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惠荣家族口述史(一)

 挑燈看劍r7wtm5 2021-01-05

口述:萧玉璧 萧玉池 萧景祥 萧景仰

执笔:刘肖瑾(刘瑞瑾)

肖惠荣全家福,大约拍摄于1932。

               楔子

    写作这部记录口述家族史的书是笔者的夙愿。这个念头缘自于2010年的一个深夜里,当时笔者作为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的文化工作志愿者,负责编撰文史资料的工作,正在编制一个表格《汕头开埠三十项“第一”》,面对着浩瀚的文献材料,如何找到有代表性的三十项“第一”呢?笔者决定从对汕头埠影响巨大的几个范畴去搜索,基督教和西医是笔者最先想到。互联网给笔者查找资料带来极大的便利, “汕头开埠、基督教、西医”输入这三个关键词进行搜索,电脑屏幕就闪现许多信息,忽然“萧惠荣”三个字闯入笔者的眼帘,令笔者兴奋不已。萧惠荣是笔者的外曾祖父,笔者从小就听姨母萧玉璧,母亲萧玉池,和舅父萧景祥、萧景仰等家族长辈讲述萧惠荣的故事。当发现长辈们口述的故事竟然在权威文献里也有记载,笔者激动万分,连忙查找《汕头市志》和《汕头市基督教志》等文献。

    在1999年版的《汕头市志·第四册》中的“卷七十四 人物录”(P879)上发现这样的文字:“肖(旧时写作萧,而笔者的长辈认为不能写作肖——笔者注)惠荣(1868—1932),字佩之,原籍大埔,后迁饶平黄冈,民国二年(1913年)到潮安县定居,(原文如此,可能是指萧惠荣在潮安古城南门外余庆里居住的起始时间,据笔者家族长辈口口相传的故事,这个时间点也是有误差的——笔者注)。肖(萧——笔者注)父早丧,少随母到汕头谋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进汕头福音医院医专班。毕业后,随师(老师高似兰,是英教会的传教士)到上海译述外文医学著作。3年间,师徒合作翻译、出版了《欧氏内科学》、《哈氏生理学》和《贺氏疗学》。民国2年(1913)起任潮安县红十字医院院长和潮安县福音医院院长等职;(原文如此,如此,与其它的史料记载存在误差,据《潮州市志》记载,潮安县红十字医院始建于1922年————笔者注)又在太平路开设惠伦药房。他一边执医,一边任教,鼎力传播西医学。他不仅擅长西医内外科,还能用新法接生,改变传统接生陋俗。他开办五年制医科班,造就了潮汕近代的好多名西医。当年,潮州军阀混战,臧致平的北军兵临城下,莫擎宇的南军被困县城,北军架炮竹竿山,扬言五天内莫军如不投降,全城生灵将化为灰烬。时肖(萧——笔者注)任潮安县红十字医院院长,面对战火的严重威胁,他不顾自身安危,与红十字会会长杨柳等人要求双方军队停战,两军终于停战议和。此一义举,得到全城群众的高度赞扬,并在开元寺内立碑纪念(该碑于‘文革’期间被毁)。肖(萧——笔者注)民国21年(1932)冬逝世,终年64岁。”

    在《汕头市基督教志》(P113—114)有记载:“西医萧惠荣史略    萧惠荣,字佩之,又名主恩(1869-1934)原籍广东省梅县百侯人,祖辈迁居饶平黄岗镇半天桥村。遗腹孤儿,幼随母到汕头谋生并接受福音,小时就学于乡间私塾及汕头教会学校,天资聪慧,学冠群曹,及长,随高似兰医师(英人)就学于汕头福音医院。毕业后留院工作。1906年,偕高氏到沪译著几种西医中文书籍,先后在中国博医会出版的有《欧氏内科学》、《哈氏生理学》和《疗学》。是国内出版较早的西医中文书籍,遍销全国,且被国内医药院校采用为课本(如山东齐鲁医学院等)。1913-1934年间,历任潮州红十字医院院长及潮州福音医院院长等要职,又曾在潮州太平路开设惠伦药房。在职期间,亦医亦教,慰贫恤苦,存心济世,医术精湛,声誉遍及潮州城乡。1911年与越晏如医师(英人)并一班学生协力组织中国上海红十字总会潮州分会(国际组织),内战期间救护伤兵。1922年在司港红十字会内设红十字会医院,被聘为院长。1917年冬(丁己年)潮州军阀混战,以莫擎宇为首的南军,兵临城下,臧致平之北军,被困城内,南军跑架竹竿山并垒煤油数十箱,扬言五天内,若北军不投降,将令全城生灵全归于尽,面临全城人民生命财产威胁,萧医生当机立断与当时红十字会会长杨柳、王延康等并西教士任杜力牧师、罗玛鉴医师组织一支白衣队伍,由一红十字会会员郭俊仁,高举红十字会大旗,在炮声震天枪林弹雨之下冒险出城要求双方停战,调停成功得到全城群众高度赞扬,并于潮州开元寺立碑纪念(该碑于文化革命时被推毁)。1918年潮汕大地震,灾民流离失所,萧医师毅然决然主动将自己家园张搭竹篷,作为部分邻近居民避难所,深得人心。1934年12月,病逝于潮州市南门外家中,享年65岁,总结其一生,不愧‘有高尚的职业声誉,有真基督徒的崇高品德,有爱国爱教的具体体现。’荣归主名。”

