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杜鹃花开了。 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你还记得去年山上的红杜鹃吗? 1、我也盼的是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 杜鹃花,也叫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 我们老家还有一个名字,比较土,不说了。 最早知道这个花叫映山红的时候,都是看完电影《闪闪的红星》以后。 不知道现在还上演这样的电影不?十四五岁的孩子,刀劈胡汉三…… 杜鹃花花好看,但人们对它 喜欢程度不如牡丹、玫瑰等等, 可能是和这个花名字的来历有关,杜鹃啼血,总是有些悲伤。 对杜鹃花评价最高的是白居易,他把杜鹃比作“花中西施”, 评价非常高: 回看桃李都无色, 映得芙蓉不是花。 连大唐芙蓉都不是花,白居易,瞎白话吧。 有的时候,诗人们也经常瞎比喻。 昨天看书,有诗人形容一个物品,也和西施联系到了一起: “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 谜底是:藕 西施的胳膊有那么粗吗? 2、应是燕山有杜鹃 一般的文字材料介绍杜鹃花都说生于四川,主要是因为蜀国皇帝杜宇化作杜鹃的传说。 蜀国皇帝杜宇,死了以后不忍离去,化作杜鹃鸟,每到春天,就飞来飞去,催促农人“布谷、布谷”,农人太懒,把他累的嘴里鲜血直流,滴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红杜鹃。 这是典故。 其实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杜鹃。 明朝的时候,现在的越南和广东的一部分,分为交趾和占城两个国家,有一年,占城使人向大明皇帝进供诗词,有一首叫《初发》: 行进河桥柳色边, 片帆高挂远朝天。 未行先识归心早, 应是燕山有杜鹃。 那么远的南方小国,连我大河北北部的植物都知道,有些恐怖。 莫非那时有谷歌卫星? 3、花鸟同名杜鹃 花鸟同名,故事又如此美丽凄婉,常引人叹息。 清朝有个大臣叫梁章钜,官做的好,学问做得也好。 他写了一本笔记叫《闽川闺秀诗话》,记录了一大帮女诗人的诗词故事。 老羊也认识一帮女诗人,对她们的诗没话,就一个字:好! 不过,她们包的饺子更好。 这本书里写了她二女儿的一首诗。 他的二女儿叫梁兰台,字寿研。 在万恶的旧社会,一般人家女人都没有名,都叫叫xx氏,我奶奶就叫杨张氏。 官家的女儿不但有名,连字都有了。 这天早课,正赶上庭中杜鹃花开,父亲说,咱们就以杜鹃为题吧, 寿研写了一首七律: 分自天台异种香,缤纷桂岭趁韶光。 风风雨雨都无损,叶叶花花正恰当。 不向山城催过客,却来官舍领驿芳。 只因花鸟名同美,引得诗人兴欲狂。 花鸟同名,美! 4、杜鹃何时向北飞? 感觉北宋以前,杜鹃鸟在北方是没有的。 一天,三千年来第一牛人邵雍和朋友在洛阳的天津桥上散步,忽然听到了杜鹃的叫声:“布谷、布谷”。 邵雍先生“惨然不乐”,不是一般的不高兴。 朋友看出来了,就问,怎么了? 邵雍说:洛阳过去没有杜鹃,现在有了,有所预示。 邵雍是北宋著名理学家、象数学家、哲学家,是个能通天的人,朋友就问,怎么了? 邵雍说:用不了二年,皇上将会用南方人为丞相,南方的丞相会大批的重用南方的官员,南方人专门喜欢折腾,喜欢变更,“天下自此多事矣! 完了,没有好日子过了。 朋友也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就使劲追问:你怎么听到杜鹃叫就能知道这么多呢? 邵雍说: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现在是地气从南往北来了,人还没感觉到,鸟先飞来了。从此,南方的草木都会北移,南方疾病瘴虐也会跟着到来,北方人的苦日子来了。 果然,过了两年,宋神宗赵顼上任,任用王安石做丞相,王安石开始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邵雍诗曰:流莺啼处春犹在,杜宇来时春已非, 又说:几家大第横斜照,一片残春啼子规。 面对牛人,我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5、阿玛尼和金达莱 在女人们都追韩剧的时候,我也看了一部,好像是《浪漫满屋》吧。 韩剧好看,在于生活化更强一些,不生硬,处处体现出鲜族文化。 有时候看到朴槿惠凄苦的脸,直想劝劝她,女人,一定要远离政治。 可惜,她不听我的。 美国的航母群又开往朝鲜半岛,也不知道油钱贵不? 如果油钱很贵,开过去又没有具体行动,可真的有些浪费了。 在朝鲜,杜鹃花叫做金达莱,是朝鲜的国花。 在朝鲜和韩国分开之前,有一个诗人写了一首著名的诗《金达莱》, 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 那屋你妈羊葛优无哥西给带路 求口喽都啊你奴木奴里有里那 羊葛优里呀桑金达莱古屋 …… 看得懂吗?我也看不懂。 正经点: 因您不愿见到我 当您离开的时候 我会在背后默默地送走您 因您不愿见到我 当您离我而去的时候 我是决不会落泪的 离开我以后是否还幸福 不知是否依然是从前的您 这些日子我是望着(依赖着)您走过来的 这样的我是否被挡在她的身后 爱 它带来的痛苦实在太深 我痛得都无法呼吸 我会恳求上天让您过的幸福 我会永远恳求 因您不愿见到我 当您离开的时候 我会在背后默默地送走您 我会采集一怀宁边的金达莱花 …… 一首忧伤的歌 6、谶语还是谣言? 谶谣文化由来已久,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每有大的事件发生,就会有各种天象或者谣言出现。 闹不明白的,就都是封建迷信。 明末清初有一个牛人叫陈贞慧,他当时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成四公子。 他写了一本书叫《秋园杂佩》,里面记述了一个预言: 据《蛟桥钤记》云:长桥脉断杜鹃枯,四方兵乱,此语不知从何而来,流闻甚久。 什么意思,就是说,很长时间流传一个谣言:等到长桥的脉断了,杜鹃花突然枯萎了,天下要大乱,还有兵灾。 结果,到了崇祯辛巳年间,杜鹃花突然枯死。 这一年,周相国在长桥上建牌坊,把桥的脉给凿断了,估计也是野蛮施工,牌坊也没建好,接下来就是甲申之变了。 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上吊身亡,一个朝代结束了。 郭沫若写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现在我们还强调学习: “大凡一位开国的雄略之主,在统治一固定了之后,便要屠戮功臣,这差不多是自汉以来每次改朝换代的公例。李自成的大顺朝即使成功了(假使没有外患,他必然是成功了的),他的代表农民利益的运动早迟也会变质,而他必然也会做到汉高祖、明太祖的藏弓烹狗的“德政”,可以说是断无例外。” 郭沫若也是一个高人,可惜在动乱中,连自己的儿子都保护不了,还写了那么多的马屁诗。 钱钟书年轻的时候恃才傲物,全国的教授没有一个能看到眼里的,《围城》里的很多教授都有原型,为此,得罪了不少的人。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文革中居然把嘴闭上了,真不说! 所以,到了最后,他成了全国人民的大宝贝。 世事如斯,该闭嘴的时候一定要闭嘴。 不过,已经有预言出来了,就别在那个桥上施工了!何至于把桥脉给挖断? 野蛮施工害死人呀! 问:谣言是怎么来的呢?! 天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