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代购”概念股莎莎为什么带不动了?

 英为财情 2020-12-29

香港知名化妆品零售企业莎莎国际 (HK:0178)周四午间公布了2019财年业绩报告,在这份喜忧参半的财报公布以后,莎莎国际经历了较为戏剧化的股价变化,在财报公布后,周四午盘,该股出现了飙涨,涨幅一度高达12%。

不过今日开盘后,莎莎国际股价逐步下挫,截至收盘跌幅近7%,目前报2.250港元,成交量为2634万港元。

根据英为财情Investing.com的行情信息显示,公司近一年的股价跌幅累计高达55.2%,同期香港恒生指数跌幅为3.86%,2019年迄今,该股累计下跌24%。

莎莎国际行情图,来源:英为财情Investing.com

根据莎莎国际的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的2019财年度,公司实现营业额83.76亿港元,同比增长4.5%;股东应占利润4.7亿港元,同比增长6.9%;每股收益15.4港仙;拟每股派现9.0港仙,连同中期股息7仙,全年合共派16仙。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莎莎国际主席及行政总裁郭少明周四在业绩说明会中承认,公司的情况较预期差,主要是因为4月份数据较差,既有来自外部经济环境的压力,内陆网店竞争激烈也令公司业务受压。今年4月至6月莎莎国际港澳和内陆市场的同店销售下跌15%,整体销售也下跌了12%。

郭少明同时表示,集团已经针对销售下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包括增加销售新产品,除了护肤品方面,健康产品的产品销售都有所增加,希望借此加强公司的竞争力。未来也仍有持续开店的计划,在目前274间店面的基础上,每年新增9家左右的门店。其中,加强大湾区布局,预计增加7-8间,香港不少于3-4间。

不过,加快店铺开设速度、扩大库存等方式都会对莎莎国际的利润率施压,稍早前,麦格里的分析师曾发布研报指出,公司以量为主的销售策略,短期料限制毛利上行空间。高盛的分析师也认为,公司如果计划继续在旅客区开设店铺扩张,相信也会影响公司的利润率表现。

曾经的高增长零售巨头怎么了?是“代购”带不动了?还是竞争更加激烈了?原因种种,恐怕无法一言以蔽之。

访港客流稳步提升,但零售商业绩尚未受益

根据香港政府入境事务处的统计数字显示,2018 年10月至2019年3月的内陆访港旅客人数增长按年录得20.1%的增幅,农历新年旺季的升幅更超过30%。

莎莎国际的财报显示,虽然其香港及澳门的营业额年内增长为4.96%,来自内陆访港旅客的交易宗数上升10.5%;但是,公司全年每宗交易平均金额则整体只录得了1.4%的小幅增长,其中内陆旅客每宗交易金额甚至下跌了2.3%。

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虽然访港内陆旅客仍有所增加,但是对于莎莎这一香港零售巨头的业绩贡献却在下降。

公司表示,虽然高铁(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桥通车,内陆访港旅客人数的高增长,但并未提振消费。尤其是港珠澳大桥的新增内陆旅客主要以观光为主,消费力有限,未能刺激莎莎在香港市场的整体销售。尽管如此,莎莎表示对大湾区经济依然有信心。

麦格理评论认为,受惠于高铁和港珠澳大桥通车,内陆访港旅客增加,但尚未反应在零售商的业绩表现上。

莎莎国际内陆发展受阻,年度亏损持续扩大

值得关注的是,莎莎国际仍然表示看好大湾区前景。业绩报告也显示,目前公司在内陆新开的店铺选址主要以大湾区为主,分别位于珠海、东莞及江门等,并首度进驻惠州,亦于南京开设1间分店。截至2019年3月31日,莎莎在内陆店铺总数为 54 间。

然而,数据也显示,公司在内陆的发展似乎并非一帆风顺。上半年,公司销售疲软,毛利率随之下跌2.8%至49.0%,这直接导致公司亏损扩大至1590万港元,下半年业务表现有所回升,但是未能抵消上半年的低迷表现,2019财年全年亏损达到1610万港元。

与此同时,莎莎年内在内陆开设了7家新店,但是关闭了8家表现不佳的店铺。总体营业额下跌近2%,至2872万港元。

郭少明坦言“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除了受到内陆访客消费减少,内陆战略布局受阻等因素的影响外,日益增加的各类彩妆店及药店加大开设新店,也让莎莎国际感到“压力山大”,公司年内毛利率由41.7%下滑至40.4%。

主席郭少明在回答提问时也坦言,随着近几年电商网站的崛起,经营环境竞争加剧,生意不像以前那么好做了,毛利率承压是正常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在线上零售商崛起的背景下,莎莎国际也一直在尝试电商模式。公司视电商业务为新的增长引擎,年内线上业务营业额有2.2%左右的增长,至3.92亿港元的增长。其中,90%的销售来自中国内陆的天猫、网易考拉、小红书、京东等第三方平台。莎莎国际自身的网站及手机应用程序的销售业绩则表现不佳,2019财年录得了30%左右的下滑。

与此同时,莎莎电子商务业务也出现上半年增长,下半年增速放缓的现象。

《电商法》打击非法代购,影响莎莎业绩

“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的原因,也包括了监管在年初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收紧了对于“代购”的限制。2019年初公布的《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不管是什么代购,都需要采购国和中国双方的营业执照。这也意味着未来代购市场将只有企业运营主体。一直以来代购行业和微商行业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规管,处于灰色地带。

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电商法》也难免对代购行为造成打击,代购商自去年底起转趋谨慎,并相应减少市场推广等活动,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潮流产品的热切程度,从而影响到以莎莎国际为代表的一众香港零售商的切身利益。郭少明表示,电商法对集团生意有影响,初时影响较大,但现时有回暖迹象,预料电商法对整体生意最少有5%影响。

总 结

评级方面,麦格里下修了公司2019及2020年财年盈测分别10.4%及14.2%,维持其“中性”评级,目标价由2.8元降至2.5元;花旗维持莎莎“沽售”投资评级,目标价由原来的2.3港元下调至2.13港元;摩根大通则将公司目标价由2.9港元调低13%至2.5港元,反映多个不明朗因素及盈利预测调整,维持“中性”评级。

野村也将公司2020及2021财年的盈测下调了15%及20%,目标价由2.5港元降至2.1港元,不过仍维持“增持”的评级。

总体而言,在全球贸易局势不确定性增加,货币汇率变化等因素造成的宏观逆风下,莎莎国际后市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公司为应对业绩放缓所作出的努力,也在较大程度上压缩了公司利润率,总结近期投行对公司的评级及观点可以看出,目前市场投资者对该股仍然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普通投资者亦需谨慎待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