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有不同能力,恰好你是班里笨的那个”,如何安慰成绩差的孩子

 王明鹏 2021-01-01

心理群里,群主朋友发了一个非常短暂的教育视频,英国BBC拍的“如何安慰成绩差的孩子”,父亲面对考试垫底情绪糟糕的儿子,说了一番幽默有趣又非常接地气的话。

看了之后,我们有如下对话交流。

王:@苗  如何看待这个父亲的解释?

苗:@王  这样问,您感觉到了什么?

王:@苗  我觉得他提到的多元智能理论很好,继续发挥下会更好,或者继续问下孩子反馈如何,戛然而止意犹未尽感觉。问题在于你觉得呢?

苗:@王  是的,人各有所长解释的很好,可是后面的“笨”、“最低工资勉强度日”就是价值评判了,这当然是很现实的事情,日常我们可能都会这样说一点也不奇怪,可是为什么视频里这样就感觉有点“政治不正确”?可能是担心孩子接受不了爸爸的“讥讽”?

当然因人而已,一种解释不是适合所有情况。如果这孩子能从爸爸这番话受到启发,发愤学习,成绩提升,就是有效的,那么,爸爸说的就没有任何毛病。

毕竟,实现了目标才叫有效。

苗:还有很赞这位父亲的回应方式,因为幽默,暗含的那点“讥讽”也变得不是不可以忍受。

糖:@王 @  或者爸爸回答的是苏格拉底之问,有种技术叫黑色想象,面对考砸的成绩,孩子显然有些沮丧,感觉很糟糕,糟糕是一种情绪,而黑色想象技术是把糟糕情绪转化为糟糕事实,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启动理性思考,开启寻找改变的行动,从而终止“糟糕至极”的自动化思维,这个过程本身就有疗愈作用

苗:@糖 是的,这样把焦虑落地、具体化,从而开启心智化过程。

糖:嗯嗯~具体的糟糕事实(确定)比漫无边际的糟糕情绪(不确定)能有效地缓解焦虑,爸爸的目的可能很简单,就是帮助孩子缓解焦虑。

王:@糖 @苗  这个父子首先心理健康水平很高,父亲不恼,儿子理性表达,其次说出人人不同这个最大事实,最差也能自食其力怕啥,最后还会转移注意力,积极活动,这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支持和不在意成绩。

糖:@王  类比您的底线思维。

王:@糖  对啊,今天就写这个了。

于是,就有了现在我这个涂鸦文字。

下面,请大家看看上面所讨论的视频,最好看三次,你会受益,同时觉察你的感受。

看后我们会有各自感受和感叹,自然会分析。的确,我们太善于分析,也就是指点人家,品头论足,只不过轮到自己表达时候呢,我们能和自己分析那样做到吗?

比如,下面是假设作为短片中父亲的我们,大致会如此几种反应:

1、拉着脸,看着手机,与孩子坐在同一条椅子上,却毫无觉察孩子的苦恼。等到看够手机,会喊孩子荡秋千去。

2、发现孩子不高兴,问怎么了,听说考试垫底,立即爆发怒火,“什么?你考了班级倒数第一!你整天上学都去学啥了,看看人家都如何好好学习的!”“平时让你好好学习别贪玩,你就是不听,看看考砸了吧,活该如此啊!”“还哭,有脸哭啊,不就说你两句啊,说你是为了你好啊,以后咱好好学习能做到不!”

3、听孩子说了考试垫底,不敢批评,怕打击自尊,没有自信,“考了倒数说明以前学习不够扎实,考试暴露出问题最重要,把不会的搞懂了就是考砸的价值,好好复习哈”,“一次考不好,别这样难受,实在不行咱不指望考学了,干啥都行”。

4、安慰型,“考得这样差,也可能说明咱不是学习的料,毕竟人和人不同,能力大小不一样,人家学习不好的一样有出息,咱们荡秋千去。”

当然,最真实的案例有下面这个视频,当然这也是极端个例,我们绝大多数不会像这个心理不正常的孩子母亲,但相信看过此片有助我们反省自己家庭教育中的言行。

最后,还是看看教育示范片子中人家说法:

“来来来,听老爸给你讲讲人生大道理哈。”

“人和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恰好在你们班,你是笨的那一个

“这有什么好惊奇的,你吉姆叔叔小时候脑子就不怎么聪明,但也找到了工作。现在每当圣诞节收到贺卡,他都会说也许这张贺卡就是他自己在工厂包装的。”

“将来情况,无非是你的同学工作好一些,你的工作差一些,但再差也能养活自己。”

“好了,咱们一起跑到秋千那里去,你跑内圈,开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