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气“乱窜”,杂病不断!说一张暖脾方,收湿气,治杂病

 图书 馆员 2021-01-02

湿气“乱窜”,杂病不断!说一张暖脾方,收湿气,治杂病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和你聊生活中一个常见现象,这就是睡觉爱出汗。

  睡觉的时候,为什么容易出汗?被窝太热?卧室里室温太高?还是你这个人很容易上火?

  所有这些,都有可能。

  现在我要跟你说的,却是另外一层原因,这就是阳虚,即肾阳虚弱。

  给你讲个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37岁。啥毛病啊?就是每一年的冬天,睡觉的时候,下半身出汗。

  而且,仅仅是下半身出汗,上半身是无汗的。

  冬天一过,春暖花开,这毛病自己就消失了。你说怪不怪?

  看病的时候啊,他就跟中医师说,我这可能是有火。

  怎么说有火呢?因为患者的脸色啊,红扑扑的。舌尖呢,也比较红。你说是不是有火?


  医师仔细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

  但是,仔细辨别,发现在这背后,还有别的信息。这就是,虽然舌尖发红,但是舌边显青紫。舌苔薄而腻,并不干,也不黄燥。另外,脉象偏于细软。更主要的是,患者自述平时畏寒,冬季尤其怕冷,而且腰背酸痛日久。

  所有这些细节,被医师抓到了。于是,一张方子开了出来。我们看一下吧——

  黄芪15克,桂枝、赤芍、白芍、制附片、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怀牛膝、麻黄根、煅龙骨各10克,煅牡蛎30克,炙甘草5克。这些是内服的。

  另外,准备中药五倍子粉10克,每天晚上用温开水调匀,外敷在肚脐上。

  结果如何?内服汤药用了10剂之后,患者下半身盗汗的现象大大缓解了,同时,腰背酸痛、畏寒的感觉,也有所减轻。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我跟你讲啊,这个人的问题,很显然,就是阳气不足,他阳虚啊。

  阳气,有固摄的作用。阳气少的人,体表固摄之力不强,所以容易出汗。到了夜晚熟睡以后,卫气潜藏于内,体表就更没有力量来固摄了。于是,体内津液就源源不断地渗出来,形成出汗。

  肾,为阳气之根,居下元。肾阳不足,所以患者体现为下半身出汗。当然,不能说,肾阳虚只体现为下半身多汗。只能说,下半身爱出汗这个事儿,用肾阳虚的角度,可以解释。

  也正因为肾阳不足,寒气凝于内,所以患者舌边青紫,畏寒怕冷,腰膝酸软。

  也许你会问,那不对啊——既然是肾阳虚,那患者的舌尖,为啥是红的?他的脸色,就诊的时候,是红扑扑的呢?

  

  我跟你说,这就是最能迷惑人的地方。下元阳气亏少,虚阳上浮,所以体现出一定的热象来。当然,这是虚的,是假的,是唬人的。谁要是信这个,就坏了。

  那该怎么办啊?自然要温补下元了。我们再看一下上头的方子——

  黄芪15克,桂枝、赤芍、白芍、制附片、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怀牛膝、麻黄根、煅龙骨各10克,煅牡蛎30克,炙甘草5克。

  这里头,桂枝、制附片、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怀牛膝,都有温阳补阳、温阳化气、补益肝肾之能。这是治本的。黄芪这味药,可以健脾益气,敛汗固表。它配合麻黄根、龙骨、牡蛎,有很好的固摄肌表、防止汗出的功效。这就是基本意图。我们可以分这两个大体层次来理解。

  就这样,我们把下焦阳气补起来了,肌表到了夜里有“守门员”,汗水就不至于偷偷溜出来了。

  我这么说,你懂了吗?

  嗯,我猜,应该懂了。

  也许你会问——文老师啊,你说的这个,太奇葩了吧?有几个人晚上专门下半身出汗啊?


  我跟你说,这个病例所体现出来的状态,确实比较特殊。但是仔细想想,夜间盗汗患者里头,证属阳虚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当前这个季节,人体内阳气内敛,更加虚弱,所以问题可能明显。等开春儿了,天气暖和了,阳气虚弱的状态有所改善,那就缓解了。上文所述患者,就是这样。

  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啊?答案是温补阳气,用温阳益气,兼固表敛汗的办法应对。文中配伍,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可以供参考。但是非专业读者,不要照搬套用。你还是应该在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尤其是像附子这样的有毒中药,更要谨慎对待,一般都需要先煎。

  总而言之吧,体内阳气少,夜里汗就多。我用这篇文字,通过医案,给你讲这番道理,希望能对您产生帮助。

滋补肝肾要对:续断,桑寄生,菟丝子

滋补肝肾要对:续断,桑寄生,菟丝子:主治:肝肾不足,腰酸腰痛,腰膝酸软无力;肝肾两亏、冲任虚损,以致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等症;胎元不固及有先兆流产者。

