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三:司马迁和《史记》1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1-03

中国秦汉文学之三:司马迁和《史记》1


1.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35 ——87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诗,他的史传文学同屈原的辞赋、杜甫的诗歌、曹雪芹的小说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反映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
  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这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强盛的时期。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政治日渐巩固,经济日渐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改汉初的" 清静无为" 之风," 外事四夷,内兴功利"。他改革了内政,开拓了边疆,同时,他又在思想文化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现了思想统一。经过汉武帝的内外经营,西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大汉帝国雄踞世界的东方。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和伟大的时代,是孕育司马迁这样一位伟大作家的土壤。

  然而,盛极而衰是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辩证法。经济的繁荣滋长了统治阶级的铺张奢靡,国力的强盛滋长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而思想的独尊儒术,则根本排斥了百家争鸣,束缚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司马迁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隆盛,也看到了它的弊端丛生。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司马迁以饱醮感情的巨笔,以史传文学的形式,去讴歌正义,批判腐朽,探讨新生," 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寻找历史的答案,终" 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完成《史记》这样的伟大著作,与他多少年学识的积累和他个人生活的磨难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他的家学渊源。司马迁的先代" 世典周史" ,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初年的太史令。司马谈学识渊博,且早有像孔子那样著述历史的宏愿。他为此做过一些准备,但未能实现。临终之际,他将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儿子,希望儿子能继承史官家世,学习孔子写《春秋》的精神,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他的思想、学识和治学态度无疑都对司马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家学影响外,少年时代的司马迁" 十岁诵古文" ,后来,曾向大学问家孔安国请教古文《尚书》,也曾师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即今文《春秋》学说,加上他自己刻苦研读了大量的典籍,这些都为他的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董仲舒的《春秋》学说则直接成为他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他就是要学孔子,以一部《春秋》微言大义,评述历代是非," 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青年时代的司马迁曾经漫游祖国的名山大川,探察历史的遗迹,这对于完成他的宏篇巨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的漫游考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他20岁时开始的。为了开阔眼界,弄清楚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追踪重要历史人物的行迹,他南游江淮,登会稽山,探寻传说中大禹住过的洞穴;考察九嶷山,寻访舜的葬地;也曾泛舟沅水湘江,凭吊屈原的志洁行廉;他还曾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之都临淄、曲阜等地与儒者谈经论业,观瞻孔子墓地及其生前所居之堂、所遗之物,观看孔子的后学弟子在仲尼的庙堂上演习各种礼仪;又到孟子的故乡邹峄之地,学习乡射之礼,为邹鲁之邦浓重的儒风深深地感染了,留连" 不能去云"。此后,司马迁继续南行,访问了孟尝君的封邑薛,西楚霸王项羽的王都彭城,汉高祖刘邦及汉初诸多名臣的故乡沛丰,收集了大量的秦汉之际重要人物的行迹,然后,他经过梁、楚之地,折回长安。


  第二阶段的游历是在他入仕之后,大概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 年),司马迁" 仕为郎中"。郎中是汉朝宫廷内部一个很低的官职,平时守卫宫门,出巡时侍从车驾,是皇帝的近侍官。此后,司马迁经常侍从武帝,巡幸郡县,省察民情,进行封禅活动。这期间,他先后到过西北,奉使川蜀滇中,登泰山封禅,东巡海上,北临碣石,巡辽西,历九原,还曾跟随汉武帝到濮阳一带" 负薪塞河" ,以防治黄河水患。几年中,司马迁多次侍驾出巡,足迹遍及全国,远涉边陲夷地,大大丰富了司马迁的阅历。作为皇帝的近侍,他也更多地了解了宫廷的内幕,参加了各种大型典礼,更熟悉了朝堂礼仪。
  这两个阶段的游历出行,使司马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获得了大量的逸闻趣事,进行了切实的历史考察和民间采风,这对他后来写作《史记》、写活历史人物作了十分有益的积累。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 年),司马谈病逝。3 年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谨记父亲的遗训,缀集天下遗闻轶事,博览皇家旧史群书,开始着手编写《史记》。他一面忠心耿耿为皇帝做事,主持改订" 太初历" ,一面" 绝宾客之知,亡世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 ,潜心著述。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公元前98年,汉武帝派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进攻匈奴。李陵一马当先,横扫千余里。但因孤军深入,寡不敌众,战败被俘,被迫投降匈奴。消息传来,武帝十分震怒。司马迁素与李陵交好,知其为人,便向武帝坦陈自己的看法,认为李陵战败迫降,实为不得已,将来一遇机会,定会报效朝廷的。这下惹恼了汉武帝,认为他是故意替李陵辩护,于是下诏将李陵满门抄斩,同时,将司马迁打入死牢。他在狱中关了4 年,他曾想一死了之,但是,父命未竟,事业未成,如此一死轻于鸿毛。于是他从容就" 腐刑" ,忍辱含垢活下来。

出狱后,他被任为中书令,但司马迁早已无心仕途。他看透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对最高统治者残暴无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之所以" 隐恶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也就是说,他之所以苟且偷生,活在世上,就是为了了却著述《史记》的心愿。于是,他把屈辱深埋心中,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发愤著史。

到公元前90年,整整18年的时间过去了,司马迁终于完成了他的宏篇巨制《史记》。此后,他便消声匿迹了,以至于他究竟什么时候离开人世也无人知晓。他把他全部的热情、全部的心血、他的激动、他的泪水、他的喜怒哀乐以至他的全部生命,都倾注到了这部《史记》之中,他在他自己的身后留下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