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兴之主刚登基,太监笑着向他下跪:陛下不用理政,全由老奴处置

 小珏说历史 2020-12-29

我们知道,唐朝最后走向灭亡与宦官专权不无关系。奴大欺主,他们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生死荣辱,将天可汗李世民的子孙玩弄于股掌之间。其实,唐朝一开始并非如此,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出现过权宦。哪怕是在唐玄宗时最得宠的太监高力士,也只不过是一个宠臣而已。直到李辅国的出现,才成为了这一切灾难的源泉。

李辅国原本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宦官,即便到了太子李亨的身边,成为东宫宦官,也是如此。原因很简单,唐玄宗的身体太好,后来经过那么艰苦的安史之乱,依然活到了78岁,仅仅比李亨早死13天。如果依旧是太平盛世,李亨很难出头,说不定还会中途换人,李辅国就更没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安史之乱改变了一切,而马嵬驿之变则成为了李隆基和李亨父子的分水岭。从此,李隆基再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三郎,如同丧家之犬苟安一隅。太子李亨则在李辅国的劝说下,留在中原抗敌。在当时来看,这绝对是李辅国的重要功绩。李亨没有一起逃到蜀地,说明唐王朝还没有放弃,也能够稳定人心。

后来,李辅国再次建功,他劝说李亨在灵武即位。除了对唐玄宗是个羞辱之外,李亨称帝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老迈的皇帝无法领导平叛,换帅如换刀,官员、百姓有了主心骨。在这一刻起,其实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向唐王朝倾斜了。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虽然在唐肃宗时期,安史之乱没有完全平定,但他在郭子仪等人的辅佐下,终于收复了两京。此时的唐肃宗,完全可以与汉光武帝刘秀相提并论。他将一个即将崩溃的帝国重新拉回正轨,无愧于李唐的祖宗。

然而,李亨性格懦弱,并不是真正的英主。他养在宫中妇人之手,从来都是在父亲李隆基的光芒下长大。成年后本来以为浑浑噩噩了此一生,是时代巨变将其推到风口浪尖。其实,他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转而只能求助于身边信赖之人。李泌、郭子仪、李光弼都曾经获得过这种信任,李辅国当然也不例外。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李亨几乎将所有军国大事都委托给李辅国处理。皇帝的圣旨,要签上李辅国的名字才能生效,官员觐见肃宗,需要李辅国的点头同意,就连唐肃宗要去看望太上皇李隆基,李辅国一句话,就能让父子不相往来。此时,朝中大臣纷纷投靠李辅国,就连号称“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的宰相李揆,在李辅国这样一个太监面前,也要行弟子礼,称其为“五父”。

不仅如此,李辅国还与张皇后联手,弄得乌烟瘴气。不过,他们之中也有矛盾,比如在灵武时,李辅国就组织了张皇后的儿子成为太子,保住了广平王李豫的地位。所以,他们之间也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个矛盾在李亨驾崩时终于爆发出来,当时张皇后的儿子已经去世,但她不愿意太子李豫继位,反而准备矫诏立越王为帝。李辅国得知后,抢先动手,联合太监程元振迎立李豫,并且将张皇后囚禁致死。

其实,在关键时刻,李辅国的选择还是很正确的。李豫本来就是太子,只有他的继位,才符合正统的思想,不至于造成混乱。但是,就是这位历仕三朝,迎立了两任皇帝的太监李辅国,却太过嚣张跋扈,得意忘形。在李豫登基之时,他竟然脱口而出:

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这话实在不中听,“大家”是对皇帝的称呼,李辅国明摆着就是让李豫安心当傀儡,自己才是实际上的皇帝。天下权臣权宦这么多,能明目张胆说出来的,毕竟只有李辅国。然而,这一次李辅国却打错了算盘。

李豫并不像他的父亲那么懦弱,相反他还颇有能屈能伸的精神。一开始李豫表现得对李辅国无比信任,尊其为“尚父”,加封他为宰相。一旦稳定形势后,马上利用另一个太监程元振夺取了李辅国的权力,逼其致仕。这还不算,等到李辅国下定决心养老时,他又派人暗杀了李辅国,永除后患。

说实话,从史书来看,李辅国没有那件事对不起李豫。从灵武时就力保太子,后来一直护送他登基。也许,就是那句口不择言的话,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