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得一见!缅北果敢土司家族珍贵史料及照片

 大缅甸 2020-12-30

今日汇率:中缅 1:222.3381缅中1:0.0045



杨国正(1840~1920)

杨国正(1840~1920)  为果敢首任土司杨国华的胞弟,排行第六,有“六官”之称。1875年杨国华临终之前,将年仅6岁的土司独子杨春荣,托孤于时年35岁的杨国正。杨国正曾因此焚香发誓:“会像亲生儿女一样,把侄子抚养成人,并让他承袭世职”。从此,杨国正开始成为果敢摄政土司,在任41年。直至1916年即76岁时,在双目失眠、生活难以自理的情况下,才最终履行曾经的誓言,将果敢地方行政权力,交还给时年47岁的土司王储杨春荣。但也因此触发了由来已久的土司家族内部争袭的政治动荡,导致了此后的衙门分家、一国三公的政治分裂。1920年,杨国正去世,终年80岁,葬于老街以西白坟岭岗。其早在光绪27年(1901),即已造就的一排五冢生基陵墓,至今尚存。但原立碑心,已被损毁;现存碑铭,系其后裔于2000年“索谱重刻”之作。

1875年杨国正摄政之初,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板弄回军的大规模进犯。其历史过节大致是:上年(1874)7月,流入果敢的回民流亡武装及其眷属,曾因杨国正协助清军丁槐所部的追剿,才迫使他们撤离果敢,南迁板弄,故引发了此次复仇性的侵扰。其间,杨国正率领民兵乡勇,曾南堵北截,兵戎周旋,多次遇险。比如在戴家寨被回军围追而只身脱险,在南京里差点被暗枪击中,在勐肯因枪管爆裂双眼几乎被炸瞎等。回军则乘势烧杀抢掠,直逼并围困楂子树土司衙门,俘虏了已故土司杨国华遗霜禹氏及土司王储杨春荣等衙门眷属,并以其作为人质,迫使杨国正不得不用交出屡立战功的爱将蒋三(又名杨三)的首级,以及一笔可观的银两为条件,以赎回被俘人质。但回军并未因此而撤退,反而安营扎寨,准备与杨国正长期对峙;楂子树至今还保留“回子扎场”的历史地名。对此,杨国正被迫将衙门眷属,送往镇康及江西避难,誓与回军死战到底。后来在清军镇康州李小乙、段二等将领率部合力进剿之下,回军最终被逐出果敢,退回板弄;此役历时两年。为防止回军再度进犯骚扰,镇康州曾长期驻兵炮楼山、南京里、麻栗林、关口等要隘;杨国正则强化辖区内经勐、新爷、守备、伙头等土目分封节制,严密防犯,逐渐安定了地方。又经10余年的恢复展拓,果敢开始成为萨尔温江流域一个实力相对可观的汉族土司区。

1887年,在木邦土司的操纵下,滚弄、勐洪、勐板等江西地方土目,乘英军侵入缅北之机,举兵反叛果敢,杨国正曾派遣杨春荣等,率兵勇,各个击破,平息反叛,维系了土司辖区完整及地方安定。

