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方《齐物论发明》

 远山星际 2021-01-05

齐物论发明

译:十方


1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1)苔焉似丧其耦:苔焉,又作嗒焉,心神俱丧的样子。耦,躯体。
2)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身体像枯槁的木头一样,心神像死灰一样,从内到外都没有生气。
3)今之隐机非昔之隐机:今天凭几而坐跟以前凭几而坐的神态不一样了。
4)吾丧我:我不再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精神的存在。
2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5)大块噫气:大块,即位天地。天地吁出的空气。
6)山林之畏隹:畏隹,即崔嵔。
7)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于、喁,都是风吹动树的声音。
8)厉风济则众窍为虚:大风停止后,所有的窍穴都寂静无声。
9)见之调调、之刁刁:草木摇曳的样子。
3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10)人籁、地籁、天籁:人籁,人通过乐器发出的声音。地籁,自然界中产生的声音。天籁,普通人无法感知的声音。
11)使其自己:即通过自身的运动来发出声音。
12)怒者其谁:怒,即“怒而飞”的怒,奋起、奋发的意思。
发明:本节用人籁来比喻人本身的存在以及人的自主意识,地籁用来比喻自然界的存在和人对自然的认知,天籁用来比喻大道规律,只有超出自身的限制,即“吾丧我”之后,才能感知到的宇宙节律。《老子》中的“大音希声”,天籁即是对大音的解释。



4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13)大知闲闲,小知间间:《逍遥游》中“小知不及大知”,小知即小聪明,大知即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心胸开阔,只有小聪明的人只注重琐碎细节。
14)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大言即合乎大道的话,小言即拘泥于表象的话。前者如同烈火一般,后者琐碎不停。
15)寐也魂交,觉也形开:这些人睡着的时候神魂交瘁,醒来后身形开朗。
16)与接为构,日以心斗:跟外界接触就互相构陷,每天绞尽心思争斗。
17)缦者、窖者、密者:有心思迟缓的,有心思深沉的,有心思缜密的。
18)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小的恐惧惴惴不安,大的恐惧失魂落魄。
19)其发若机栝而司是非:他们将心思发作出来就像射箭一样,搬弄是非。
20)其留如诅盟而守胜:他们将心思留在心里就像坚守誓约一样等待胜利。
21)其杀如秋冬而日消:他们衰败就像秋冬的草木而日益衰败。
22)其溺之所为而不可使复:他们沉湎与所作所为而不能恢复本性。
23)其厌也如缄而老洫:他们心思闭塞就像被被绳子捆住了而日益朽烂。
24)近死之心而莫使复阳:他们的心即将死亡而不能复生。
25)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他们的喜怒哀乐,忧虑嗟叹变化恐惧,浮躁奢靡放纵做作。
26)乐出虚,蒸成菌:就像音乐从虚窍中发生,菌类从地气中生成。
27)相代乎前:各种想法不停地发生,取代之前的想法,而没有系统的思维。
28)旦暮得此:一旦知道这些。
29)其所由以生:这些事情所以发生的原因。
发明:世上的人,一般都没有确定的想法,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不停地争夺争斗,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存,而仅仅为了生存而生存。



5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30)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取,即认知。非彼无我,没有外物,就没有我。非我无所取,没有我,就无从认知外物。
31)是亦近矣:近,接近真相。
32)不知其所为使:而不知道他们是被什么所驱使的。
33)若有真宰,不得其眹:就像有谁在主宰自己的行动,而无法探知它的特征。
34)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可以验证它的特征,却无法看到它的形状,这是有实质存在而没有具体形态的事物。《老子》中“其中有情兮。其情甚真,其中有信”,本节即是对情和信的说明。
35)赅而存:完整齐备地存在。
36)其递相为君臣:轮流作为君臣主次。
37)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无论是否能够探索到它的本质,都对它的存在没有影响。
38)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一旦受到天地的气而形成自己的存在,就不会忘记自身而消极等待老死消亡。
39)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如驰而莫止:跟外物要么对立要么相顺,行动就像快马奔驰而不能停下来。
40)苶然疲役:疲劳困顿于无休止的物役中。
41)其化心与然:身体在死后腐朽,思想也一同腐朽,是最可悲的。
42)固若是芒:芒,即茫,迷茫。
发明:人们从自然而得以产生,也通过个人的客观意识才能认识自然,人和自然成为一对互相作用的对象,因此人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驱使,不加思考做出反应。而实际上,是有个“真君”存在来支配我们的行为的。这个真君我们无法通过感官感受到,它脱离我们而存在。这个“真君”,就是人的生物学本性。而如果总是依照这个生物本能生活,就会像动物一样永远被外物役使,直到死去,而不留下任何东西。