    这两个文献资料显示:萧惠荣与他的西医学老师高似兰(英格兰长老会所派遣的旅华医疗传教士)合作翻译、出版了《欧氏内科学》、《哈氏生理学》和《贺氏疗学》,这是国内出版较早的西医中文书籍,这也可以肯定是潮汕本土西医师与西医学传教士合作编译著西医学中文教科书的“第一”, 而且很可能是“唯一”的。

     两个文献所记载的史实与笔者的长辈们所讲述的故事基本一致,只是出生与逝世的时间略有出入。笔者的母亲萧玉池在2000年写作的《祖父萧惠荣生平》中记载:“祖父萧惠荣,字佩之,又名主恩。生于1869年卒于1934年。原籍饶平县黄岗镇半天桥村。上祖溯源大埔县百侯村。……祖父因操劳过度,1934年12月病逝……”显然萧玉池在关于萧惠荣生卒年的问题上是采信《汕头市基督教志》的说法。对此,笔者曾专门与母亲萧玉池探讨过,她说,《汕头市基督教志》虽然只是汕头市基督教会的内部文献,但编于1980年代,当时她的姑母萧慧芳(萧惠荣的女儿)还健在,涉及萧惠荣的事迹有经过萧慧芳的校正,应该更加准确。

    笔者一直想写一本关于萧恵荣的书,却由于种种原因迟迟不能动笔。不过,萧惠荣的事迹已经深深吸引了笔者,此后,萧惠荣成为笔者一部小说中一个人物形象的原型,而且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所创作的这部小说有幸被对潮汕基督教传播史研究颇深的胡卫清教授发现。尽管在笔者的小说中以萧惠荣为原型的人物已改姓换名,但这难逃胡教授的法眼,胡教授向笔者求证之后,就给笔者提供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即1935年2月出版的《通问报》所登载《信徒记传·萧惠荣医师传略》。

《信徒记传·萧惠荣医师传略》中记载:“萧惠荣先生,粤之饶平县人,潮邑之名医也。母王氏,怀孕三月,遽失怙,依寡母度日。稍长命入学读书。年弱冠,毕业于汕头旧制聿怀中学,旋复毕业汕头福音医院,为该院来医生高足。及英国高医生似兰莅潮,闻先生学识过人,即往邀来潮,襄助医院职务。逊清末,与潮人蔡健等创办潮州红十字会医院,乃被选为副会长,兼院长职者五年。其医术湛深,活人无数,性蔼心慈,口碑载道,扶助教会,宣扬真理,不遗余力,间曾任潮安堂长老职。丁巳冬,闽军驻潮,粤军来攻,鏖战于城基,炮声震天,枪弹如雨,居民慄慄有涂炭之惧,于危如累卵中。先生毅然恻然出邀城中绅耆,及英美二牧师等,冒烽火夤夜出城,赴前敌调停,以至诚至爱之心,遂使军心帖服,既止轰炸,后请闽军退出城外,化干戈为玉帛,全城始庆安宁,其造福地方,良匪浅鲜,地方人士于歌颂之余,复立碑于开元寺内,藉留纪念焉。迨期满,辞红十字会医院职,改创诊所于南郊。民国十九年,潮州福音医院聘为院长,在职五年余。不幸于公历十二月初患肠病甚危。廿四年元月三日夜,蒙主宣召回归天家,享年六十四岁。子孙满堂,天之报施于先生,实不爽也,云云。” 《通问报》所登载《信徒记传·萧惠荣医师传略》印证了萧惠荣准确的生卒年。“民国十九年,潮州福音医院聘为院长,在职五年余。不幸于公历十二月初患肠病甚危”,这就说明萧惠荣于民国二十三年,即公历1934年12月初患肠病;于“廿四年元月三日夜,蒙主宣召回归天家,享年六十四岁”,即1935年1月3日病逝,笔者的长辈记得是“1934年12月病逝”,估计是按农历的算法,公历的“1月3日”恰好是农历的12月。在笔者家族长辈的支持下,笔者于2016年初动笔创作这本萧惠荣家族口述史。由于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萧家子孙分散各地,有些已没有音信,有些鲜有联络,所以笔者只能以关系密切的长辈作为口述主体,即由笔者的姨母萧玉璧(1927年出生)、母亲萧玉池(1929年出生)、舅父萧景祥(1932年出生)和萧景仰(1933年出生,2018年2月11日去世)等人口述故事。但他们与其祖父萧惠荣年龄差距大,他们所能口述的故事也是听其长辈口述的,只是记忆的碎片,而且由于时代的久远,故事的细节也有多个不同的版本。笔者以长辈口述的故事为线索,再广泛而深入搜集相关家族照片和文献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证。每个章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长辈口述故事,以长辈的口吻记录故事,釆用第一人称记叙;第二部分是家族照片故事,笔者以文学手法,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记叙;第三部分是附录相关人物故事和资料文献。