1888年2月,时年48岁、摄政已13年的杨国正,开始被卷入果敢国家归属的历史变迁,即来自西方的英国殖民者占领缅甸3年之后,英军少校耶斯所部,首次进占滚弄渡口,着手侵蚀当时仍属中国边地的果敢。他们首先派出降英木邦土司困桑董红,游说杨国正,劝其脱离中国,归顺英国。同时,英军还派员给杨国正送来了“毛呢制服和一些武器及其他礼物,作为对首领友好的象征;并打枪给大家看,邀请围观人士参加打靶,散发水果糖。以此留给大家一个映象:虽然英国人有优越的武器,但他们对老百姓是友好善良的。结果,果敢人原来对他们的到来而产生的猜疑和不友好的情绪,也随之消失了”。同时,英国殖民当局,还派出暗探队,对果敢等边境地区,进行了综合考察,搜集了大量的自然地理及社会人文第一手资料,以供殖民抉择。对于英国人的到来,杨国正曾将情况转呈永昌府及镇康州,但未能得到明确的回复和及时的支援。因此,在英国人军事威慑、政治渗透、步步为营的情况下,杨国正对国家归属的问题,产生了动摇。“那方给我们好处多,我们就与那方合作”的边地土司世俗观念,开始成为他的主导标准;权衡之下,他开始倒向了英国人。起初,他同意派出自己的马帮,为英国人有偿驮运各种物资,打开了果敢马帮对外长途驿运的大门。1892年,又准许英国殖民当局派员来果进行户口登记,同意每年上缴赋银400两。1896年12月,同意名叫约翰森的军官,率领牛津郡轻骑兵师所属75人组成的英军部队,进驻老街大庙北侧攀枝花包包,建立“多牛营盘”,习称“洋人营盘”。1897年5月,历经10年的中英外交周旋,果敢最终被划归英属印缅殖民地,冠名“大英缅甸木邦宣慰司果敢县”,土司官改称“茅扎官”。同年9月,一个名叫H·J·Lnman的英国官员,在老街设宴招待杨国正及其幕僚,庆祝英皇钻石登基纪念,显示英国殖民政策在果敢的胜利。同年(1897)12月,英殖民当局授予杨国正ATM金质奖章,表彰他“是一个对于来果敢的英国官员,永远会给予一切帮助的人”。1898年12月2日起,杨国正开始参与中英首次勘界定界、垒石为桩的界务协调蹉商,直至1899年4月23日,因为清水河以南界线走向分歧过殊而暂时搁浅,历时1年半。但涉及果敢173公里边界走向,已被认定为南段已定界;此后历经沧桑,基本无大改,维持至今。可以说杨国正是果敢被英国殖民占领,以及国家归属变迁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杨国正生前有一妻两妾,已知生子9人;但真正长大成人、安家立业者仅5人。其中,长子杨春达,其后裔有曾经参与争袭土司的杨文焕;三子杨春泰,未曾卷入争袭土司的风波;六子杨春浩,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及其活动;八子杨春沛,因曾承头争袭土司而被削去食邑,驱逐出境,流亡镇康;九子杨春锦,也因曾承头争袭土司而被削去食邑,迁往江西贵概。

杨春荣(1877~1929)

杨春荣(1877~1929)  字子耀,昵称阿赖。为果敢首任土司杨国华独生子,土司世袭继承人。鉴于其父去世时,他年仅6岁,故根据其父遗嘱,先由其叔杨国正辅佐即代为摄政,至1916年才正式接掌世袭土司之职,在任13年。1929年杨春荣去世,终年60岁,葬于拱掌下鱼塘。其轿子形陵墓,应为1927年所立生基,其碑铭为时任毗邻镇康县长祥云籍人李润东所撰。原立的居中碑心,已经被毁;现存者,系其后裔于2002年重刻修复。

据《中国国民党大事记》(1988年版)及《缅甸果敢土司之认识》(1944)等史料载:上世纪初,孙中山曾经派汪精卫等来缅,在华侨华人中进行“反对帝制、建立共和”的政治宣传,发展同盟会海外会员,并于1908年4月1日,在缅甸成立了同盟会海外仰光分会。时年39岁的果敢土司王储杨春荣及其堂弟、杨国正六子杨春浩等,因此曾加入同盟会。同年4月30日,同盟会成员黄明堂、王和顺等,在滇南发动的河口反清起义失败,余部雷德禄、梁定初等人,曾率30余人,退入越南。继之,向西经老挝进入缅北,辗转抵达果敢,得到了杨春荣的容留和接济。此后,杨春浩曾随雷、梁等人,前往广东,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后来因病返回果敢,1929年去世于楂子树。据称杨春荣、杨春浩参加同盟会及其活动的历史事件,“颇为时人所佩服”。

