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记忆专题:烽火岁月铸就革命丰碑——三河坝战役旧址

 忆茶阳风物 2021-01-04
在烽火战的争年代,大埔三河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兵家的必争之地。在1927年10月,朱德和25师与国民党军在三河坝展开了一场阻击战,这就是三河坝战役。三河坝战役重新点燃了大革命失败后粤东地区的革命之火,使这一地区革命蓬勃发展,后来成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

尽管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大埔县三河坝革命战争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在三河坝战役纪念馆与“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之间,坐落着朱德的铜像,朱德身穿元帅服装,深情地凝望着这片他为之浴血战斗过的土地。而在大埔三河坝纪念馆内,展出的战士们英勇战争的事迹和历史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我军在建军史上的那段峥嵘岁月。还有安放烈士的纪念碑,时刻让人想起那段响亮的枪声、嘹亮的冲锋号以及敌人厮杀的战斗场景。纪念园工作人员罗娟娟介绍,1963年建碑时和1974年建设纪念碑围栏时,分别挖出很多烈士的骸骨,甚至有些手里还紧握着枪,还有子弹和毛毯。
纪念园工作人员罗娟娟
建这座纪念碑的时侯挖出2000多个骨骸,4大缸,现在埋在纪念碑下面,以及有很多子弹,子弹已陈列在柜子里面,毛毯是朱德将军往饶平茂芝的时侯,在百侯住了一个晚上,留下一条毛毯作为纪念。
朱德铜像
三河坝是大埔县境内的汀江、梅江、海潭河三水汇合成韩江的起点,自古以来就是粤东水路交通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对岸的笔枝尾山,居高临江,地势险要,占据了这座山就等于控制了韩江的交通。中共大埔县委党史室副主任甘海洋说,南昌起义之后,我军受到国民党军的追击,朱德和25师师长周士第驻军三河,掩护潮汕军队。
三河坝自古以来,流传有一种说法,得此共闽赣,失此失潮汕,地理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且当时安排朱德和周士弟重兵把守,主要是掩护潮汕先行部队,为夺取广州,进而夺取全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共大埔县委党史室副主任甘海洋
纪念园全景
故事还应该从1927年说起,在1927年的时侯,南昌起义后,起义军撤出南昌,一路南征,进入广东。9月18日,南昌起义军主力进入大埔县城(茶阳)。不久,蒋介石嫡系第32军(军长钱大钧)2万余人,从梅县松口一带挺进三河坝,妄图消灭朱德所率的留驻部队。对此,朱德和25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指挥起义军打响了一场阻击战。

1927年10月1日入夜时分,激战开始。起义军部队利用笔枝尾山天险,坚守阵地,与近十倍于他们的敌人展开恶战。第二天午后,朱德等起义军将领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半渡而击”的战术,将敌军的船只击沉在河中央,牢牢钳制住敌军。第三天,战态发生了变化。钱大钧部正面部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部分渡过了韩江,直逼起义军阵地,同时,敌军还从另外两路进攻,对朱德部形成三面夹攻之势。另外,敌人援兵切断了起义军25师与潮汕主力的联系。在这危急关头,为了保存力量与潮汕主力会合,朱德等起义军领导及时作出“次第掩护,逐步撤退”的决策,决定东撤饶平,与主力部队会合。

在10月4日凌晨,我军第3营迎来了三河坝最惨烈的一战。敌人以炮火狂轰滥炸笔枝尾山,一万多敌人四面包围阵地,3营的勇士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甩尽最后一颗手榴弹,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战。除极少数幸存外,全营200多名勇士壮烈牺牲在笔枝尾山。据史料记载,一位脑袋被打破、流出脑浆的战士,倒在一个已死去的敌人身边,双手还紧紧掐住敌人的脖子;一位胸口被刺刀捅了几个窟窿的战士,嘴巴里还咬着敌人的半块耳朵……烈士的鲜血染红了三河坝的山山水水,勇士们以血肉之躯掩护了部队的安全转移。
三天三夜战争后,人员死伤,我方有资料显示,牺牲了1000多人,国民党死伤多一点,可能有2000至3000人,国民党部分总共1万多人,死伤绝对比我们多,我们有三千人,到最后撤退时还有2000多人。
中共大埔县委党史室副主任甘海洋
纪念园石牌门
10月5日,三河坝的起义部队撤至饶平茂芝,6日晨,从潮汕突围出来的起义军数百人到达茂芝与朱德部会合。当时,这支匆匆会合的部队约有2200多人,处境极端险恶,四周有数万敌军虎视眈眈,与上级又完全失去了联系,要保存这支部队,必须迅速脱离险境。八一起义军在茂芝召开军事会议,朱德认真反思南昌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作出了摆脱强敌,绕道闽南向湘粤赣边农村找立足点的决定,即“保持革命力量,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起义部队余部避开了强敌,游击于闽、粤、赣、湘边。

1928年4月,朱德率余部800人到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工农红军队伍。甘海洋说,在三河坝战役中,如果不是指挥者果断决策,那么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将不能发生后来的“赣南三整”、“湘南暴动”,更没有举世闻名的“朱毛井冈山会师”。正在最危难的时候,是朱德保留了革命火种。
三河坝战役如果不是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部队保留下来,就没有后来的井冈山会师,如果没有井山会师,就没有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也不会有1949年解放。
中共大埔县委党史室副主任甘海洋
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是继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场极为壮烈的战役。此次战役重新点燃了大革命失败后粤东地区的革命之火,使这一地区革命蓬勃发展,后来成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2009年初,大埔县成为我省首个被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的中央苏区县。

为了教育后人,1963年10月,大埔人民在笔枝尾山上兴建“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朱德委员长亲自为纪念碑题字。后来又建了三河坝战役纪念馆。该馆工作人员罗娟娟说,过去的战场,如今成为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