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行草欣赏和点评(三)

 三省斋537 2020-12-31

汉章帝千字文残卷

《千字文》是古代启蒙读物,出现较早。南朝梁武帝时周兴嗣为之次韵,改编

成现在的传世样本。汉章帝《千字文》残卷与传本相同,因此,论者以为它是伪作。

近人王蘧常跋自书《千字文》云“《淳化阁帖》中有汉章帝刘妇书《千文》八十四字,疑隋、唐间人集章草而成。而托之章帝者,与托名皇象之《顽暗帖》相似,王著无识,误收入,谬细观此作,毕竟流露出汉末章草遗意,似不可废。况且,如果它真是“隋、唐间人集章草而成”,那么,所集之字必定不晚于隋、唐,也就是说,此作仍有参考价值。

致将军书

这是一封汉代书信。受信者是居延最高军事长官,致信者自称“小奴伯望”,书

信内容残佚较多。此作用笔较为迟重,笔触不像一般简书那样凌利,这可能与简面质地有关。提按变化大,导致线条粗细对比强烈,也就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个别笔画挥酒忞肆,表现了长枪大戟的气势。其字形在大小、正鼓、轻重等方面星现很大差异,以中间一简第一行为例,“几”字侧倚、“何”字较正,“人”字较重、“俱”字较轻,“到字较大而“亦”字较小,等等字势上下配合,左右行之间亦能揖让,整体效果浑厚朴创作章草体条幅类作品时可借鉴此作在用笔、结字及章法方面的特点。创作时应注意用笔不能太僵,又不可太滑,笔锋也要有所收束。

报某人书

此作为敦煌汉文起始二字的“风报”,可知这是一封回信,回信人叫“风”。

见其用笔,虽不乏圆转之处,但还是以追求方刚为主。行笔速度较快,笔势沉着,收笔处干净利落横向笔画一般较细,竖向笔画较粗,转折处很有力度。

与前页《致将军书》相比,此作字形变化不大,取势也较为单一。尽管如此,整幅作品却并不呆板,这主要是单字内部笔画搭配的灵活多变造成的。

这样的特点可以从单字内形态各异的空白处来体会。此外,单简两行之间的穿插避就也使简面充满了活力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

活跃的简面,可以由字形的不同变化来实现,也可以在字形差别不大时,通过灵活的虚实变化来实现,我们在创作中要注意运用这样的特点。

书信残简

这件作品是敦煌汉简。其文字内容是一封书信,言及苜蓿、养牛、谷及债务纠纷等事,可见是一件民间作品。

第一简还不能算作章草,只是潦草的隶书。应当注意到,“贵”下部、“留”上部、“尽中部已出现明显的省笔现象,我们可从这类字中探究隶书草化的规律。第二、三两简草书所占比例加大,用笔渐趋灵动,结构也活没起来,简面更显空灵,这样的特点在第二简中非常突出。

借用行草“破体的概念,我们可以认为此作是章草与隶书之间的“破体”,这对我们从字体角度来把握章草是有重要意义的。有意识地尝试创作这类破体作品也会充满趣味的。

汉亭吏逮进言

这件作品是敦煌汉简。其文字内容是一封信札,起首为“汉亭吏逮进言”,与一般汉简不同。此作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几乎是件行书作品。

人们普遍认为行书起始于汉末,那这件作品可以当之无地作为这种观点的例证,毕竟类似的例子太少了。从用笔来看隶书的波磔笔法已荡然无存,代之以毫无夸张的撤捺。甚至出现了反捺(如“陈、食、今等字),这在隶书中是不可想象的。其体势也从扁平变为长方,取势纵向。字距较小,行距较大,这样的特点也与

汉代隶书完全相反而与后来成熟的行书一致。

王羲之《姨母帖》曾经使许多人感到突兀,直到出土了类似风格的晋人墨迹才使他们平静下来。那么,这件《汉亭吏逮进言》是不是可以看作《姨母帖》风格作品的先导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