杨春荣自幼丧父失孤,母子曾被入果板弄回军所俘。同时,又遇生母改嫁的离异及天花的肆虐;可谓少年不幸,大难在劫。因此,他自称“扶我育我、教我诲我,悉赖国正公一人而已”;“他幼聘明师教我,长择淑女妻我,更长而让我袭职”。特别提及他12岁(1881)时,“感染天花,浑身溃烂,浓血淋漓,病势沉重,危在旦夕”;但在杨国正悉心关怀下,才“渐获痊愈”;称此是不亚于“晋之伯道、魏之张范”的“大仁大德”。所以,他对其叔、摄政土司杨国正,始终深怀感恩戴德之心而尊从不二,并曾奉命“率兵勇,亲冒夭石,攻勐板,服勐洪,克滚弄,疆土日辟,地方亦已平清”。1916年,杨国正在双目失眠的情况下,宣告退休,杨春荣开始正式接任世袭土司之职。“除对杨国正尽礼尽孝之外,对所有杨国正的后裔,皆视为同胞兄弟,逐一分封领地”。其中,西北部拱掌以上地区,分封给杨国正八子杨春沛领辖;南部滚弄及江西长箐山,分封给杨国正九子杨春锦领辖;江西勐洪及土司兵权,分封给杨国正长孙杨文焕统辖,故有“军门”之称。杨春荣自己,仅领辖果敢中部地区。从此,果敢开始形成“一国三公、政出多门”的状态。杨春荣“虽为正官,实际权利,却由同族弟兄操纵,使人民入衙竟无所适从”。为消减摩擦,杨春荣只好从楂子树衙门分出来,另择新址于炸地林,建立新衙门。从此,所辖中部地区,“政令划一,人民利便。但各地食邑诸堂弟,独断专行,形同割据”。最终导致13年之后,食邑土目争袭土司的政治动荡。

当年人们对杨春荣为人德行的评价是:“生性纯挚,笃于孝义,不嬉戏”。(参见《墓志铭》)。据《缅甸果敢土司岳父岳母碑考》(1990)载:1911年,杨春荣曾特地委托其妻王小任携子女,返回今永德小勐统街,为其已故岳父王国清和岳母高氏、段氏树碑立墓。杨春荣曾亲自撰写碑铭,自谦“因思泰山泰水恩义难忘,将曲体令嫒爱就之心,竭尽半子之职”;“不能侍养于生前,终当竭诚于殁后”。此一排三冢碑墓,立于小勐统关保寨关公庙遗址南侧。此后,杨春荣曾多次携妻儿,亲临扫墓祭奠,至今碑墓尚存。

1924年,即杨春荣去世前5年,面对食邑诸弟侄,分封割据日甚、果敢政令不能划一的危机,杨春荣对果敢未来的统一安定,十分担忧。于是他开始着手整理编修《杨氏谱系》,希望以此唤醒族中“人心之不古”,维系祖宗的传统世袭的纲常伦理,并两度题序,强调“盖我嫡系相传,未尝争夺,尤益之与启也。挟辅行政,历经数世,皆叔之佐侄,尤周公之相成王,伊尹之相太甲也”;“事实昭彰,历历可考”;“若不书为谱,则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事久年淹,世系不明,昭穆不详;而人忘其本,且不知本之所自出”;“但愿后世子孙,本我先祖一贯之精神”;“重伦常,敬祖宗;别长幼,序亲疏”;“按谱以稽,森然雁序”。同时,为家族辈分字派的取名,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即“高才维有国,春文振家邦;世守本承继,富贵荣华昌”。此一字派系列,据考漏掉入果第一代杨映;其余,已被族中后裔所遵循,已知2006年取名至“世”字派。杨春荣“续谱鉴今”之举,虽然没能维系“嫡系相传”的平稳交替,因为1929年杨春荣去世而尸骨未寒,所封食邑诸堂弟,已经开始争袭发难。但续谱之举,终究为其家族乃至果敢,留下了一份可考的文字史料。

1926年即杨春荣去世前3年,在他的主导下,将所辖大水塘集市,由旧街垭口,下移至大水塘旧寨一侧今址,铺筑街道,招商建房,并开凿了一眼水井,供居家和赶街民众饮用;使大水塘街成为当时继老街之外,又一条热闹的边民互市街场。对此,当地民众,还特地捐资聘请工匠,在街中一侧,为杨春荣树立了一座“德政碑”,称道他为人“忠孝仁爱”,从政“光明正大”;英国殖民当局,也曾向杨春荣颁发过英皇所赐特等佩剑一把,以示认肯。

杨春荣,原配普氏,育2女而后卒;续娶王氏,育4男4女;共计有子女8人。其中,三子杨文英早夭,其余皆长大成人、安家立业。已知长女,出嫁莱莫山张家;二女、三女,分别出嫁红石头河彭会文、彭会武弟兄;四女,出嫁江西勐稳段宗义;五女、六女,分别出嫁勐板(中山)土司蒋家弟兄。长子杨文炳,曾袭土司职;次子杨文灿,曾代理土司;四子杨文雄,曾出任土司公署首任教育科长。