6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43)成心:已经成型的观念。
44)知代而自取者:知道事物更替的规律而从中获得精神力量的人。
45)愚昧的人跟他们一样有老师。
46)未成乎心而有是非:观念还没有成型,就有是与非的看法。
47)今日适越而昔至:今天出发去越国,而昨天就已经先到了。
发明:人们在一代代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观念和习俗。这些观念和习俗,跟人的生物学本性一样,驱使着人们的行为。这些规则,愚昧的人完全依靠它们来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而修道的人则通过自己的思索,从世界中获得一些认知,并结合这些规则一起,形成自己的观念。只有先形成观念,才能用观念来判定是非。



7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48)言非吹:说话不是刮风。
49)言者有言,所言者特未定:说话的人诉说的纷繁芜杂,他们所说的东西也从来没有过定论。
50)果有言,其未尝有言:他们确实说了什么?还是不曾说过什么?
51)有辩无辩:有区别还是没有区别。
52)道恶乎隐、言恶乎隐:大道规律隐藏了什么,人们的言辞隐藏了什么。
53)道恶乎往不存、言恶乎存不可:大道规律去了哪里就像不存在,言辞中存在什么而无法得到公认。
54)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大道规律会被片面的认知遮蔽,真正的内涵会被华丽的辞藻掩盖。
55)儒墨之是非: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争。
56)莫若以明:《老子》“见小曰明”“知常曰明”。以明,应当是已明,在出现是非之争的时候,要想明辨是非,就要跳出是非的圈子来看是非。
发明:大道规律总是隐藏在表象之后,人们真正的想法也隐藏在各种纷繁的言辞中。由于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因而对同一件事,就出现了是非之争。只有跳出是非的圈子,才能认识事物中隐藏的本质。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5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任何事物没有一个不存在对立面,任何事物没有一个不存在自身所在的一面的。
58)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自知应当是自是的误抄。从另一面看不到的,从这一面就能看清楚。
59)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对立的一面出自另一面,另一面也是依托这一面而存在。
60)彼是:对立的这两面。
61)方生:互生,互相依存。
62)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有了生的时候,同时就有了死。有了死的时候,同时就又有了生。
63)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有了肯定的时候,同时就存在否定。有了否定的时候,同时就存在肯定。
64)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就依托了相联系的错误因素。依托错误的一面,同时也就依托了想联系的正确因素。
65)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圣人不会去分辩一件事的是与非,而是通过其内在规律来审视。
66)是亦彼,彼亦是:对立的这一面也就是另一面,另一面也就是这一面。
67)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那一面有是非之分,这一面也有是非之分。
68)果且有彼是,果且无彼是:难道果真存在对立的两面,难道果真不存在对立的两面。
69)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当能将对立的两面分开的时候,这才是大道规律的核心。
70)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掌握了大道规律的核心,就像处在对立两面互相依存转化的循环中心,可以从容应对它们在循环变化中的无穷状态。
发明:任何事物都存在相对立的因素,对立的两个因素,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在互相转化过程中,又表现出无穷的形态。而只要掌握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无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都能准确把握其运动。