上述3味药物不分男女,辨证应用,联合用药效果佳。

寿胎丸
寿胎丸,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
组成 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
用法 上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再服。
功效 补肾养阴安胎。
主治 滑胎。
组方原理
菟丝子——补肾益精,安胎,为君
桑寄生——补肝肾,固冲任安胎,
续断——补肝肾,止血安胎,
阿胶——滋阴,补血止血。
现代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等病症。

【中诊冲刺】阴阳辩证这样串

红色→要点,重点,需要理解掌握;

蓝色→主阳,主表,主热,主实;

绿色→主阴,主里,主寒,主虚;
【中诊→阴阳辩证】
【概念】

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

阴证

面色?白或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蜷卧,畏寒,肢冷,声低,无力,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泄,舌淡胖嫩,脉沉/迟/细/弱[所有的临床描述都是阴性属性]。

精神萎靡、声低乏力,是气虚表现;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泄气腥,是里寒症状;舌淡胖嫩,脉沉/迟/细/弱均为虚寒舌脉。

阳证

面色赤,肌肤灼热,声高,发热,口干渴饮,烦躁不安,呼吸气粗,喘粗痰鸣,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臭秽,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所有的临床描述都是阳性属性]。

面色赤、肌肤灼热、口干渴饮、烦躁不安、小便短赤涩痛,为热证表现;

声高、呼吸气粗、喘粗痰鸣、大便秘结,为实证症状;舌红绛,苔黄黑起刺,脉浮数、洪大、滑实,均为高热的特征。

 阴虚证&阳虚证


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

阴虚证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导致阴虚的原因: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情志过极,火邪内生,久而伤及阴精;房事不节,耗伤阴精;过服温燥之品,使阴液暗耗

阳虚证

面色?白,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表现

导致阳虚的原因:久病损伤,阳气亏虚,或气虚进一步发展,久居寒凉之处,或过服寒凉清苦之品,阳气逐渐耗伤;年高命门之火渐衰

【 亡阳证&亡阴证】

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

亡阴证

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燥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脉细数疾无力。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的基础上发展,也可以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

亡阳证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精神淡漠,肌肤不温,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息微弱,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

由“阴阳辩证”可推出→【中基→阴阳学说】

【中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对立制约】

【经典】

*《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生理状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病理状态】

a.“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太过”

b.“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制约不及”

②【互根互用】

【生理状态】

a.《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016.122]

b.《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c.《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病理状态】[2007.2;2008.3;2009.2;2012.2;2013.122;2014.2]

a.《灵枢·营卫生会》中描绘的中老年人“昼不精,夜不寐”的现象。

b.《素问·生气通天论》:“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③【阴阳交感】

④【阴阳互藏】

【经典】

*《类经·运气类》:“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⑤【阴阳消长】

⑥【阴阳转化】

联想→补益阴阳药

【中药→补益阴阳药】
【补阳】

杜仲

①甘温;肝、肾;树皮。

②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③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

  眩;肝肾亏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④6-10g;炒用破坏其胶质有利于有效成分煎

  出

【注】

安胎:菟丝子、杜仲、续断、白术、艾叶、苎麻根、砂仁、桑寄生、黄芩。

续断

①苦辛微温;肝、肾;根。

②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③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肝肾不足,崩漏经多,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补骨脂

①辛苦温;肾、脾;果实。

②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

  [外用]消风祛斑。

③肾阳不足,阳痿不孕,腰膝冷痛;肾虚遗

  精滑精,遗尿尿频;肾虚作喘;脾肾阳虚,

  五更泄泻;白癜风,斑秃。

【交叉→中药】

纳气平喘:磁石;沉香;蛤蚧;紫河车。

菟丝子[旋覆花科]

①辛甘平;肝、肾、脾;种子。

②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

  [外用]消风祛斑。

③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

  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肝肾不足,目

  昏耳鸣;脾肾虚泻;白癜风。

【交叉→中药】

安胎:菟丝子、杜仲、续断、白术、艾叶、苎麻根、砂仁、桑寄生、黄芩。


【补阴】

南沙参[桔梗科]

①甘微寒;肺、胃;根。

②同北沙参+化痰;益气。

③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

  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交叉→中药】

注意与北沙参的区别:[北5-12g]苦→清肺力强;[南9-15g]兼益气化痰。

麦冬[百合科]

①甘微苦微寒;心、肺、胃;根。

②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③肺热干咳,阴虚劳嗽,喉痹咽痛;胃阴不

  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心阴虚及温病热扰心营,心烦失眠。

天冬[百合科]