杨文炳(1897~1950)

杨文炳(1897~1950)  字虎臣,乳名应和;为土司杨春荣的长子。相传“自幼颖悟,气宇非凡,人共称奇”。“至启蒙就读年龄”,衙门即“延聘博硕彦士,勤研精攻”,以至“华夷文兼长”,即通汉、英、缅、傣4种语言。虽未曾外出留学,但对“世界文化哲理、社会科学,无不熟谙,早为内外所崇仰”。(参见《墓志铭》)。32岁时,他据理力争,击败族中争袭势力的挑战,正式承袭土司之职,先后经历了16年风雨坎坷的在任生涯,以及5年退居二线、辅佐督政的晚晴善后。1950年1月17日,病逝于西山区竹瓦寨,终年54岁。遵其遗愿,随其父安葬于拱掌下鱼塘。两年后即1952年2月21日,在其次子、继任土司杨振材主持下,为其建造了一座三碑四柱的轿子形陵墓,高2.26米、长2.67米、宽1.78米。在境内现存杨氏土司陵墓中,其规模、规格、工艺及文化内含,堪称一流,至今保留完好。其碑志系由曾任国民党陆军少将、滇边宣慰专员、沧源设治局陈毓汉题署。

1929年,土司杨春荣去逝,按“嫡系相传”的土司世袭法则,无疑应由其长子杨文炳承袭土司之职。就在杨文炳为其父办理丧事的节骨眼上,杨春荣生前所封食邑属官,即曾任摄政土司杨国正的儿子“八老爷”杨春沛、“九老爷”杨春锦及长孙“军门”杨文焕等,蓄谋已久的争袭发难正式公开化,状告杨春荣及杨文炳父子,“有脱离木邦之意,不该继续世袭土司”等。杨文炳被迫穿着孝服,前往木邦登尼,对质公堂。由于杨春锦等人,早已买通了木邦土司,结果,果敢土司世袭权,被无端判给了“九老爷”杨春锦。杨文炳对此深感冤枉与不服,决心倾家荡产,也要讨回公道;并与其三姐夫彭会武,暂借了一笔款,走上了上诉申冤之路。首先是前往江西贵概,向英国督察陈述原委,并向英国驻仰光省督申诉,最终引起了英国当局的关切,做出了对此案全面复核的决定。同时,派员来果召开群众大会,征求民众意见。结果,英殖民当局,否定了木邦土司的错误判决,将土司世袭权判归给杨文炳。从此,杨文炳开始执掌果敢土司政权。为消除“一国三公”的割据状态,他开始采取削藩集权的举措,废除争袭属官的食邑,整顿经勐、千总、把总、伙头等设治,并拘捕了抗命违拗的“八老爷”杨春沛,继之将其及眷属驱逐出境,不准再踏入果敢领土。“九老爷”杨春锦被削藩后,为时局所迫,也只好举家离开果敢,迁居贵概。只有杨文焕,知止而退出政界,隐居楂子树而终。至此,果敢政局逐步稳定,行政开始划一,经济社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发展时期。其中,1939年杨文炳完成了炸地林土司衙门的改建工程,同时,还在大水塘新城新劈了土司避暑别墅。1941年开始,着手为已故先辈重修火烧寨干河洼、老夯岩马鬃山等坟莹,用石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1942年5月,日军进占滚弄,并以此为跳板,进犯果敢、耿马及镇康。其间降日木邦土司昭红帕,在日军援意下,“不止10次”地向杨文炳写来劝降信。当时,果敢境内已没有英国军队驻扎,还没有中国军队进驻,除30多人的红包头警卫队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成建制的武装力量,与日军相抗衡。因此,杨文炳曾委托避难寄居果敢的原镇康县议长、永德籍人士杨文谷等幕僚,赶了一批菜牛,驮了些银洋,送给驻滚弄的日本占领军,希望以此舍财而免灾,使果敢免于日军洗劫。但此举未能阻止日军的侵扰,日军仍两度进至炸地林。其中,第二次进至时,发现衙门人去楼空。日军头目,对此脑羞成怒,当场下令将留守衙门的一个守门的聋哑人,活活烧死,以泄其愤。

