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的煮干丝

 夏明上海铁美 2021-01-03

夏明

扬州去过数次,扬州的煮干丝自然也是吃过。晚上在灯下读美食美文集《风荷忆味》,书中一篇“扬州的煮干丝”又吊起了我的胃口。

于《风荷忆味》里“扬州的煮干丝”中忆味,让我似乎又坐在了不止一次到过的富春茶社。凡是去过扬州的人都必品尝煮干丝。由于做得赏心悦目,又味美营养,深受广大食客欢迎。我曾见过有些老食客就是一份干丝伴一壶香茗,悠哉又干脆。足见煮干丝面子够大、诱人魅力。

不由把文中清代惺庵居士写扬州的赞词又读了一遍:“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丝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

历史上,扬州地区多茶馆,因为种种原因,有许多曾经沉寂了较长一段时间。风生水起,而今又熙来攘往,融入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当中。而位于老城区得胜桥的富春茶社,一直门庭若市,顽强地根植于民间市井,保存着地方传统习俗,继承百年老店的工艺和风味,被人津津乐道。

无论是巴金、朱自清、冰心、林散之、吴作人、梅兰芳、赵丹等名人大家光顾,还是沈裕慎先生和一众朋友,或者如我等芸芸众生寻来,一碗煮干丝都是必点的。“加料千丝堆细缕”指的就是添了火腿丝、笋丝、口蘑丝、木耳丝、银鱼丝、紫菜丝、蛋皮丝、鸡丝、海参丝或燕窝丝的煮干丝。

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的扬州,经济繁荣、生活悠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将寻常的豆干烹制为独特的味觉艺术,有滋有味了平凡的生活,成了江苏省市乃至全国的传统名菜。

大凡名菜都有来历,据说它与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到扬州相关。当时用过扬州名厨以干丝加了火腿丝等九种细丝精心烹调的“九丝汤”后,乾隆皇帝赞赏连连,于是“九丝汤”――亦即今日的煮干丝就开始盛名全国。

煮干丝可以是佐茶的点心,也可以是大餐的菜肴。市民家居的餐桌上、酒楼雅致的包间里,都常见。制作精细,因材施艺、浓而不腻、味感清鲜。当然,丰俭由己,朴素有朴素的做法,奢侈有奢侈的讲究。虽是一方传统名菜,声誉很响,然在淮扬菜系里却是极普通的。

所谓干丝就是豆腐干批成薄片再切成的细丝,在今天,“九丝”也是寻常食材。为什么其味别致、鲜美,是因为道地的食材、精工细作、刀工火候,煮吸了“九丝”品质;汤汁浓滑、芳香可口,干丝洁白、绵软而有嚼劲,那是烩制的技艺。

美食不纯粹是物质、舌尖上的味道,香甜酸辣、清淡鲜活、爽脆和醇,美食里有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物产、民族习俗,有前朝后汉、有世事变迁、有文化底蕴、有人文情怀。

其实美食是不分贵贱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可以称之为美食。可以是书中“上海味道”辑里《又到刀鱼肥嫩时》《藕孔里的记忆》,也可以是“风味食谱”辑里《砸巴猪头肉》《我爱吃的洋山芋粒》,或者是“味蕾之旅”辑里《蕨苦蕨香》《波糯与喀瓦甫》。

再不是安于贫穷的瓢饮箪食,富裕的生活里,传统的风味推陈出新,新创的美食接连不断,不惧天涯海角,追逐各地特色美食的人群如潮。美食穿肠过,口舌之快后,有多少人吃出了历史、吃出了文化、吃出了思索和感动?并将所思所想形成文字,上升至艺术的境界?

风过有痕,岁月有味。翻山越岭,陌生的城市因为美食而熟悉,经年累积,熟悉的地方因为滋味而变的亲切。花光积蓄,许也不能尝尽天下美味之千万分之一,然一枝一叶总关情。寄寓美食,“汤菜有‘纯’”“碧螺春香千里醉”;在“腊味飘来的‘乡愁’” 里,“食之本味好”品至真性情,感受生活人生;“请喝一碗上海人的汤” 有逝去岁月的意味,“春天捎来时令滋味”,是春去春又来的欣喜和记忆……

沉浸于食,留心于吃,浅尝辄止多滋味、寻根究底著文章,才华或许还真的和吃喝与见识有关。《风荷忆味》就是一本集美食美文的书,似一册厚厚的详细解说的菜谱,翔实朴质中有味里风情、有味里态度、有味里感悟,写的生香活色、趣味盎然,隽永细腻又带着思辩的哲理联想。

作者是美食达人、著名作家沈裕慎先生,一位中国作协会员、《上海散文》杂志主编、年近八旬乐观豁达的耄耋老人。几十年来,行走大江南北,遍尝东西美食,品味、回忆、发现,并且追本溯源,沉浸于文字当中,苦心孤诣、笔耕不辍,写出了天南地北不同物质品类的风味美食和饮食文化,探寻中华美食的源远流长、传承发展和改良创新,为我们奉献了著作等身的精神食粮。

《风荷忆味》是沈先生继《信仰的追求》《我的花溪情缘》《心在山水间》《风荷忆情》《风荷忆往》《风荷忆旅》等散文随笔集之后出的又一本新书,曾获得上海作协2018年度散文集奖。全书长长短短106篇散文随笔,写的全是美食美文,分“味蕾之旅”“风味食谱”“上海味道”三揖,500多页,40多万字。

