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文学】诗意关山

 与春天同行 2020-12-31

近期,央视热播剧《大秦赋》引起了很多“热话题”,其中也说到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陇山,我的家乡就在这里。

关山,古称陇山。它雄踞千水之上,横亘于渭河之北陇县、清水、张家川三县交界,崇山峻岭,道路难行,自古为“陇右要冲,关中屏障”,是古代的军防重地。

关山古道,连接着关内八百里秦川和天水,曾经驼铃阵阵,马蹄声声,异常辉煌。而今,因为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建设,使得关山腹地更是风景如画,游人如织;随之,陇州城也是名满天下,成为我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里草甸丰茂,绿草如茵,坡缓谷阔,骏马驰骋,山脊起伏,美若仙境。伫立在草原的巅峰,凝望关山重峦叠嶂,千峰竞奇,万壑争秀,让人浮想联翩。

关山草原冬春无界,夏秋相连,有“关山六月犹凝霜,野老三春不见花”的美称。也许楼群密布的大都市里还是热浪袭人,但这里却是另一片清凉之地,流水澄澈透亮,空气清新怡人,不携一片云,不挂一丝风。在草绿纷飞的日子里,草原中满眼是绿——浅绿、淡绿、墨绿、碧绿、蓝绿,绿得发亮,绿得深沉。那种大大小小、深深浅浅、错落有致而又赏心悦目的绿啊,让人惬意、舒服,还有五彩缤纷的野花点缀其间,仿佛一幅画卷。

每年盛夏时节,关山草原游人如织,熙熙攘攘,人们徜徉在草原上,尽情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享受小木屋的浪漫风情,高空滑索、滑草、悠波球、射箭等户外运动的无穷魅力,放飞心情,向快乐出发。

关山,承载了众多大自然给予的独特禀赋,积淀了历史留下的深厚文化遗存,兼蓄了北国风光的秀丽雄浑。翻开史册,我们清晰地看到,秦非子曾在关山草原为西周王室牧马。唐代,朝廷在关山设有牧马监,养马30余万匹。王侯将相的私家马群,也多在关山。关山,在中国牧马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山既是一座历史名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穿过浩瀚的历史风尘,穿越千年的岁月沧桑,在这条古道上曾留下许许多多的故事:秦人东进,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到了唐代,关陇古道更为兴盛。关山是一座散发着浪漫诗意的山脉,是流淌着诗歌的古道。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曾写下了歌吟关山的传世佳作:“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了从戎报国的心情和苍凉哀愤的隐愁。

而唐代诗人王维却对莽莽关山赋予了别样的情怀,《陇头吟》是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作者将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三种边塞生活场景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艰苦的边塞生活,表现了老将功高而得不到封赏的悲愤之情。全诗基调悲怆郁愤,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除过唐代文人墨客对关山吟诗作赋外,自汉代至今,巍巍关山,钟灵毓秀,留下了诸多优秀的诗篇。“肥马出血,瘦马骨折。行行行行,方知马力。”汉代诗人执鞭士的诗句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关山的奇险特征,让人一目了然,令人称绝。清朝诗人刘宾的《陇民》诗:“十载经兵后,穷愁不忍看。河山还气象,庐舍已凋残。独火云中出,孤村岭上寒。疮痍今尚痛,抚恤望恩宽。”诗中描写了陇关地区横遭兵荒马乱的破败景象,豪强割据,人民饱尝离乱之苦,深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群众的同情之心。

一座山的千年蝶变,潜移默化地印证着一座城的文化自信。关山苍苍,孤城寂寂,远漠茫茫。边塞的风,曾吹皱了多少文人志士心头的哀愁和情怀,将满腔衷肠诉诸一座山,写尽人间多少沧桑事,尝遍人生几多悲愁,叫人深深怀念。

关山草原,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