]  〔宋〕桑世昌《蘭亭考》,《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五九八册,第一五頁。

[七六]  《山堂肆考》,《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二四册,第四二八頁。

[七七]  《山谷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上册,第一九○頁。

[七八]  〔宋〕陳思撰《寶刻叢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七册,第四四○頁。

[七九]  《衍極》,《叢書集成初編》,第一六三一册,第二一頁。

[八○]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八一]  《山谷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上册,第二七三頁。

[八二]  〔宋〕葉廷珪《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下册,第八六○頁。

[八三]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八四]  《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下册,第八五九頁。

[八五]  《廣博物志》,岳麓書社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六五七頁。

[八六]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一册,第一○七一頁。

[八七]  《山谷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下册,第一○○三頁。

[八八]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八九]  《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下册,第八六一頁。

[九○]  《續書畫題跋記》,《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册,第七三○頁。

[九一]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九二]  《御定書畫譜》,《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二册,第六一一頁。

[九三]  《廣川書跋》,《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五一二册,第七三頁。

[九四]  《寶真齋法書贊》,《叢書集成初編》,第一六二九册,第一○七頁。

[九五]  《蘇軾詩集》,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二册,第五二七頁。

[九六]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九七]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一册,第九九七頁。

[九八]  《淵鑒類函》,《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二六册,第五八五頁。

[九九]  李延壽撰《南史》,中華書局,一九七五年,第四册,第一○八八頁。

[一○○]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五頁。

[一○一]  〔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二四册,第四二八頁。

[一○二]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一○三]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一○四]  《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版,下册,第八六一頁。

[一○五]  〔清〕陳元龍撰《格致鏡原》,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民國六一年(一九七二),第四册,第一六四五頁。

[一○六]  《絳帖平》,《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五九九册,第七頁。

[一○七]  《九家集注杜詩》,《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五六册,第一一○頁。

[一○八]  《大觀録》,《續修四庫全書》,第一○六六册,第二三四頁。

[一○九]  《鐵網珊瑚》,《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册,第六一七頁。

[一一○]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四十五,《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一一册,第六○九頁。

[一一一]  《蘭亭考》,《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五九八册,第七七頁。

[一一二]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一册,第九八六頁。

[一一三]  《宣和書譜》卷一,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二頁。

[一一四]  《御定書畫譜》,《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二册,第六二三頁。

[一一五]  《紺珠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一七七頁。

[一一六]  《太平廣記》,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第五册,第一五九四—一五九五頁。

[一一七]  《九家集注杜詩》,《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五六册,第一三六頁。

[一一八]  《山谷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上册,第四八六頁。

[一一九]  《蘇軾詩集》,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四册,第一一○六頁。

[一二○]  《墨史》,《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八册,第四○七頁。

[一二一]  《述書賦》,張彦遠著、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録》卷六,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二○五頁。

[一二二]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五頁。

[一二三]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五頁。

[一二四]  〔唐〕杜甫撰,〔清〕仇兆鼇注《杜詩詳注》,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第四册,第一五五○頁。

[一二五]  〔宋〕陳師道撰任淵注《後山詩注》,《叢書集成初編》,第二二五三册,第一九八頁。

[一二六]  《東觀餘論》卷下,人民美術出版社,二○一○年,第一三三頁。

[一二七]  參見李敖《中國藝術新研》,中國友誼出版公司二○○一年,第一八頁。按,此段文字不見於歐陽修集,李敖先生或别有所據,待查。

[一二八]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一二九]  《六藝之一録》卷二百九十四,《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六册,第二五五頁。

[一三○]  《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下册,第八六一頁。

[一三一]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一一册,第六○九頁。

[一三二]  《山堂肆考》,《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二四册,第四二八頁。

[一三三]  《山堂肆考》,《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二四册,第四二八頁。

[一三四]  《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下册,第八六○頁。

[一三五]  《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下册,第八六一頁。

[一三六]  《宣和書譜》,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六九頁。

[一三七]  〔宋〕陳師道撰,任淵注《後山詩注》,《叢書集成初編》,第二二五三册,第一二九頁。

[一三八]  《蘭亭考》,《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五九八册,第三二頁。

[一三九]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一四○]  《九家集注杜詩》卷十四《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户榮陽鄭公虔》引《書苑》,《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五六册,第一二二頁。