同年(1942)6月4日,在日军进逼,而又无助的情况下,杨文炳与其他地方头人一起,被迫出席了日军在滚弄召开的劝降会议。日军要求杨文炳再交银洋60万、枪300条等,否则,将踏平果敢。无耐之下,杨文炳乘黑夜脱逃,辗转耿马,找到已抵达耿马的中国远征军71军骑兵团,请求予以军事支援。并根据中方代表陈同钦的提议,写了一份致蒋介石委员长的请愿书,表示“愿率土重归,抵抗日本侵略”。于是,远征军骑兵团,开始奉命进抵老街地区流动防守,狙击日军进犯。杨文炳则将衙门幕僚及土司卫队,北撤中部山区滇缅边境护国营,开设临时指挥部,召集土目伙头开会,宣布全面进入紧急状态,下令各地立即征调乡勇兵丁,组建自卫武装,配合远征军对日作战。同时,将家眷迁往炮楼山西坡苦菜林,以防不测。同年(1942)8月20日,杨文炳曾赶到昆明,向英国驻昆领事馆,请求予以支援,但被拒绝了。答复是:“果敢属中国战区,分发武器是中国的事情”。同年(1942)9月12日,杨文炳接到中国远征军转来的蒋介石的回信,大意是:果敢是英国属地,杨文炳是英国官员,但中英是盟军,中国军队将援助果敢的防卫;并授予杨文炳上校军衔,责其筹组果敢抗日自卫队,出任司令;编制列入远征军11集团军39师序列。其武器装备,除杨文炳已经自筹的200条枪之外,由远征军补充。同时,还同意杨文炳选派一批青年,由大理远征军干训团代为培训,故方有此后杨文泰等14人大理受训之行。

1943年5月,杨文炳在其三子杨振声陪同下,曾应允前往重庆,会见蒋介石委员长,汇报果敢防务,商讨防攻战略,并得到蒋介石的褒奖,曾获得一枚“青天白日满地红”的金质奖章。同时,得到包括佩剑、手枪、军服、书籍等在内的馈赠。杨振声则如愿留学重庆,继续大学学业。杨文炳此行,途径昆明时,还拜会了当时昆明行营主任龙云,并获得150条枪的相赠。同时,杨文泰等14名赴大理受训的青年,以及应杨文泰之邀而随同来果从军的夏雷、汪尔衡等20名中国籍同学,也回到果敢,被分别分配到大、中、小队任职。

同年(1943)9月30日,在应邀来果从军的四川籍夏雷、湖南籍汪尔衡等军官的挑拨纵容下,身为自卫队扫荡大队长的杨文泰,正式发动反杨文炳的兵变,包围自卫队设在护国营的指挥部,枪杀了杨文炳四子、中队长杨振祥,以及军需主任杨学仁、坝尾伙头周小和等抵制反叛的官兵。同时,突袭杨文炳及其眷属避难所在的苦菜林村,迫使杨文炳及其眷属,四散落荒逃难。杨文炳在脱逃时,因翻墙而有一支脚被跌伤,在卫兵背负缠扶下,进入中国边境,直达今永德县城德党。同时,其弟杨文灿也随之抵达,共同向远征军第9师师长张金廷,汇报果敢兵变的情况,希望予以调停公断。此时,张金廷手中,已握有杨文泰指控杨文炳“通敌”的情报,且已上报远征军楚雄总部,仅待上峰定夺。因此,对杨文炳所请,久拖不决。同时,开始限制杨文炳与外界的接触。对此,杨文炳认为自己无辜,要求直接前往楚雄,向远征军总部申述。当他抵达楚雄时,未等申述即被军法处拘捕。后来,在英国驻昆代理领事布鲁韦斯、驻中国大使西蒙尔和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等高层人士,历经半年的多方查证核实、协商交涉,次年(1944)4月16日,杨文炳方获得无罪释放,前往昆明,与已达昆明的家人团聚。但条件是对日战争未结束之前,不能返回果敢,以免引发新的动乱。因此,同月27日,在英方安排下,杨文炳在其子杨振材、其叔杨文雄等陪同下,乘飞机,抵印度加尔各答,继迁大吉岭及卡林蓬疗养,历时1年零8个月。

