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让她在孤独的世界里独自徘徊,外来长者社区融入案例

 社工客 2020-12-31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徐亚

个案背景:

72岁的服务对象C老人来自湖南益阳,老伴儿去世多年,含辛茹苦养大四个儿女(两儿两女),两个儿子一个在广州、一个在上海,小女儿在某物业公司上班,大女儿是某重点中学教师,由于儿女均不在身边,又考虑到老人年岁已大,老人便在1年前搬来靠近大女儿工作地点的A社区居住(在此之前老人是和大女儿女婿住在一起,社工在于老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老人和女婿的生活习惯、吃菜口味不大一致,便自己主动搬到A社区租房居住)。老人身体其他方面都还算健康,患有轻度糖尿病,搬到A社区后,老人找了一个一室一厅的单间居住,楼层在3楼。生活表面上安定下来,但老人心里却很孤单,尽管每月有足够的生活费,但是却没有什么想买的东西;即使有很多话想说,却没有倾诉的对象;想去楼下打一场小牌,又担心本地人排外的眼光......服务对象来到长沙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动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希望能得到社工的帮助。

问题分析与计划:

服务对象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孤单情绪困扰。服务对象长期独自租房居住,身边缺少家人的陪伴,生活比较孤单。二是环境困扰。服务对象远离家乡,独自搬到A社区居住,A社区多以本地人口为主,服务对象觉得被同龄群体排斥,难以融入社区生活。三是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心理健康)。服务对象的儿女和孙子都是各省各地,一年都很少见面,每月只能电话联系,大女儿每周都会过来看望一次,陪老人买些东西。老人有事情也只会自己承受,从来不愿意分享给家人。

 “人在情境中”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三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是把人看做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人放到特定的情境中来理解。所以,当案主向社工寻求帮助时,应充分考虑他的自然环境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社工和服务对象一起制定了如下服务计划,以促进服务对象生活的改变:第一,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以及同理、倾听、鼓励和支持等专业方法与技巧,进行情绪疏导。第二,社工积极搭建交流沟通平台,组织开展专业小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结识新朋友创造条件。第三,从服务对象自身的意识和认知着手,提高服务对象的主动性,主动走出家门,熟悉社区环境,大方结交朋友;改变老一辈的面子观念,积极主动与家人沟通分享心事。第四,社工联合社区志愿者,定期探访,陪伴老人 。

服务过程  

建立专业关系,疏导孤单困扰情绪。具体服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详细收集服务对象信息,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签订个案服务同意书。接到求助后,社工主动上门家访,运用同理、接纳、关怀等技巧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也由此了解到了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的大致情况。第二个阶段是引导服务对象倾诉,疏导服务对象对当前的负面情绪,并给予适当的辅导。服务中,社工运用同理、接纳、鼓励及支持等专业技巧,让其获得倾诉的机会,服务对象当前较为困扰,但一个人也还在默默的坚持着,社工在运用同理心的同时,也注意给予其感情支持。

改变服务对象的意识和孤独状况,促进其与子女的关系和沟通互动情况改变。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接触中,经常入户探访服务对象,了解服务对象的想法,服务对象认为,作为儿孙都应该主动给自己打电话,因此自己从未给家里人打过电话,都是子孙打过来。社工的定期家访,一方面增加了与服务对象聊天谈心,同时也鼓励服务对象勇于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多与子女联系,增加家庭成员与服务对象的互动;通过从社工自身的角度来引导服务对象,另一方面,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家人联系,表明服务对象的需求,希望其家人能够多给服务对象打电话,常回家看看。通过社工的逐步跟进,现在大女儿每个月会抽时间也会看望服务对象。社工给予充分的关心、支持及鼓励,服务对象与家人的互动增加,服务对象告诉社工,自己现在也会主动打电话给自己的子女,频率大概是每周一次。

整合资源、构筑社会支持网络。该阶段的目标服务是增强了其社会支持网络。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参与计划,引导服务对象参与活动,结识新朋友。由于服务对象是独居,并非本地人,与社区居民,社区环境均不是很了解,社工上门探访,邀请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服务对象接受了社工的邀请参与了中心长者常规服务、骨科知识讲座、端午节邻里活动等,协助服务对象多多参与社区活动,认识新的社区居民。除了增加人际沟通,有来自社区的支持之外,社工还与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对接,安排志愿者定期探访服务对象,缓解服务对象无人陪伴的现象。社工不仅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心理辅导、情感支持等服务,促进服务对象寻找资源和支持的能力,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如今,服务对象每天下午,都会跟在活动中认识的老年居民朋友一起在楼下打手搓麻将,也会跟社区的居民约好,饭后散步,一起去买菜等等。

结案与反思

通过社工的介入,服务对象的情绪状态得到了很大改善,从第一次个案访谈时愁眉苦脸,情绪失控痛苦流泪到后来跟社工讲述时,都能开开心心的讲述自己与子女的事情,现如今服务对象已经能够很好的应对在小区中的生活,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服务对象能够较好的与周围的环境互动,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结交新朋友,重新投入快乐的生活。在社工与服务对象及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服务对象的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服务目标均以达成,社工结束了个案服务。

社工带领服务对象回顾了个案服务开展以来的整个过程,肯定了服务对象的变化与现如今取得的成效,鼓励服务对象继续参与社区活动,保持与社区居民的联系,认识更多的社区居民,一起享受当下生活。

在该个案中,社工在以下两个个方面把握得比较好:一个是社工的角色定位的准确。在持续半年多的跟进中,社工充分的做好了服务对象的陪伴、倾听者,不断给予其支持和鼓励,强化其对生活的信心。二是广泛链接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社工积极联系高校志愿者,定期探访,缓解案主的孤独。联系案主家人,协调案主与家人的互动情况。从案主自身来说,社工积极鼓励,引导服务对象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提高服务对象寻找资源和支持的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