[一四一]  《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下册,第八六○頁。

[一四二]  《法書要録》,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一○五頁。

[一四三]  《寶刻叢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二七册,第三七三頁。

[一四四]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五頁。

[一四五]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一九七五年,第八册,第二五七○頁。

[一四六]  〔宋〕陳思撰《書小史》,《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册,第五七四頁。

[一四七]  《御定書畫譜》卷二七《書家傳六·唐二·李邕》云出自《朝野僉載》,但《朝野僉載》(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無此語,此條出處待考。

[一四八]  〔明〕楊慎撰《墨池瑣録》卷三,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論》,上海辭書出版社,二○一一年,上册,第六八頁。

[一四九]  《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下册,第八六一頁。

[一五○]  《六藝之一録》,《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六册,第二七四頁。

[一五一]  《蘇軾詩集》,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五册,第一四三九頁。

[一五二]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一五三]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一五四]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一五五]  《海録碎事》,中華書局,二○○二年版,下册,第八六一頁。

[一五六]  《蘇軾詩集》,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四册,第一三二二頁。

[一五七]  《山堂肆考》,《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二四册,第四二八頁。

[一五八]  《山谷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上册,第二六七頁。

[一五九]  〔宋〕陳思撰《書苑菁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三年,第一九八頁。

[一六○]  《東觀餘論》卷下,人民美術出版社,二○一○年,第一四四—一四五頁。

[一六一]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一六二]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四頁。

[一六三]  《宣和書譜》卷一九,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一四八—一四九頁。

[一六四]  《韻府羣玉》,《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一五册,第五七六頁。

[一六五]  《書苑菁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三年,第一○○頁。

[一六六]  《蘇軾詩集》,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五册,第一五一三頁。

[一六七]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一一册,第六○九頁。

[一六八]  《宋朝事實類苑》,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六七一頁。

[一六九]  《淵鑒類函》,《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二六册,第五八五頁。

[一七○]  《長編》,第二册,第八一七頁。

[一七一]  《駢字類編》,北京中國書店據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一九八四年,第八册,第二頁。

[一七二]  《宋朝事實類苑》,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六五三—六五四頁。

[一七三]  《蘇軾詩集》,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五册,第一五一三頁。

[一七四]  《蘭亭考》,《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五九八册,第二九—三○頁。

[一七五]  《蘭亭考》,《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五九八册,第二七頁。

[一七六]  《書苑菁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三年,第八七頁。

[一七七]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三册,第三九七二頁。

[一七八]  《書苑菁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三年,第九○—九一頁。

[一七九]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三册,第三九七二頁。

[一八○]  《書苑菁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三年,第九一—九二頁。

[一八一]  《山谷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上册,第四九二頁。

[一八二]  《書苑菁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三年,第九五頁。

[一八三]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一册,第九七○頁。

[一八四]  《書苑菁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三年,第九七頁。

[一八五]  《分類字錦》,海南出版社,二○○一年,第六册,第三九七頁。

[一八六]  《珊瑚網》,《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一册,第六○八頁。

[一八七]  《韻府拾遺》,《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四二册,第四九三頁。

[一八八]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三册,第三九七二頁。

[一八九]  《書苑菁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三年,第七○六頁。

[一九○]  《珊瑚網》,《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一册,第六○八頁。

[一九一]  《駢字類編》,北京中國書店據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一九八四年,第七册,第一○頁。

[一九二]  《書苑菁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三年,第五八頁。

[一九三]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三册,第三九七二頁。

[一九四]  《書苑菁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三年,第七五頁。

[一九五]  《書苑菁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三年,第七○八頁。

[一九六]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三册,第三九七一頁。

[一九七]  《書苑菁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三年,第七六頁。

[一九八]  《駢字類編》,北京中國書店據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影印,一九八四年,第五册,第五頁。

[一九九]  《御定書畫譜》,《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二册,第八二○頁。

[二○○]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三册,第三九七二頁。

[二○一]  《御定書畫譜》,《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二册,第八二○頁。

[二○二]  《御定書畫譜》,《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七二册,第八二○頁。

[二○三]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三册,第三九七二頁。

[二○四]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三册,第三九七二頁。

[二○五]  《佩文韻府》,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第一册,第九九八頁。

[二○六]  《類説》,《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八九册,第四七五頁。

[二○七]  《書小史》,《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册,第五七○—五七一頁。

[二○八]  《蘇軾詩集》,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第三册,第八三八頁。

[二○九]  《山谷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上册,第一四九頁。

[二一○]  《法書要録》,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七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