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好了明理 2021-01-03

夏禹开创了夏朝,之后启夺取了帝位,开启了家天下,之后太康失国,随后有了少康复国,又有了几代人的努力,发展经济,开疆拓土,夏朝在中期逐步达到了鼎盛。到了夏桀时期,夏朝已经内部矛盾激化无可调和,居于七十里亳地的商汤部族逐渐强盛起来。夏桀曾囚禁过商汤。商汤暂时无力对抗,不断纳贡献方物才得以脱身。商汤脱身后,励精图治,剪灭了周围夏朝的属国,实力大大增强,已经具备了与夏一战的实力。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夏桀初始尚有九夷之师助阵,实力尚在。商汤谢罪请服,次年九夷之师不至,夏桀失去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同盟军,伐夏实际成熟。鸣条之战中,夏军主力覆灭,夏朝也随之灭亡。灭夏后,商汤顺势扫灭尚未降服的夏之属国,巩固胜利扩大战果,即伐灭三朡(zōng,河南屯留县一带,日后商朝的曹国)。伐灭三朡的战利品成为“国之常保”,可见此战意义重大。商朝以武丁大帝为界,之前可算前期,之后可为后期。商朝历代君王不少也致力于挥拓境宇。商朝灭夏后并未摧毁夏朝旧都,而是尽量利用夏朝旧都原有的人力物力,同时勒并偃师商城以及晋南夏县地区,镇抚夏朝腹心地区。对外方面,在北方,商朝在豫北的焦作和冀南的石家庄附近有两个重要战略基地,作为向北前进的基地。商朝中期随着祖乙迁邢,统治中心由河南的郑洛地区转移到邢台地区,着重于向北向东发展。后随着盘庚迁殷,回到了豫北,继续向东发展,却中止了向北进攻的势头,商朝中期之末,退出了张家口地区。后世在豫北广大地区以及河北的邢台、隆尧、临城、石家庄附近流域以及太行山以北的壶河流域附近的张家口地区附近的蔚县庒庒窠、四十里坡都发现了殷商文化遗址。在东方,商朝向东发展是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在灭夏过程中,商朝与东方夷人的联盟虽然在继续,但已开始将豫东纳入版图。在太戊、仲丁时代,商朝掀起东进的第一个浪潮,进入了海岱地区的腹地。在商朝前期发展进入低谷时,东方夷人部落依然势力不减,持续地由东向西,自南而北的发展。在夷人分布区,上层人物与商朝统治者关系往来密切接触频繁,逐渐商朝化,而下层居民则保留更多土著因素,商朝化较慢。在西方,夏朝鼎盛时代,西界已经进入到关中东部和商洛地区的华县、蓝田、商州和洛南一带。商朝基本延续了下来。商朝鼎盛时代,西部达到了汧(qiān)水东岸,范围扩大到关中平原大部分和商洛地区一部分。到了商朝后期,随着先周文化的发展,商朝势力已经退出了关中。在南方,商朝向南发展分两条路线进行,一是打通江淮,二是进发江汉。在商代前期,黄陂[pí]盘龙城(武汉市黄陂区)是商朝南疆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此地地处江汉平原,为古时云梦泽的一隅,自然条件良好,土壤肥沃,资源多样,历来是鱼米之乡。由此南下,在湘江流域乃至广西甚至越南都曾经发现过具有明显商朝文化特征的铜玉礼器,可能是商朝后裔与土著居民融合之物。

商朝后期自盘庚迁殷后开始,武丁大帝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武丁大帝在位约58年,名臣辈出,如傅说,妻子妇好更是名将。武丁出身民间,了解民间疾苦,对农业粮食生产和储备十分重视,商人嗜酒,用大量酒祭祀祖先,一次所用可达二十、三十甚至百鬯(chàng,古时重大活动节日宴饮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商朝后期虽然农业工具仍以木石蚌器为主,但因为国家组织完善和奴隶制发展,农业畜牧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家实力得到极大增强。商朝手工业作为为军队提供大量装备的之处行业,也取得了进步,发现了大量工艺水平高超的陶、石、金、玉、象牙等工艺品,尤其是作为尖端行业的青铜铸造业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朝祭祀用的铜鼎和作战的兵器如戈矛箭簇等都十分先进,种类增加,搭配日渐合理,这都成为武丁大帝时代武功赫赫的基础。武丁大帝振兴王朝的战争主要是针对周边小国,重点是殷都以东的山东河南交接区,还有就是晋南地区。武丁平定了周边小国后,为进一步扩大商朝版图和巩固统治,又向距离较远的方过发动了进攻。武丁对进攻对象的选择以及时机和用将都十分慎重。武丁对夷、巴、龙、下厃等诸方国的战争历经一年有余,主要是针对下厃。《诗·商颂·殷武》开头说:“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极力赞扬了武丁大帝的武功,武丁在位时代,对南方荆楚一带的虎方、雩方、归等方国大力征讨。动用的兵力除自身军队外还有弜(jiàng)、雀、我、舆、曾等方国的军队,充分依靠当地与国的同时,还直接派驻了官吏——史,加强了中央对长江中游的控制。