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搞管理,就要比常人更懂、更会利用人性!

 谋略那些事 2021-01-04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2卷 汉纪十四
汉武帝 征和四年(壬辰,公元前89年)

【原文】

臣光曰:天下信未尝无士也!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地,无不如意。及后息民重农,而赵过之俦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别,而士辄应之,诚使武帝兼三王之量以兴商、周之治,其无三代之臣乎!
 

【译文】

臣司马光曰:天下果然并非没有人才。汉武帝先是喜欢征服四周蛮夷建功立业,便有许多武勇猛不怕死的人充满朝廷,使其开疆拓土,无不如愿。到后来修养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又有赵过等人教导百姓耕耘,使百姓们获得很大的利益。同一位君王,前后的兴趣爱好迥然不同,而总有人才相应。假如汉武帝兼有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器度,来复兴商、周时期的太平盛世,难道会没有夏、商、周三代的辅佐之臣吗!
 

【解析】

 
这段之前,是关于汉武帝将汉朝国策转向休养生息,任用田千秋为相,封富民侯,重用赵过推广代田法。
 
对此,司马光发表了评论,就是上面这一段材料。
 
要知道,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恰逢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
 
因此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夹了不少私活。
 
比如上面这段:
 
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别,而士辄应之,诚使武帝兼三王之量以兴商、周之治,其无三代之臣乎!
 
其实就是在说新党旧党都要用,不能光用一种。
 
这些都是题外话。
 
上面材料最关键的,其实也是这段话。
 
而这段话点明了三个问题,作为管理者、老板必须要知道。
 
 

1.兴趣喜好的迎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司马光用了两个例子。
 
其一,汉武帝想开疆拓土,有骁勇锐士。
 
其二,汉武帝想休养生息,有赵过等人。
 
这事用人层面,咱们在跳到一个更大的层面来看。
 
汉武帝作为汉朝的最高权力拥有者,他的一举一动必定为天下人关注。
 
譬如喜好、倾向等等。
 
至于为什么要关注?
 
因为,他掌握生杀大权、财富权力分配权。
 
要想过得好、获得荣华富贵就必须要顺着汉武帝来,反着来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必定会有人根据汉武帝的喜好、倾向来迎奉他。
 
比如,汉武帝求长生,各种神棍方士层出不穷。
 
现代,别管是职场还是体制内,只要存在组织,只要是这个组织内某个层级存在领导管理者,必定会有人来巴结奉承,以图获得利益。
 
这既是处于相应职位的必然,更是人性趋利避害的必然。
 
而且职位越高,这种必然越明显。
 
 

2.阶段利益的的变化

 
既然这种必然存在,想要消除不可能,那么就去利用他。
 
关键是怎么利用,以及利用来做什么?
 
这就要看掌握权力之人到底要什么了。
 
一个组织最终是搞好了还是搞坏了,排除决策失误这个因素,这点就至关重要。
 
基于第一点,下属揣摩上级,会投其所好。
  
另一方面就是主动选择。
 
领导自己知道要什么,刻意去选择、任用一些符合自己方向的人,并加以运用。
 
汉武帝,乃至于历朝历代明君,甚至于后世企业家在这方面都做的非常好。
 
而这里其实有个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
 
即基于第一点,下属投其所好,上级必然对下级有好感关系上更亲近、更有信任。
 
因此,人事安排上,既有可能因为这个关系、信任而委以重任,却忽略才与位是否相对应。
 
这也算是任人唯亲、任人唯近。
 
 

3.主动选择

 
那么把上面这两点,相应的结合起来运用会有什么效果?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把注意力用在什么地方,会产生相应收获。
 
如果是掌权之人,把注意力放在某个地方呢?
 
这可以算是一种信号释放,会有无数人也去关注这个地方,然后在这个地方用力。
 
可以说是上行下效,也可以说是向上看齐,也可以说是意识站位。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种主动选择之下,人性必然选择的运用。
 
而想要这个玩的好,说难听点,就要学会“养”,具体怎么“养”。
 
一开始,掌权者把注意力投放在某个地方。
 
搞不好很少人、甚至没有人响应号召。
 
没关系,如果没有换个地方,如果有那就对这个第一个响应的给表扬、给奖励。
 
这样搞的多了,下面人知道快速响应、揣摩有好处自然就会跟着上,形成一种习惯,而奖励选择给或不给。
 
这个时候可算是“养成”。
 
 
【启发】
 
要说启发,其实没什么多大的启发。
 
管理就是琢磨和利用人性。
 
把人性了解透了,管理工作就能做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