《信徒记传·萧惠荣医师传略》中记载:“萧惠荣先生,粤之饶平县人,潮邑之名医也。母王氏,怀孕三月,遽失怙,依寡母度日。稍长命入学读书。年弱冠,毕业于汕头旧制聿怀中学,旋复毕业汕头福音医院,为该院来医生高足。及英国高医生似兰莅潮,闻先生学识过人,即往邀来潮,襄助医院职务。逊清末,与潮人蔡健等创办潮州红十字会医院,乃被选为副会长,兼院长职者五年。其医术湛深,活人无数,性蔼心慈,口碑载道,扶助教会,宣扬真理,不遗余力,间曾任潮安堂长老职。丁巳冬,闽军驻潮,粤军来攻,鏖战于城基,炮声震天,枪弹如雨,居民慄慄有涂炭之惧,于危如累卵中。先生毅然恻然出邀城中绅耆,及英美二牧师等,冒烽火夤夜出城,赴前敌调停,以至诚至爱之心,遂使军心帖服,既止轰炸,后请闽军退出城外,化干戈为玉帛,全城始庆安宁,其造福地方,良匪浅鲜,地方人士于歌颂之余,复立碑于开元寺内,藉留纪念焉。迨期满,辞红十字会医院职,改创诊所于南郊。民国十九年,潮州福音医院聘为院长,在职五年余。不幸于公历十二月初患肠病甚危。廿四年元月三日夜,蒙主宣召回归天家,享年六十四岁。子孙满堂,天之报施于先生,实不爽也,云云。”

   《通问报》所登载《信徒记传·萧惠荣医师传略》印证了萧惠荣准确的生卒年。“民国十九年,潮州福音医院聘为院长,在职五年余。不幸于公历十二月初患肠病甚危”,这就说明萧惠荣于民国二十三年,即公历1934年12月初患肠病;于“廿四年元月三日夜,蒙主宣召回归天家,享年六十四岁”,即1935年1月3日病逝,笔者的长辈记得是“1934年12月病逝”,估计是按农历的算法,公历的“1月3日”恰好是农历的12月。

    在笔者家族长辈的支持下,笔者于2016年初动笔创作这本萧惠荣家族口述史。由于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萧家子孙分散各地,有些已没有音信,有些鲜有联络,所以笔者只能以关系密切的长辈作为口述主体,即由笔者的姨母萧玉璧(1927年出生)、母亲萧玉池(1929年出生)、舅父萧景祥(1932年出生)和萧景仰(1933年出生,2018年2月11日去世)等人口述故事。但他们与其祖父萧惠荣年龄差距大,他们所能口述的故事也是听其长辈口述的,只是记忆的碎片,而且由于时代的久远,故事的细节也有多个不同的版本。

    笔者以长辈口述的故事为线索,再广泛而深入搜集相关家族照片和文献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证。每个章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长辈口述故事,以长辈的口吻记录故事,釆用第一人称记叙;第二部分是家族照片故事,笔者以文学手法,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记叙;第三部分是附录相关人物故事和资料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