对南方的用兵,保证了长江刘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珍贵的铜,能以较近便的路线,安全快捷的供应商朝,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维持了强盛的国力,而且促进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沟通交流,正因如此,后人赞扬武丁大帝“奋伐荆楚”的功业,无愧成汤子孙!世代相传 是武丁大帝另一项重要的武功就是讨伐鬼方、土方、方和羌方等部族。中原建立的夏商周三代政权整体式华夏、东夷和苗蛮等古代不足融合而成的。中原民族虽然融合了周边各族的血液,但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及发展阶段不同,经常发生战争。在周朝,随着华夏族的逐渐形成,意识形态方面很强调戎狄华夏之分,将周边民族蔑称为蛮夷戎狄,甚至是鬼方。鬼方曾是商周两代的大敌,可能同根同源,但是属于不同的支系,分布于不同的地域。商朝,用作西北畜牧或草原民族的的统称为羌。这些部族多居住于晋陕高原乃至内蒙一带,其中土方等部实力不强,方位于西北部,具体位置不清楚,实力强大,对商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武丁对这些方国的战争基本上解除了来自西北畜牧族的威胁。考古发现证明,商周之际以朱开沟文化为重要源头之一的北方草原青铜文化日益向北传播,甚至远达叶尼塞河中游,这或许与武丁伐鬼方的胜利,迫使北方游牧民族远遁有关。当然此后殷商文化也和留在长城沿线的北方草原文化加强了联系,富有特色的北方草原青铜器也在殷墟有所发现。苏丁大帝抗御北游牧民,尤其是强悍的北方草原民族南下,对商朝的巩固发展有重大意义。战争的胜利使的商朝解除了边患,扩大了疆域,也促进了各族的交流融合,中原王朝的发展日益兴盛,武丁从而被尊为高宗,庙号被冠以武字,纪念他纵横天下的赫赫战功。武丁之后的祖庚、祖甲边境较安,战乱较少。到了廪辛康丁时代,羌人系列的方过崛起,成为商朝晚期的主要敌人。廪辛继位初,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促使廪辛决定用兵平定西戎。商王廪辛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打散了蚕丛氏部落,蚕丛氏首领被射杀。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廪辛在位期间,西方一些方国部落不断攻扰商朝,廪辛发兵多次征伐,还征调卫、虎、受等几个部落出兵攻打。但是,始终没有将方国部落征服。康丁时抗击羌方的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擒杀羌方伯,占领羌方部分土地,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但羌方并未被彻底攻灭,成为隐患。武乙文丁时代,在先王讨伐羌方的基础上,对召方用兵,进一步解除了西方羌人方国的威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西部关中一带周人的势力开始崛起,相继讨伐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也削弱了西方畜牧民族的实力,武乙文丁对周人采取以怀柔为主的政策,基本保证了西北边境的安宁,为日后帝乙帝辛出兵东南创造了条件。不过也文丁鉴于季历(周文王父亲)的周国实力日渐强大,恐难以制约,遂先嘉其功任其为牧师为西方之长,后又软禁而杀之。帝乙帝辛时代,更大规模的对外用兵,最主要的是对夷方和盂方的讨伐。夷方或称人方,为东夷方国,东夷分布于济水、泗水和淮水流域,相当于今苏鲁皖一带。帝乙帝辛对东夷进攻极为频繁,而且规模大,其中帝辛十祀夷方历时约250日,攸侯喜是历史上的帝辛伐东夷的统帅。除了夷方外,帝乙帝辛时代南渡淮水林方也讨伐过,此外一些方国结成联盟来对抗商朝,卜辞中称为二邦方、三邦方、四邦方等。在西部方向,随着周人势力崛起,与国就成为商朝西部最重要的属国,帝乙以保卫与国的名义发动了对盂方的讨伐,后又对四邦方也动员了“多侯、多田(甸)”的军队进行讨伐。目的显然与加强对晋南地区的掌控有关。因为周人的崛起,占据了关中,商朝被迫退出关中开始,经略晋南就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的要务。这也是商末动员多侯、多田的军队西出太行出征盂方、四邦方的历史背景。帝乙帝辛父子两人在位56年,所进行的对外战争大多取得了胜利,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战乱频仍,使的国力下降,而且军队主力多在东部,周人势力已经很强大,演变成了日后的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为商朝灭亡埋下了种子,从而给后人留下了“纣之百克,而卒无后”的历史教训。周人灭商是从太王开始的,太王时代西周开始崛起,经略西土,而与南土楚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为了逐步剪除商人的羽翼,进行包围。