杨文炳离开德党之后,奉远征军总部令,9师副师长陈克菲亲率第2营,在杨文灿的向导下,进驻果敢红石头河,最终平息了杨文泰兵变。同时,宣布杨文灿代理土司,并将自卫队扩编为自卫支队,由杨文灿任司令,在编全员近千人,配合远征军,继续与日军隔江对峙。1944年5月,远征军开始渡江反攻。1945年5月3日,仰光光复。同年12月底,杨文炳重返果敢,官复原职。他首先肯定了其弟杨文灿代理土司所作的贡献,特将南郭户分封给杨文灿做食邑。同时,宣布退居二线,将土司职位禅让给其子杨振材,专事辅佐督政。1947年,杨文炳被英国授予OBE勋章,表彰他在抗战中的贡献。据称这是当时缅甸境内获此荣誉的4个人之一。同年,杨文炳还主持起草并讨论通过了《果敢单行法律问答》,成为果敢地方领主时代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成文法律。

杨文炳娶妻蒋淑敏,系永德勐汞人。其生育抚养成人子女10人。已知次子杨振材,曾继任土司,出任过缅甸联邦上议院议员兼掸邦财政部长,历时14年。三子杨振声,曾出任抗日自卫支队参谋长、缅甸联邦下议院议员、外交部秘书、掸邦银行董事长,以及果敢自治军总指挥,主政果敢两年。二女杨金秀,曾出任国民党流亡武装李弥部第四纵队司令、果敢县安全监督,两次被联邦政府拘捕和释放。六子杨振勋,曾任掸邦革命军第五旅旅长,失败后投降联邦政府,继之移居英国,继续学医从医,并定居英国。四子杨振祥,从军自卫队,受训于大理干训团,任警卫中队长,在杨文泰兵变中遇害,安葬于大水塘。

杨文灿(1904~1995)

杨文灿(1904~1995)  字炯臣,为曾任土司杨春荣的次子,继任土司杨文炳的二弟。因抗战期间,其兄杨文炳因案被迫滞留异邦,杨文灿曾因此受命代理土司及自卫支队司令,主政果敢两年,故民间称其为“二司令官”;说他“身材魁伟,威仪出众”。

1936年,时年32岁的杨文灿及其夫人,曾斥资在西山区楂子树,创办了一所名为“启明学校”的小学,聘请后来移居东枝的段孟陶等中国籍教师,使用当时民国新教材和新教法,推行平民教育,招收果敢男女学生100多人,成为果敢学校教育的历史发端。其校址、校舍及教学活动,几经沧桑,薪火相传,维系至今。

1943年9月30日,时任果敢抗日自卫队扫荡大队长杨文泰,在其同僚夏雷、汪尔衡等人的操纵下,发动武装反叛,以图取代时任土司杨文炳对果敢的统治。杨文炳有幸脱险,进入中国,后滞留印度,历时近两年。其间,杨文灿配合远征军,平息了杨文泰兵变,受委出任代理土司及抗日支队司令官,统筹果敢抗日军政,部队扩充为4个大队,在编800多人,配合远征军,防守作战。1945年6月,又粉碎了“畹新游击司令”杨文惠篡权阴谋,稳定了果敢这块抗日前沿阵地,直至反功胜利及缅甸光复。

1945年12月底,杨文炳重返果敢,对其弟杨文灿代理土司及司令官期间的军政运作,特别是平息杨文泰兵变、粉碎杨文惠篡权阴谋、配合远征军作战等,予以充分肯定,并特将南郭户分封给杨文灿作食邑。杨文灿则主动将果敢军政权利,全盘交还杨文炳统筹。从此,脱离地方政务,专事田产地业和商贸经营,并移居滚弄、腊戌,创办“利昌公司”。据称至上世纪50、60年代,他已经成为“果敢财团之首”。

1962年奈温政变上台执政,推行“缅甸社会主义”,杨文灿的“利昌公司”,被收归国有。1963年10月4日,时年56岁的杨文灿,在杨金秀被拘捕的同时,也在大其力被联邦政府所拘捕,其属下人员、车辆、鸦片等,全被扣押处没。1964年杨文灿获得释放,1973年移居仰光。1995年因病去世,终年91岁。

