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出生命的意义

 李萍拾尘 2021-01-04


读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我自有阅读史以来,最痛苦的一次阅读。倒不是因为它的语言有多么晦涩,内容有多么艰深,而是你不得不去面对那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惨剧。

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引起了我们在普通生活之外的另一种思考。

他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一个作家,通过观察总结,得出这样的结论;囚徒对集中营的生活的精神反应,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显露的症状是:惊恐。

第二阶段是: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

第三阶段是:解放后的犯人心理学,症状是道德出轨和理想破灭。

在书的第一部分,作者描写了他本人及其它犹太人于二战中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呈现的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我认为是全书最关键的部分。我们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所看到的那种场景和画面,作者用笔再一次呈现在书中。但是,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包括作者在内,很多人靠着坚强的意志活下去。求生是囚徒们唯一所关心的事情。为了求生,他们想到一切可能想到的办法:扒死人的衣服、鞋子;走路时挤在人群中间以避风寒;干活时避开监工的眼目偷着喘息等等。而求助于宗教也是最常见的方式。看到他们偷偷举办降神会的情景,我不禁泪湿眼眸。那种对生的极度渴望,即使在最严酷的时刻,也如地火一般在地底悄悄燃烧、滚动。这就是人类的不死的意志,这也是人类令人敬仰的地方。

为了达成“不死”,他们在时刻笼罩自己的死的阴影中,也会偷偷写诗,也会偷偷唱歌,也会偷偷欣赏远处的野花和山岚,更会以思念亲人,与自己亲人对话的方式,从中汲取生的力量。他们创造着各种方式让自己去抵御那种“对身体的毁灭”。真的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而这个“生存”仅仅是“不死”。

在书中也写到了另外一些人,他们可以称之为“圣者”。

我以前认为:最理想的人生有吗?也不过是在不同情境下的人的自然反应吧:对于乞丐,最理想的人生,就是给他几片面包和一个安身之所;对于囚徒,就是给他自由;而对于我们普通人,就是抓取身边所能抓取的,让自己的生活得以改善。

是的,大多数人是处于这个阶段。

但是,除此,弗兰克尔还告诉我们:有一小部分人,可能超越他的环境,而过一种他内心所要的生活,比如尊严,比如道德,比如人道主义,这是人性内在的光辉。即使外界多么恶劣,你也有内在的自由,选择让它们永驻在心中。我认为这就是“圣者”。

所有这些,若要达成“不死”和“圣者”,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对未来必须抱持信心。“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有人,才能着眼于未来,在极端困难的时刻,这就是他的救赎之道,不过他得迫使自己将精神专注于此。”

这也就是希望给予人的力量。

个人的希望是什么?书中告诉我们,不要去谈广泛的人类的希望,每个人的希望有所不同。有的是有自己的孩子需要他来抚养,有的是有自己的著作需要他去完成,这些不能由他人替代的事情,构成不同的人的希望。他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而这种希望让这些绝望的人去坦然面对自己的苦难,去接受所经历的苦难。也就是说,“对我们来说,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最更广阔的循环。”

心理学上有这样的理论:接受糟糕的一切——环境、情绪,比无益的抗拒更能有益于人的健康。

“一旦我们明白了磨难的意义,我们就不再通过无视折磨或心存幻想,虚假乐观等方式,去减少或平复在集中营所遭受的苦难。经受苦难成了一项我们不能逃避的任务。我们意识到了苦难中暗藏着的成功机会。”正如里尔克所说:“经受苦难”,就是跟其他人“完成工作”一样。作者引用尼采的话:“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当然,弗兰克尔也强调,承受不必承受的磨难,无异于自虐。

在我国历史上,经受磨难而最终战胜磨难,直至取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作者,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他自身不也是更好的佐证吗?受宫刑忍受屈辱,仍写出《史记》这千古绝唱。还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如此尔尔,数不胜数。

作为一个心理医生,精神科专家,弗兰克尔在书的第二部分,进一步阐述他所创立的“意义疗法”在病患者身上的应用。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他为我们指出了三条道路:一、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二、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在作者的集中营生活中得到了印证。

之所以能从那么严酷的环境中活过来,作者就是通过这三种途径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让他一天天充满希望地活下去。如在第一项中,他去集中营之前就开始写了一本书,他将手稿带在身上,但刚入集中营就被没收,然而作者并没有放弃,但凡能找到的小纸片,他都搜集起来用于写下思想的火花。第二项,他藉着想念妻子,与妻子对话,来化解身边的苦难。第三项,在经历集中营的苦难时他采取去承受的态度,进而去超越苦难。这三项途径可以是单一的使用,也可以是综合的使用。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也使用他的“意义疗法”去启发、激励自己的同伴,让他们勇敢地活下去,并收到良好的成效。

那么读者您在纷繁的生活中,在失意落寞的时候,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的意义”了呢?

在这本书的简介中说道: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亲、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途径,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的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他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他的理论。让我们的人生也被赋予意义,从而也开挂起来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