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唱歌鼓励怕黑的儿子上厕所:允许孩子有害怕,到底有多重要?

 富书 2020-12-30



进化妈:孩子害怕、恐惧、怕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正常的自然心理,父母需要接纳孩子的害怕,并且陪着孩子一起直面这份害怕。


作者:心海一隅(爸妈进化论主笔)

刚看到一则好玩又暖心的小视频,深夜里的浙江,一位妈妈站在穿着睡衣的儿子身后,为怕黑不敢上卫生间的儿子摇旗呐喊。

妈妈一边大声说一边唱:“第一步,开门!门开了,大胆地向前冲呀!”儿子一边伸头往卫生间看,一边鼓足勇气准备冲进去。

在妈妈的“去!冲!”的呐喊声中,儿子真的喊着“啊!”冲了进去,妈妈立马表扬儿子说:“对!好棒!”

然而儿子却很快又跑了出来,而且一脸惊恐的表情,似乎卫生间里有多恐怖的样子,这一幕看得人真是哭笑不得,小男孩的胆子也未免太小了点。

但是我们却从妈妈耐心的鼓励中,看到她允许儿子有所害怕的情绪,即使儿子哭着跑回来,也不会责怪儿子,而是伸出双手拥抱了他。

父母都是从孩子长大的,我们更应该了解孩子的害怕,允许孩子慢慢地尝试,逐渐从害怕转变到不再害怕,而不是粗暴地把孩子推到害怕中。

如果孩子一直害怕某种境况或者物体,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想想我们自己也会有某些害怕,就能更宽容地对待孩子的害怕情绪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我们可以轻易的原谅害怕黑暗的小孩,人生真正的悲剧是当一个成年人惧怕光明。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很容易怕黑、怕高、怕大怪兽等等,父母不要一定让孩子改掉惧怕,反而应该接纳孩子的这种害怕情绪。

允许孩子害怕,并不代表孩子就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人,父母需要转变观念,明白有所害怕,才会让孩子更懂得有所敬畏和有所担当。

不允许孩子害怕的父母,到底怕什么?

来自美国的临床心理咨询师曾总结出一份孩子的“恐惧清单”,分为2-4岁孩子和5-7岁孩子两个类目,分别有12-13项害怕的东西。

梳理这一份清单,我们会发现孩子害怕如厕训练、怕黑、怕大噪音等都是常见的现象,存在于大部分孩子的身上,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忧。

但其实,大部分父母是不太能够容忍孩子的害怕情绪的,我弟弟就曾为他女儿晓晓怕大公鸡,而逼得晓晓被吓到崩溃。

晓晓是个敏感而内向的小女孩,虽然农村出生但是从不敢靠近小鸡,当然更是离大公鸡远远的,但是我弟弟却认为农村孩子怎么能这么矫情呢?

于是有一回,我弟弟抱着一只大公鸡,要求晓晓抱过去,晓晓当场吓得连连后退,带着哭腔求饶:“爸爸,我真的不敢!”

我弟弟哪里肯听?他一把拽过晓晓,就把大公鸡往晓晓怀里塞,晓晓当即崩溃到哭天抢地,害怕得浑身瘫软,差点一头栽在地上。

我妈妈听到这父子俩的争执,才把晓晓揽过来,发现晓晓已经快要晕过去了,后来病了好几天,气得妈妈狠狠揍了我弟弟一顿。

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所害怕的东西没有什么好怕的,甚至想要“以毒攻毒”式的逼迫孩子不再害怕。

其实是父母在害怕,害怕的是孩子会因为某些害怕比不上别的孩子,说到底还是父母不能够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而想要强行改变孩子。

正如美国作家库柏所说,不曾恐惧过的人,不会抱有任何希望。父母要允许孩子有所害怕和恐惧,这是孩子的本能和权利。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害怕?

曾有人说,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时候,勇敢的人能正视恐惧,克服恐惧。

父母允许孩子有害怕的东西,但是需要把握的是,不能因为孩子的这份害怕,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不然就需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首先,了解孩子害怕的具体内容。 

我儿子害怕床下有大怪兽,害怕动画片中的妖魔鬼怪,还不敢摸软体虫子,这是我观察到的儿子害怕的内容。

父母在日常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孩子有紧张的情绪,并且语言上表达出“我害怕!”的时候,就应该记住,这是孩子所害怕的场景或者东西。

当然了,父母不需要刻意强调,更不能跟外界宣扬,而是要低调对待孩子的这份害怕,不把害怕的情绪扩散,才有利于孩子今后克服害怕。

其次,允许孩子害怕的某些方面。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戈拉》中说,只是由于自己感到恐惧,我们才低头。

当孩子怕高、怕面目凶狠的人等跟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的事物时,父母不要强行纠正,反而会让孩子因为害怕不敢爬高爬低,不敢随便跟陌生人走。

有所畏惧的孩子,才会更懂得保护自己,父母可以允许孩子的害怕一直存在,并且告诉孩子如何应对就可以。

第三,给足孩子克服害怕的时间。

10岁以下的孩子大都会怕黑,但是几乎没有成年人说自己怕黑,就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那些小时候害怕的东西,自然就不会害怕了。

父母不要担心孩子害怕这个害怕那个,而是要给足孩子时间,让孩子在提高认知的同时,悄无声息地不再害怕那么多的东西了。

退一万步讲,即使孩子长大以后再怕黑,那就留个小夜灯好了,解决的方法有很多,而允许孩子有所害怕,是最好的方法。

允许孩子害怕,是父母最大的尊重

前一段时间,常州的一家幼儿园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因为一只皮球虫的死亡,老师决定跟孩子们谈一谈死亡。

而孩子们纷纷表示害怕,老师们在带着孩子给皮球虫举办葬礼后,又一起读生命教育绘本,让孩子们能够理解死亡的含义,而不再那么害怕。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允许孩子有所害怕,就是给予孩子最大的尊重,让孩子能够逐渐从害怕到接纳再到无所畏惧。

知乎上有一位妈妈提问,说她的儿子三岁了,平时活泼开朗,但是特别害怕商场里的假人,即使父母开导他,假人是不会动的,但是儿子就是害怕。

父母没有逼迫儿子,而是决定暂时不去商场就好了,但是最近却不愿意坐爸爸的车去幼儿园了,原因是有一次车窗外开过一辆公交车。

公交车身上的广告描绘的是一个假人,这让父母很是焦急,觉得儿子的害怕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了,其实并不尽然。

孩子害怕、恐惧、怕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正常的自然心理,父母需要接纳孩子的害怕,并且陪着孩子一起直面这份害怕。

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害怕情绪会得到安抚,并且才能逐渐感知到没有什么大不了,慢慢地才能不再害怕那些原本让他们十分恐惧的事物。

有心理学家将安全感定义为: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或将来)的各种需要的感觉。

期待父母们都能够允许孩子有所害怕,然后在战胜害怕的过程中,培养出足够的安全感,助力孩子更安定地成长!


作者简介:心海一隅,富书专栏作者,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儿童心理学研究者,怀揣热爱生活的心,手写洞察人性的文,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