杨文灿原配肖氏,娶妾李氏、张氏。已知生子5人。已知长子杨振鑫,曾出任果敢土司自卫大队副大队长等职。三子杨振纪,曾参加果敢自治军、掸邦革命军,后流亡泰国;1979年,因不愿接受和执行“大赦令”,被“已知的预谋者行刺身亡”。五子杨振钧,毕业于仰光大学,出任英国后为马来西亚石油公司驻缅总代理。女儿杨香兰,曾任仰光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退休后出任仰光函授大学顾问等。

杨振材(1918~1971)

杨振材(1918~1971)  系土司杨文炳次子。因其长兄杨振源少年早夭,所以他顺理成章,成为土司世袭继承人。杨振材幼年私塾启蒙,学习汉语。12岁(1930)起,远离家乡,南下掸邦首府东枝,进入英殖民当局主办的贵族学校,接受英、掸、缅三种语文教育,直至高中毕业,故既通汉语,又通英语、掸语及缅语。其中,英语能力最佳,次为掸语、缅语、汉语。据载杨振材中高个头,体格修削。社会交际中,常着西装革履,取向东西文化兼溶。崇尚德政,礼贤下士,平易近人。主张文明改良,移风易俗,推动社会进步。被时人称为“难能可贵的标准青年”。

杨振材23岁(1941)时,学成归来,娶昆明籍鲁旋珍为妻,正式受封土司世袭接班人,习称“印袭官”。从此,开始参与“襄理政务”。次年(1942)5月,日军进占滚弄,他协助其父杨文炳,组建抗日自卫队,配合远征军抗击日本侵略。

1943年10月,杨文泰兵变,杨振材随其父杨文炳,被迫退入中国。在此后近半年的杨文炳被冤囚过程中,杨振材及其弟杨振声、其叔杨文雄,奔走于楚雄、大理、昆明之间,向中英当局,申诉救援,直至杨文炳获释。次年(1944)4月27日起,杨振材及杨振声、杨文雄等,先后随同杨文炳,乘英国皇家飞机,离开昆明,前往印度加尔各答,以及大吉岭、卡林蓬等地疗养。次年(1945)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同年底,杨振材等随杨文炳重返果敢,重掌土司权利。此次磨难,前后历时18个月。杨振材也因此比较广泛地接触了中国及英国、印度的三教九流,加深了对东西方政治文化的理解,增强了政治运筹的才干,为此后主政果敢,奠定了基础。

1945年底,杨文炳宣告退居二线,杨振材由“印袭官”,正式升任茅扎官,成为果敢历史上最后一任世袭土司,并展开了维新改革、重建果敢的计划,决心将果敢建设成一个“文明法治、自给自足、繁荣富强”的自治邦。考其施政大端,举凡如下:

一、精兵减员,开创义务兵役制。即保留地方武装司令部建制,但其兵员由抗战期间的近千人,压缩至150人,并开始推行三年义务兵和新兵集训的制度。

二、开设行政公署,改革行政司法体制。即将地方行政司法机关,从历史上土司居家的土司衙门中分离出来,在新城开设地方行政公署,进行独立行政司法。

三、制定成文法律,使地方有法可依。任内出台了《果敢单行法律问答》,成为果敢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律。

四、创办公路交通,恢复发展地方经济。任内先后开通了滚弄至大水塘计56公里公路。其次,开辟新的地方首市新街。同时,恢复了大水塘等10处集市街场,活跃地方经济。

五、倡导文化教育,改良社会风气。任内创办了官立小学,以此为示范,普及办学。至1956年,境内已拥有学校28所。同时,还组建了“果敢青年团”、“果敢农民福利会”等社会团体,下令废除女子缠足的陋习,提倡男女平等;倡导搞好环境卫生,预防疾病流行;将逃亡户耕地,划归退役士兵耕作;筹措借贷基金,扶持实业开发;主修“抗日阵亡官兵纪念碑”,弘扬民族光荣传统;还鼓励民众检举揭发贪官污吏,当众罢免过某些贪脏枉法的土目头人等。

杨振材执政第二年,即1947年2月9~12日,他以果敢土司的名义,出席了由昂山将军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发起的丙弄会议,开始涉足联邦、省邦的政治事务,并正式提出了果敢要求脱离木邦节制、作为掸邦的一个自治邦及果敢公民身份的政治诉求。经多方谈判,最终在“边境地区执行委员会”上得以认可。从此,果敢不再附属木邦土司,晋升为掸邦的一个独立自治邦;杨振材由小土司“茅扎”,晋升为大土司“坐把”,并依法获得了民族院即上议院议员的席位,随之又出任掸邦财政部长;但被迫放弃了对江西长箐山及勐洪的领辖权。                   