①甘苦寒;肺、肾;根。

②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③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肾阴亏虚,腰膝酸

  痛,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热病伤津,咽

  干口渴,肠燥便秘。

【交叉→中药】

与麦冬同记:麦冬[心];天冬[肾];甘寒之性:天冬>麦冬。

【真题】[2016.143]

龟甲[先]

①咸甘微寒;肾、肝、心;乌龟的腹甲/背甲。

②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

  固经止崩。

③阴虚潮热、骨蒸盗汗,阴虚阳亢、头晕目

眩,虚风内动;肾虚筋骨痿软,囟门不合;

  阴血亏虚,心虚健忘;阴虚血热,崩漏经

  多。

④9-24g;醋炙→脆/去腥;本品经砂烫醋淬

  后,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

鳖甲[先]

①咸微寒;肝、肾;鳖的背甲。

②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③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阳亢、头晕目

  眩,虚风内动;经闭,癥瘕,久疟疟母。

④9-24g;醋炙→脆/去腥;本品经砂烫醋淬

  后,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

【方剂→阴阳双补剂】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组成】熟干地黄  巴戟天  山茱萸  石斛  肉苁蓉  附子  五味子  官桂  白茯苓  麦门冬  菖蒲  

        远志  生姜  大枣。

【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临床表现】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方解】

*君: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填补肾精;

     肉苁蓉、巴戟天—温阳肾阳;

*臣:附子、肉桂—温助真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

     麦冬、五味、石斛—滋阴敛液,育阴以配阳;

*佐使:石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

       薄荷—借其轻清疏散之性,以助解郁开窍之力;

       生姜、大枣—调阴阳,和气血。

【配伍特点】

*上下兼治,标本并图,治下治本为主。

*补中有敛,开中有合。

*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平补肾阴肾阳之方。

【辨证思路】肾+阴虚+阳虚+痰[记一记喑痱]。

七宝美髯丸☆

七宝美髯归杞乌,苓膝骨脂芝麻菟;

筋痿骨软齿动摇,重在滋水与涵木。

【组成】何首乌  白茯苓  牛膝  当归  菟丝子  补骨脂  枸杞子。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不足,须发早白。

【临床表现】

*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崩漏带下,肾虚不育,腰膝疫软。

【配伍特点】

*滋阴养血与温肾固精合法,重在滋补精血;

*补中有行,补而不滞,久服而无偏胜之弊。

龟鹿二仙胶☆

医便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熬成膏;

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疗效高。

【组成】鹿角胶  龟板胶  人参  枸杞子。

【功效】→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主治】→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

【临床表现】

*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酸软,久不孕育。

【配伍特点】

*阴阳气血并补,先天后天同固。

脾肾阳虚调治方案

临床上,脾肾阳虚的患者是最为常见的,既有脾阳虚运化失健,又有肾阳虚水湿泛滥之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三个方面:①阳虚寒盛,气机凝滞,而见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②水谷失运而见腹胀,久泻久痢,甚或五更泄泻,下利清谷;③水湿泛滥,而见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细弱,也为阳气亏虚之象。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肾水需要后天脾土滋养才能长盛不衰,若素体阳虚,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或脾阳虚日久,连累肾阳虚亏,均能出现脾肾阳气不足,故而临床调治要注意①是脾病及肾还是肾病及脾,②是脾阳虚甚还是肾阳虚甚,而后选方用药,治疗大法宜温补脾肾。

       脾肾阳虚临床上往往表现的病症多样,故而治疗如果不能当下的病候就不能针对性用药,即使能诊断出脾肾阳虚的证候,而用药也看似对证,但是起效未必尽人意。临床治病,务必要把控好整体观,人体是一个整体,病情可能互相交错复杂,故而选方用药务必兼顾各证,要认真总结各项证候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病机,以免撒网式处方用药。

       临床上治疗脾肾阳虚证常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四神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王清任急救回阳汤、术附汤等。经方是临床诊疗的基础,也最能发挥治疗效果。只是要根据病证进行取舍,并且要注意辨证加减变通。概而述之,治疗脾肾阳虚方药多是健脾药+补肾药+温阳药组成。健脾药物多选用白术、苍术、陈皮、柴胡、厚朴、豆蔻、人参、茯苓、山药、太子参、春砂仁、莲子、广木香、炒香附、白扁豆、薏苡仁、黄芪、玉竹、豆蔻、草豆蔻、草果、鸡内金、焦三仙等;补肾阳常用黑附子、肉桂、鹿角片(霜、胶)、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补骨脂、吴茱萸、锁阳、菟丝子、肉苁蓉、韭菜子、阳起石、紫石英、蛤蚧、海龙、海马、续断、紫河车、益智仁、沙苑子、核桃仁、覆盆子、葫芦巴、杜仲等;温阳药常用干姜、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高良姜、川花椒、荜茇、丁香、荜澄茄、小茴香、胡椒、艾叶、乌头等。

