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之中 | 配天作镇中岳庙

 CHANJIJI陈吉吉 2021-01-04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沿中轴线布局谨严,规模宏伟,为中州祠宇之冠。

嵩山在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史记》中记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 而四岳各如其方。”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嵩山升仙“传统”由来已久。据记载,东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晋在嵩山羽化升仙。《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圣历二年》:“二月,己丑,太后幸嵩山 ,过缑氏 ,谒升仙太子庙 。” 胡三省注:“ 升仙太子 , 周王子晋也。世传 晋升仙后, 桓良遇之於嵩山。曰:‘七月七日,待我於 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顶,举手谢时人而去。后人因为立祠,后加号升仙太子 。”至今,还有武后手迹《升仙太子碑》立于升仙太子碑原址,而庙已无存。

升仙太子碑拓本

秦汉之际,嵩山地区升仙更是风靡。中岳庙的前身便是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建于秦代,原名太室祠,更有一说认为是为“太子晋”所建的祠庙,余认为不太可能。《汉书·武帝记》有元封元年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记载。现在的中岳庙正前方五百米处,还有太室阙。在中岳庙前有石人一对,为汉代作品。从位置来看,汉代石人和太室阙当同为太室祠的附属,是立于神道之上的礼仪建筑。(仲夏寻梦:丁酉端午行纪 

太室阙,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汉代崇尚升仙,对山岳的祭祀,是统治者“天人对话”的一种神圣仪式。阙的作用是天界与人间的分界线,统治者通过太室阙后,达到仙界,一种“升仙”的仪式才正式开始。

随着祭祀山岳制度的消失,中岳庙后来成为道教的活动场所。从武则天封禅嵩山,中岳庙便开始大兴土木,广建宫舍。唐开元十八年,唐玄宗李隆基再次增建太室祠,奠定今日庙址。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中岳大帝作为道教崇拜神之一, 在帝王奉祀下正式定型,被后世崇拜。北宋、金、明、清四代都对该庙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现有庙制保留明、清时的规模。

今之中岳庙中有殿、宫、楼、阁等建筑近400间。中轴线全长650米,自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登封中岳庙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至御书楼共有7进11层建筑。中轴线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火神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是道士分别举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

崇圣门东面有一座“古神库”。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依照西汉武帝加封太室祠的形式,对中岳庙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为了表示对神灵的敬意,在这里挖一地宫,把旧有的不可修复的神像存放在地宫里边,上建一亭,取名古神库。

铁人分别立于神库四周,为镇库铁人,系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忠武军匠人董襜等铸造,共四躯,高约3米,振臂握拳,怒目挺胸,姿势雄伟,栩栩如生。其中一铁人背部有阳铸铭文“忠武军匠人董襜记治平元年六月甘八日”。另一铁人肩部亦铸有“忠武军匠人董襜”字样。

这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人们也称他们为“镇庙铁人”,与晋祠铁人、蒲津渡遗址铁人同为我国古代铁制艺术的精品之作。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雄伟,主殿峻极殿是五岳中最大的殿宇之一。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挑檐抹角,四龙吞脊,顶覆黄色琉璃瓦,庑殿式建筑,朱墙黄瓦,气势雄伟,素有“台阁连天,甍瓦映日”之称,是庙内最大的建筑,殿内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两侧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镇殿将军方弼、方相,陈列有清代乾隆皇帝所赐铜铸香案、香炉、蜡合和明代铁钟、大鼓等珍品,殿前两侧各立有亭,一曰御香亭,一曰御制亭,两亭均为重檐八角,结构精良,造型优美。

庙内还有古代碑刻七十余品,汉代至清代的古柏三百余棵。其中名碑首推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康无为称其为“浑金璞玉,宝采准名”。又云:“《爨龙颜》为雄强茂美之宗,《灵庙碑阴》辅之。”康无为特别赞赏碑阴,称为“笔墨浑穆,大有《石鼓》、《琅琊》、《石经》笔意,真正书之极则,得其指甲,可无唐宋矣”。

余数次游览中岳庙并太室阙,感叹于其殿宇恢弘壮阔,太室阙“上古神器”,灵庙碑“金玉之宝,汉代石人“古拙质朴”,这些古物以中轴线串联起往昔升仙之路,也诠释着嵩山道教的兴盛。




您的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