1950年秋,他又被推举为缅甸联邦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美国纽约召开的第6届联合国大会,并对美国的经济与社会,进行了考察,此行历时4个月。据说此行给他留下最深的映象是:“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钥匙”。回果后他曾组织动员了杨振徽等12名青年,赴仰光继续求学,乃至接受高等教育,并因此培养了首批果籍医生、工程师、地质学家及其他专业人员。

1951年,为便于工作,杨振材举家迁居腊戍,国家、省邦及果敢的政务齐兼。1952年11月,杨振材奉联邦政府密令,返回果敢,筹组地方联防武装,以震慑并驱逐流入果敢作乱的国民党流亡武装,并于次年(1953)2月,封锁沿江渡口,同时通令“凡国民党流亡武装分子,一律驱逐出境;自动缴械者,准其留居果敢;有反抗者,格杀勿论”。同年3月,流入果敢的国民党流亡武装组织被肃清,地方开始恢复安宁。

1959年春,联邦看守政府通令掸邦33个土司年内交权,承诺将以各土司地区财政岁入的15倍款额,向各位土司作出赔偿。按当时果敢财政岁入银洋约16万盾计,杨振材可得到一次性赔偿银洋约240万盾,即可变成百万富翁,安享晚年。但杨振材表示:“决不接受联邦政府的赔偿,亦不将地方政权交给政府,而要交给果敢人民”。此言既出,受到果敢人民的广泛拥护,但却惹脑了腊戌军方,扬言“如不交权,即派兵进驻”。局势开始陷入紧张。后来看守政府总理奈温,亲至眉苗,召见杨振材及一批果敢知名人士,听取果敢关于地方民族自治的诉求,并承诺:“果敢可以维持自治”。同意成立一个果敢议事会,行使行政、警察、司法、教育等自治权利。因此,杨振材勉强辞去坐把之职,退居腊戌。同年5月,联邦当局在东枝举行掸邦各土司交权仪式,但杨振材并未出席,也从未接受过政府的分文赔偿。同年6月,果敢议事会开始在炸地林挂牌办公,主席杨启智,副主席杨文瑞、彭积广。同时,成立五区联防队,并根据联邦当局的安排,由杨金秀出任总督导。次年(1960)春节,应果敢各界之邀,杨振材曾返回果敢省亲,在新街受到3万多人民群众的夹道欢迎,成为对他的人格和政绩的肯定性注释。后来历史表明,杨振材所交出的行政权,既不是议事会接掌,也不是果敢人民自治,而是被其妹杨金秀所独尊,果敢由此进入了后土司时期的动荡与不安。杨振材后来回顾说:“土司制度废除,虽为大势所趋,实则未防患于未然。本人交权以后,未能使人民确立自治政府;主政者从事聚敛,致使局势演变至不可收拾,实愧对祖宗及人民;抚今追昔,能不悔乎”!

1963年10月,联邦政府拘捕了“安全监督”杨金秀,株连退居腊戍的杨振材,他“在未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被捕入狱”。次年(1964)6月,又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被释放”。此后,他接待了许多因动乱而流亡南下的果敢难民,尽可能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往往“陷于苦涩难言的煎熬之中”。

独家照片|土司杨振材一家

1971年秋,杨振材因患血癌,医治无效,在腊戌辞世,终年54岁。杨振材及夫人鲁璇珍,育有2男6女,皆受过高等教育,事业各有所成。

其女儿杨丽,定居澳大利亚悉尼,已用英文写成《杨家·一个未知边境的守护者》一书,比较全面系统和客观辩证地评述了杨氏家庭的源流及兴衰,并在内封屏页题句:“为了纪念我的父亲果敢土司杨振材和奉献给我的母亲土司太太鲁璇珍”。同时,摘录了一句成语:“一个忘记自己祖先的人,就像一条没有源头的小溪,一棵没有根的树”。


编者注|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大缅甸”(ID kokanese)搜集资料整理,如其他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小编授权。违转必究!无谓言之不预!

此处致敬点个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