太王之子季历时代,周人在西部的势力空前强大,一方面扫清自身发展障碍,打败戎狄同时也策应了武乙文丁的对羌人方国的战争,却不能不引起商朝的格外注意。文丁任命其为牧师,成为一方诸侯之长。而周人势力的强大并向晋南发展,已经威胁了商朝的安全,文丁随即便杀死季历。季历之后,姬昌即位,周人实力仍在发展,引起了崇侯虎的警觉,提醒帝辛注意。帝辛曾囚禁姬昌,周人进献各种珍宝方物最终赎回了姬昌。姬昌回国后吸取了父亲树大招风和自己的教训,展开政治攻势,使的崇侯虎和帝辛渐失民心,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此外对内休养生息招揽人才,又充分利用了商朝赐予的专征大权,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先对犬戎等族用兵,剪除后顾之忧。然后向东进攻,首先越过黄河灭掉了耆国,接着讨伐邘(yú)国,更关键的是灭了崇侯虎的崇国。灭崇使的周人扫除了东进路上的一大障碍,此后将政治中心东移到丰一带,准备灭商。在周武王姬发即位前,周人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占据了西部的关中,后又夺取了原夏朝故地,又与南楚保持密切联系。可谓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虽然不是尽夺,但一些战略要地的占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商朝王畿与主要的与国之间的联系,至此,“大邦商”地广人众的优势已经丧失殆尽了。最后的牧野决战,周武王军政方面准备都十分充分,筹划紧密,而商朝则是仓促应战,最终诸侯联军战胜了商军,灭亡了商朝。商朝的覆灭也是有深刻的内因,商朝近六百年历史上,不断致力于开疆拓土,有的属于被迫应战,有的属于主动进攻。盘庚迁殷前的九世十九王中,只有缔造者太乙号武王、武汤或者武唐。而盘庚之后的八世十二王中,就有六位商王庙号带武字。小乙号称武父乙,武丁大帝和武乙之外,文丁被称为文武丁,文武帝,帝乙被称为武帝乙,帝辛虽无庙号,但一生致力于武力征伐。对外战争的空前胜利扩大了版图,传播了文明,将我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明推向了巅峰极致,也刺激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靠不断胜利的对外战争来掠夺财富,来刺激贪欲,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而帝辛过于自信以至于自大,拒绝纳谏,杀戮无度,又对东南过于关注,忽略了西周的崛起,放弃了文丁对西周的两手策略。在姬昌出兵耆国建立对商朝包围圈的时候,帝辛对祖伊的警告仍置若罔闻,直到最后牧野决战时才仓皇起兵,已经无力回天。

商朝军队中,守卫部队主要是守护商王和近侍大臣的的部队,类似于御林军。除此正式征战时候有正式作战的武装,守卫部队也参与作战。外出征战的部队临时按族邑征调的,如果作战规模不大,征调王族、多子族或三族、五族的族军。族军也包括两部分,一是贵族子弟为核心,包括一些臣仆构成的扈从军,另外就是平时务农或从事其他生产,战时出征的军队。直到春秋时代,族军依旧是军队的主力乃至于精锐的中军。商军的兵种主要是徒兵(基本上就是步兵)和车兵,还有就是射手组织。此外也有利用骑乘和舟船。商军装备的格斗武器主要是戈矛刀和钺等,进攻性格斗兵器主要是戈矛,护体短兵器主要是短刀,多以青铜铸成。远距离兵器仍然是弓矢,并有了弓形器,但随着青铜冶铸业的进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占有了重要地位。商朝后期大量使用铜簇,但作为消耗性的武器,也相当一部分还是用石、骨制作。形状多种多样,有凸棱、三棱、圆柱形短铤、双翼形有铤等。甲胄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主要用于藤、竹和皮革等制作,商朝甲胄相当普遍。同样随着青铜冶铸业进步导致兵器杀伤力的增强,防护甲胄也在强化,还萌芽了对战马的防护。商朝封疆警卫系统有侯、甸、男、卫、邦伯,这些所谓“外服”的诸侯相当一部分是有商王朝的职官经历一定发展演化而成的。此外,在重要的战略要地,都筑城设防,如灭夏后在夏旧都附近建造的偃师商城,在夏桀通知后方晋西南建造的夏县东下冯商城和垣曲商城,都有浓重的军事色彩。偃师商城有宫城和内外城三城,城垣宽而城门窄,内城还有类似马面的结构。在河南焦作的一座府城古城,北依太行,南望沁水和黄河平原,总面积约八万余平米。城墙用黄黏土夯筑而成,夯层紧密,构筑牢固,应该在商朝前期,直到战国还在修缮使用,据考证可能是商朝的雍邑,周朝的雍国。至于盘龙城位于南土边缘,与荆楚的接触地带,也是通向江南的交通要冲,而长江中游是商朝铸铜原料的产地,所以盘龙城应与镇守一方的军事据点有关。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读《商代战争与军制》摘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