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我一起读伤寒 二

 青龙中医 2020-12-29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按:这条是区别伤寒温病的条文,前边大概说了,太阳病当中,发热而渴,不恶寒,不怕冷,为温病。

这里值得注意,伤寒中风仲景直呼其名,未称之为“病”。到了这里称之为温病,可见不是同等待遇。

接着仲景说,要是当做伤寒运用辛温发汗,不但不退热还会更热,表现身灼热,这就风温。

接着又说到: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这句讲述了风温大概表现,跟伤寒区别还是蛮大的。打鼾语言难出。不会说话了这就热入心包了,比较严重了。我们临床常见有些孩子高热就会这样。另外去中风科经常见到有些病人鼾声如雷,神智昏迷病人,甚至更见手足躁动不安。这就后世温病说得入心包。如治疗用下法大承气汤等,会导致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说明给误治了病情更严重。因为下法损伤津液,导致热邪更旺入里,入营血,入心包了。

如被火熏,古代一种发汗方法。微发黄就是出黄疸了。剧如惊痫,瘈疭。严重就是抽风了,温病学家观察到结果就是热入厥阴动风。

若在误治,马上就会热陷心包,内闭外脱而亡。

大概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第一句就是总结这条出来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好了介绍完这段,大概明白仲景未出方法。古代条件限制,这种属于比较严重难治疾病,属于死症。

仲景只能观察出结果而无治法。因为到了清代差不多才发展出卫气营血治法,在阳明少阴厥阴基础发展凉血透热,清热开窍,养阴保津,熄风等一系列治法。医学技术发展就是这样来的,老百姓常说一层窗户纸,不捅不破,现在觉得没有什么,可是当时确实难治。。。

需要进一步了解温病风温等治法,必须学习温病条辨,叶天士等著作。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条诸家做了解释,我就不重复了。发与阴,发与阳的问题我考虑,大概就是指的,三阴或者三阳,所以我同意这条观点。发与阳正常发汗既可。发与阴必须扶阳解表。

六日愈七日愈指的是一种预测,约略之数。后世温病学家在治疗湿温时候往往说七日一个正气来复,往往愈期就是在第七天,或者十四天,再不愈,可能就是二十一天。说明正气七天一个循环,正是最有机会愈全的时候。这是古人观察到的。大概知道这个就行,至于什么道理不用深究了。

下边附赵绍琴老湿温医案一则。里边有解释这个七天问题。

肠伤寒 

邢某某,男,21岁

【初诊】

身热8日未退,头晕胸闷,腰际酸楚乏力,大便粘腻不爽,因导而下,临圊腹痛,脘痞,嗳噫不舒小溲色黄不畅。舌白苔腻,脉象沉缓而濡,暑热湿滞互阻不化,湿温已成。先用芳香宣化、苦甘泄热方法。

鲜佩兰10克,鲜藿香10克,大豆卷10克,炒山栀10克,苦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姜竹茹6克,白蔻仁2克(研冲),二付

【二诊】

药后身热渐退,头晕胸闷渐减,腰酸已减而未除,腹痛未作,大便如常,时有嗳噫,舌仍白腻,脉来沉濡。汗泄己至胸腹,此湿温邪有渐化之机,病已十日,得此转机,势将热减湿化,仍拟芳化湿郁,兼调气机,饮食当慎。

藿苏梗各6克,佩兰叶10克,淡豆豉10克,炒山栀6克,前胡6克,苦杏仁10克,半夏曲10克,新会皮6克,焦麦芽10克,鸡内金10克,二付

【三诊】

身热渐退。昨日食荤之后,今晨热势转增,大便二日未近,小溲色黄。舌苔根厚黄腻,脉象两关独滑。此湿温虽有转机,却困食复增重,当防其逆转为要。再以栀子豉汤增损。

淡豆豉10克,炒山栀6克,前胡6克,苦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入煎),焦麦芽10克,炒莱菔子10克,枳壳10克,白蔻仁2克(研冲),二付

【四诊】

药后大便畅通,身热略减,体温仍高,38.5℃,舌苔渐化,根部仍厚,脉象两关滑势已退,自觉胸中满闷大轻小溲渐畅。湿温有渐解之机,积滞化而未楚,仍须清化湿热积滞,少佐清宣,希图21日热退为吉。饮食寒暖,诸宜小心。

淡豆豉10克,炒山栀6克,杏仁10克,前胡6克,厚朴6克,新会皮6克,白蔻仁3克,炒苡米10克,方通草2克,焦三仙各10克,二付

【五诊】

身热已退净,皮肤微似汗出,津津濡润,已遍及两足,两手脉象沉滑力弱,舌苔已化净,二便如常。湿温重症,三周热退,是为上吉,定要节饮食,慎起居,防其再变。

白蒺藜10克,粉月皮10克,香青蒿5克,大豆卷10克,炒山栀5克,制厚朴6克,川黄连3克,竹茹6克,炙杷叶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半夏曲10克,鸡内金6克,三付

药后身热未作,食眠二便如常,停药慎食,调养两周而愈

【按】:湿温病湿与热合,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故其病程较长,发热持续难退。治当芳香宣化,宣展气机,分消湿热之邪,使气机畅,三焦通,内外上下宣通,乃得周身汗出而解。且汗出必得周匝于身,从头至足,遍体微汗,是气机宣畅,腠理疏通之征,如此则热必应时而退。按七日为一候,热退必在满候时日,如二候14日、三候21日、四候28日等。此等规律皆从实践中来。此案初诊后已有转机。本当14日退热,因患者不慎口味,致食复热增,遂用仲景治食复法,于宣化方中,合入栀子豉汤为治,并增入消导积滞保和丸、莱菔子、焦麦芽等,食滞一去,则湿热之邪无所依附矣澈凡湿温之病(不独湿温)极当慎饮食、节口味,肥甘助湿,辛辣增热,皆当忌之。否则,虽用药精良,亦不能效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