从东北到岭南,从大海到草原,从城市到乡村,从楼堂到排档,“东西”广泛涉猎,开卷参差、光彩各异,展现的美文美食,色香味形俱全。我在想,倘若人生是一道菜肴,那么该怎样寻找生活的食材烹饪?精刀细工、急火慢炖,制作的色香味形俱佳,有内涵有卖相,端上岁月的台面?沈裕慎老先生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是说饮食也是说生活,是否还有一些其他什么?如果说活着的意义之一就是为了追求美食,我觉得也没有错。美食里有大千世界,有天地玄黄,有瞬息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有日月盈昃,寒来暑往的四时节令。民以食为天,追求美食是否也是追求品质生活。时代发展、物质丰盈之后,是精神世界的构建,优裕的物质生活之外,我们当然还要有对某些超越性目标的寻求、皈依和侍奉。

一道美食里可以寻找到生命的安定感和意义方向,这不是妄言;不信,请你细细揣摩和品味。人是要有一点追求的,而追求美食已然超越了饱腹的范畴,升至到了精神层面。人也是要有点精神的,平常的生活,因为理想而色彩斑斓。热爱是不息的炉火,丰富的阅历、悲悯的情感就是人生的真材实料,能把清汤寡淡的无趣泡制成有味的膏汁,芳香乏味的生活、热气氤氲。

在富庶里迷茫的人生,有时候会为一道美食而豁然开朗,只要心存感恩,并且引发思想。难道没有人因为阅读过《风荷忆味》而对美食有了新的理解,比如说在一道煮干丝里,了解黄豆的种植、农事的艰辛,知道盐卤点豆腐的道理,“九丝”原材料的生成、获得、加工,以及油盐酱醋等佐料的拿捏、整道美食的操作过程,甚至如何装盆上桌。

美食是口舌间的辩论、味蕾上的回应,是否有开悟启示,咀嚼的思考?我不知道。但一定是物质财富、精神文明的体现,是美好生活的享受。《风荷忆味》以文化深厚的陶冶教养梳理了传统美食的文化脉络,突破了仅为满足生理需要的观念束缚,在广阔游历与对美食的实践里代入了体验和领悟,匡正饕餮奢侈不良倾向,探索思考美食的健康发展。

所有的美食都有深厚广博的意寓和异彩纷呈的外延,说存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中医养生概论都不为过。色、香、味、形流光溢彩,怡情悦性,美食里有滋润和营养,更有尊重与敬畏;精致了已不以饱腹的物质生活。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习俗与口味,均在不同的美食里呈现。

人生有味,值得细品和记忆。虽在同一个城市,至今我和沈裕慎先生还没有见过面,何以赠我新书?就因为我常给他投稿,是的。虽是一方名人,著述极多,但他文雅又朴实,谦虚恭谨,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相反,温文尔雅、以礼待人。

稠人广众,他是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厚德载物,他总是乐于关心、爱护、帮助别人。在我心中他就是个普通的邻里老头,又像个天真的小孩。他把爱好写作的我当作朋友,在微信里将一些文学同好介绍给我,每次上稿《上海散文》杂志,都会将修改编辑过的预览发给我,问是否妥当?他的认真像他的天真一样。

味里乾坤大。精神自由、生活富裕、文化繁荣程度已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美食琳琅满目,美味弥漫在绵长的饮食文化中。之于美食的期待、赏识、回味,当然与国运昌盛、安居乐业,人生境界等有关系。追求并满足物欲是形而下的主要目的,口齿留香的是食客,最多也只能称是美食者;但能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生理与心理融洽、有深刻的享受体验和独到的认识理解,说明归纳、自然地上升至艺术觉悟的人,他们是美食家。

美食大多来自民间,口口相传的的已少见踪迹,而由于美食家的记录宣传被推广被扬名的,则历久兴盛又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美食,既是物质享受也是娱乐活动、艺术创造,那是对自然主义或者自由主义的记述、解释和发展、再构,有时还是正本和回归。融入世俗又别于世俗,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美食里有生活水准、时代气象。

全面脱贫的时代,世俗的物质生活已向更高的精神领域转变。美食和美食带来的轻松愉快的情趣满足与享受品赏的过程思想,除了追溯和传承,更多的是否也该与时俱进、创新和创造。当美食成了更具优先性的选择时,我们对美食应该有新的诠释和理解。

摒弃奢贵珍异才是美食的错误认同和传统观念,在合理的物质基础之上,把握可控的经济能力,不一味关注高端食材,而更着重于一道美食的前世今生和烹饪的火候与调味,物我同在又物我两忘,知道“知其然”,还知道“知其所以然”,讲出个道道来。美食、人生可否相提并论,相得益彰。

《风荷忆味》里馐肴丰列,樽榼横陈。娓娓道来,一一指点,在作家的讲述、研究、见解里领略不同的故事传说、观赏各具特色的美食品像,于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里,解本质滋味,摄取热量和营养,也增添意趣和智慧。《风荷忆味》赋予了美食在生活日常里的岁月静好与平易待人。

作者简介:夏 明,资深广告人;曾获2020第六届、2019第五届、2018第四届上海市民诗歌节诗歌创作奖“优势奖”“一等奖”“二等奖”,2019世界华文散文诗大赛”铜奖、2018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创作大赛诗歌创作奖“银奖”等。偶有诗文见诸《上海散文》《散文诗世界》《时代邮刊》《青年文学》《香港诗刊》《浙江诗人》《中华文学》《中国诗界》《中国铁路文艺》《星星诗刊》等国内外报刊、录入选本、年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