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涿鹿之考与黄北京邑的变迁

 象牙文 2020-12-31

 
 
  •  

      

    古涿鹿之考与黄北京邑的变迁

    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理事、研究员   靳凤云

     

    中国号称有五千年之久的文明史。西汉武帝时,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先生的《史记》就是从五帝开始记事的。《史记》在浩瀚的史书中,它是真正显示人类精神力量和文化根基的绝世经典巨著,是后世人们研究前人行踪的依据,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正史。但在后世的研究中,因地名混淆,历史的错位,使历史的真正发生地和事态的演变而导致了五花八门,如古涿鹿就多处言是在自己的地方。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讲:“蚩尤作乱不用地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蚩尤。”又讲:“此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其涿鹿确在何处也?若大的华北,多言自己处有涿鹿,并把黄帝在涿鹿大战蚩尤或邑于涿鹿之阿,描绘的绘声绘色,煞有介事,让初读者不得不信。治史严谨的司马迁,在接替其父司马谈续写《史记》前,周游了全国各地,他即知晓各地名胜古迹,又熟知历史演变过程的来龙去脉,绝非有多处涿鹿,这点是肯定的,敝人查历史古籍百种,大悟,司马迁《史记》中所指涿鹿,乃今之涿州是也,今简摘古籍中对涿鹿的解释,以正其宗。

    古涿鹿乃今之涿州是也。引服虔的《史记·集解》曰:“涿鹿、山名,在涿郡。”涿郡在何处?

    辞海(缩印本961页)涿郡注解:“汉高祖时置,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

    东汉班固著《白虎通义》云:“擒杀蚩尤于涿鹿”其引注:“涿音卓今直隶涿县”;

    北宋乐史编著《太平寰宇记》说:“涿州古涿鹿之地,《史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此也”;

    明撰《历代通鉴纂要》云:“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轩辕修德治兵,擒杀蚩尤于涿鹿。”其注云“今涿州”;

    明制《广舆图》标明:“涿鹿即涿州”;

    据《禘祖经宝卷》载:“轩辕氏,领华族转战中原河北,据后土(易县)称帝,会诸侯于釜山之阳,战蚩尤于涿鹿之野,黄土坡大捷,尽收黎蛮,遂收涿鹿。古涿鹿即今之涿州,非指现在的涿鹿县。”又接述:“领督亢,即指涿州以东以南等大片沃野。”

    《史记·刺客列传》中言:“督亢即指燕国东南涿州一带地方”;

    清·郭袁恒纂辑《历代北京考》述:“帝王应天王立极,必有建都之所。黄帝生轩辕之丘,都涿鹿。”其注释云:“涿鹿乃顺天府南涿州。”顺天府乃指今之北京;

    清末民初史学家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讲:“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三战,然后得其志。”其注云:“涿鹿今直隶涿州,阪泉在今涿州城东南”;

    《河北文史集萃·风物卷》王畅写的《涿州觅古》一文中讲:“《史记》所指涿鹿之阿,是指涿水下游附近的平原地带,今涿州市一带,而不是指今天的涿鹿县。”

    古代诗文中,不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其文中都称涿州为古之涿鹿。唐代诗人胡曾游涿州,作七言绝句《咏涿州》:“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南宋·文天祥,任南宋右丞相职,元灭宋,在广东被俘,在解往大都(今北京)途经徐水遂城(遂州)及大都南涿州时,见祖国大好河山全部沦陷,百感交集,发国亡山河破,忧国忧民之感,重点描述徐水、遂城、涿州,古时军事战略位置和重大历史上军事、政治事件,诗《遂州道中》言:“……宋辽旧分界,燕、赵古战场, 蚩尤乱涿野,共工謫幽邦。郭隗致乐毅,荆轲携舞阳……”又《过涿郡》:“我瞻涿鹿郡,古来战蚩尤。黄帝立此极,玉帛朝诸侯……”;明朝诗人陈璋到涿州作五言律诗《过张桓侯故里》言:“汉鼎三分日,桓侯战绩高。心犹轻马赵,乞己夺孙曹。卤莽生何惜,精灵死亦豪。英风留涿鹿,不剪旧莲蒿”;清朝乾隆皇帝,是一个精通历史又对各地名胜风土人情颇为了解的一代明君,多次出京南巡,第一站是京南涿郡,他熟知涿州古代曾出现过黄帝建都,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以及郦道元等名人,故写下了《涿鹿觅古》七言律诗:“燕云易水带晴川,涿鹿城南弹客鞭。村指楼桑闻胜碣,河流挟活始通船。道元故宅询遗老,子幹荒虚霭暮烟。省识同然公道在,千秋名胜以人传”;清诗人魏允中在涿州陪友人登智度寺塔作七言律诗云:“悲风涿鹿散吹茄,宝刹凌空贮法华。杖履天人穿石磴,楼台畿甸俯千家。登高兴好难逢菊,怀士愁深已及瓜。最是大夫能作赋,山川摇落不须嗟”;清·李鸿章《重修涿州永济桥碑记》中说:“涿鹿为畿南第一州”;清末民初诗人樊山在《咏傅作义守涿州》诗中有:“新收涿鹿七千人”之句……综上所考,古时涿鹿乃指今之涿州也。为什么后来很多地方言自己处有涿鹿呢?这不难理解,古代人文古迹乃是推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开展旅游业的一大支撑点,不是很多地方都抢历史名人吗?大都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望文生义,因义成史,因史成名,因名得利而矣!

    关于黄北京邑的变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北逐荤粥,合符于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古涿鹿乃今之涿州已考定案,但黄帝釜山合符后,都邑初建非在此处。首建都是在徐水县北边易县柴鹿,即现在的易县后土山处,正如《禘祖经宝卷》载:“黄帝领华族转战中原河北,据后土山称帝,名涿鹿邑。”这是黄帝第一次在北方建都邑。因当时生产条件所限,仅以插木垒石为墙修建城池,故亦称砦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便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黄帝将都邑又南迁至范水(今南易水)下游,现在的定兴县南固城镇的西边古范阳(辞海缩印本573页),《禘祖经宝卷》详载:“我祖轩辕氏又移驾范阳为帝。”这是黄帝第二次建都。

    这时黄帝已统领了华夏,开始了布蚕桑、兴农艺、造舟船,建简单的屋舍而定居,为便于水陆交通的广泛应用,黄帝又将都邑北迁百里至拒马河中下游南岸更广阔临水平川大地,今涿州市周围。拒马河古称涿水,新建都邑仍叫涿鹿。古时族迁名随,也有迷惑敌人的意思,即到处乃黄帝的营垒都邑。这是黄帝在北方第三次建都,也是占据时间最长的地方,黄帝后期又南迁河南的新郑。唐代李泰著《括地志》载:“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宋朝欧阳忞著《舆地广记》也说:“涿鹿黄帝初都,迁有熊也。”有熊乃指河南新郑。这就是黄北京邑变迁历史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