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热错杂良方-乌梅丸

 青龙中医 2020-12-29

伤寒论六病辨证当中乌梅丸现在中医教科书当做驱虫剂来看待,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这样大大的屈才,就像是高射炮打蚊子浪费了。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即酸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金匮要略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学习经典必须从原文下手,我们看其中提到症状有烦,呕,又主久利。

厥阴病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本条大多数医家同意为提纲。我却认为似乎是乌梅丸的提纲,或者跟乌梅丸不可拆分的关系。从全部篇章来看厥阴病有寒热错杂证乌梅丸,麻黄升麻汤等,热证白头翁汤,寒证当归四逆等分析,326条具有消渴类似热证,心中疼热也是热证热痛表现,还有饥而不欲食显然不是实热,实热往往有善饥;比如阳明抵当汤证就有消谷喜饥。后边吐蛔下之下利更是像极乌梅丸。因此在前边基础烦,呕,又主久利。加上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则吐蛔。这些就是乌梅丸全部症状。

再从药物看乌梅最多,《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综合看乌梅这里作用除热,安心烦。再按照配伍理论,酸味入肝收敛肝气,尚能补肝阴。

再看看苦寒连柏,辛热大温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等不仅温里也能解表散寒,属于寒热错杂类型,当然还有人参当归补益气血。因此可以判断本方具有补益气血,清热温阳作用。

这样干巴巴说大家不理解还是上医案。

前几天治疗一例恶寒四逆,温阳吗?大家记得不?没看的去看看。

上次只写了二诊,我觉得有效但是不是太满意,因此又改方。具体如下:

大概分析还是外有太阳,里有太阴湿热下注。因此改方柴胡茵陈五苓散:柴胡15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荆芥,防风各10克,葛根20克,桂枝6克,苍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土茯苓2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茵陈30克,炙甘草3克,生姜15克,

五剂日一剂,早晚分服

四诊:上身怕冷大减,小腹下肢怕冷明显,头晕颈椎不适,积水潭医院要做手术患者没答应。带黄,腥臭,大便稀,小便黄,还是无汗。

综合以上我考虑寒热错杂,气血不足,给予乌梅丸调整整体,再加薏米附子败酱散治疗白带发黄。

五诊:白带大减,怕冷也瘥不少,常年便稀也成型了,颈部也好转大半。患者又说脚湿疹不见好转,因此前方基础去薏米附子败酱散,加苍术,合二妙散之意再进五剂。

按:古语有云祛病如抽丝,一点不假,从开始当归拈痛汤奏效,后改柴胡茵陈五苓散,再到乌梅丸,薏米附子败酱散,身体一天好一天。这里想说,这例用乌梅丸抓心烦,下肢小腹偏凉,脾气不好,大便稀,薏米附子败酱散抓白带黄量多。对症下药效果明显。守方挨到量变质变,疾病自然治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