       临床上,温补脾肾之阳,务要注意不能一味使用大辛大热补火之品。有很多医者,但见患者畏寒就投入大剂量姜附之剂,而患者服药后,常常见舌苔反而更加白厚、腐腻,畏寒怕风未能缓解,甚者会更加严重。我曾遇见有医者使用数十克上百克附子、干姜治疗脾肾阳虚病症,一直到患者出现中毒也未能痊愈。有很多医者感叹明明烧了一堆火,却不能祛除一分一毫的寒湿!有些医者,甚至怀疑附子的药性是不是属于“寒凉”而非“辛热”,却不反思临床未能因人体质不同、病情不同而区别施药,特别是一些医者仅仅凭借药理组方用药,而不考究药物配伍,故而临床取效寥寥。在临床上,我们可以借鉴《素问·阴阳应相大论》所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马莳认为:“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而亦壮矣(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张景岳认为:“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我经常在门诊接诊一些服用姜附剂而无起色的脾肾阳虚患者,常常使用中药配合穴位治疗,常用甦阳汤(张学礼家传方)调理,药用:炒二朮、嫩桂枝、北柴胡、鹿角霜、仙灵脾、仙鹤草、仙茅参、红参片、菟丝子、紫丹参、鸡血藤、大泽兰、云茯苓、广陈皮、怀山药、菟丝子、淡干姜、炙甘草,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脾阳虚甚加砂仁、肉豆蔻、草果仁、荜茇、荜澄茄、古月等;肾阳虚甚加黑附子、肉桂片、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等;气虚甚加黄芪、刺五加,易红参为高丽参;伴阴血不足者加五味子、麦冬、酒当归、熟地黄、山茱萸、玉竹参等;脾虚不运者加布渣叶、焦三仙、鸡内金、白豆蔻等;肾虚水肿显著者加泽泻、猪苓、防己、木通、车前子、冬瓜仁等;大便稀烂或者鸡鸣泻者加赤石脂、补骨脂、诃子肉、肉豆蔻、罂粟壳等;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核桃仁、柏子仁、杏仁、桃仁、瓜蒌仁、芝麻仁、当归、芦荟,炒白术易生白术;不孕症者加紫河车、续断、桑寄生、覆盆子、紫石英等;阳痿不举者加蜈蚣、蛇床子、酒当归、蛤蚧、阳起石,射甘散(射干、甘松各1.5—3克,共为细末)酒冲服;腰背酸痛无力者加鳖甲散(醋鳖甲研细末,日20克,早晚冲服)、金狗脊、炒杜仲、牛大力、川续断、川独活等;畏寒惧风者加紫河车、黑附子、肉桂末等,并施以艾灸(任督二脉灸)。

       艾灸疗法是临床上最常用补阳的方法之一,艾草为自然界阳气充沛植物之一,通过艾灸之热刺激人体经穴,可以迅速恢复人体阳气。《扁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灼艾即艾灸,针对于脾肾阳虚常选用:中脘、神阙(脐中)、天枢、气海、关元、大椎、合谷、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照海、阴陵泉、丰隆、背俞穴(心俞、脾俞、肝俞、肾俞、肺俞)、命门等进行温灸或者温针灸。丹药则为练气,道家认为通过练气而成内丹可以温润脏腑经脉,达到防病强身之效。内丹之术近人研习者比较少,多少跟西方科学论冲击有关,毕竟虚无缥缈的术法是无法使用西方“科学”来解说的,然而,只要坚持研习,气纳丹田,久而久之,丹田之处就会出现“小太阳”似的温热之感。现代很多内家功武术学派和气功养生术派对于内丹多有研究,从而挽救了这一古老中华传统,非常不易。附子即川附子,古人推崇附子回阳救逆续命之要药,譬如张仲景、张介宾、张锡纯等皆擅长使用附子疗疾,近人以李可为代表的火神派把附子剂发扬更广更深。

古筝禅境 周展 - 侘寂  

      张玉龙,中医世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师从杨俊、杨任民、马俊、周楣声、潘嘉龙、董洪强、马山等国家级名老中医,精于切脉、面诊、舌诊诊断疾病,擅长中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络放血等综合治疗疾病。

      擅长治疗

内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萎缩性胃炎、肠道息肉)、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息肉、黄疸)、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等)、顽固性失眠、头痛(偏正头痛、头风、外伤性头痛)、结石及各系统肿瘤调治等。

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妊娠病(妊娠恶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压、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妇科炎症、产后病、乳腺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腺肌症及不孕症等。

儿科:感冒(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气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