9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71)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公孙龙子 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即意象。用对事物的意象来说明意象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意象来说明意象不是事物本身。
72)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用马的概念来说明马不是具体的白马,不如用非马的事物来说明马不是具体的白马。
73)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也不过是一个意象,万物跟白马抽象出来的马也是等同的。
发明:天地万物都能抽象出来其本身构成的要素,成为各个事物的本质特征。用言论来强辩意象不是事物,马不是白马,反而容易引起误解。



10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74)可乎可,不可乎不可:肯定那些值得肯定的言论,不肯定那些不值得肯定的言论。
75)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道路是通过行走而成的,事物是经过人命名才得以正确辨知的。
76)恶乎然,恶乎不然: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77)然于然,不然于不然:正确的是因为本身就正确,不正确是因为本身就不正确。
78)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事物本身就有正确的地方,事物本身就有值得肯定的因素。
79)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没有事物不存在正确的地方,没有事物不存在值得肯定的因素。
80)莛与楹,厉与西施:细草与楹柱,丑女与西施。
81)恢诡谲怪:各种宏大、奇诡、谲诈、怪异的事物。
82)道通为一:《老子》“道生一”。各种事物最本质的规律都是相通的,都可以归到构成事物的最基本物质。
11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83)分也,成也;成也,毁也:在事物转化过程中,旧事物的分解的同时,新事物就形成了。新事物形成的同时,旧事物就毁灭了。
84)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事物无论是形成还是毁灭,都是构成它的基本物质的不同形态。
85)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在知道了事物的运动都归于其基本物质后,就不会去做那些名为有用而实际无用用的事情。
86)庸者用,用者通,通者得,适得而几:庸就是用,就是作为,有所作为,就能获得认知,获得认知,才能了解事物本原。了解事物本源,就接近认知大道规律了。
87)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在经历这个过程之后,还是无法知道它存在的形态,这就是道了。
88)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为一不通,怀疑是为之的误抄。费尽心神去做哪些有用无用的事,而不知道事物的本质是相同的。
89)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无论外表还是本质都没有改变,但不同的喜和怒却发生了。
89)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将是非混同起来,让它们自然达到平衡。
90)两行:两方面同时发展。
发明:事物有各种形态,都是其内在规律的不同表现。知道这一点的人,就不会去做哪些看似有用实际无用的事情。所以圣人不会去辨明是非,而是让事物的两方面自然发展达到平衡。



12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91)其知有所至:他们的认知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92)有以为未始有物:有人为宇宙的开始,是没有任何物质的。
93)至,尽,不可以加:这种观点已经到达了极致了,到了尽头了,没有比这再高明的了。
94)其次以为有物,而未始有封:其次的境界,是认为宇宙开始时,有物质,但没有边界。
95)其次以为有封,而未始有是非:再次的境界,是认为宇宙有边界,但事物没有对立的是非概念。
96)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当是非的概念出现了,对大道规律的理解也就有了缺陷。
97)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对大道规律理解有缺陷,偏私和狭隘的观念就出现了。
98)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理解有了缺陷、观念变得狭隘,所以昭文才能鼓琴。
99)师旷之枝策,惠子之据梧:师旷对音律的精通,惠施在梧桐树下的议论。
100)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三子之智极乎偕其盛,三人的才智差不多已经同时到了最高境界了。
101)载之末年:能够流传到后世。
102)其好之也以异于彼:他们的爱好彼此不同。
103)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因此想把自己的技艺表现出来。
104)彼非所明而明之:他们将别人无法彰显的事物彰显了出来。
105)故以坚白之昧终:因而就像坚硬的白石矗立在混沌的世上直到终老。
106)其子又以文之纶终:昭文的儿子又继承了昭文的事业而终老。
107)物与我无成:那他们跟我一样,也都不算有成就。
108)滑疑之耀,圣人所图:图应当是鄙,那些看似光耀而实际上油滑而令人疑惑的能力,是圣人所鄙夷的。
109)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此圣人不会去做那些看似有用而实际无用的事情。
发明:本节阐述的是庄子的宇宙观,也是与老子一脉相承的。宇宙发生于无,而人们的认识却达不到这一步,从而对大道规律的认识有偏差。专注于这些偏差,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也就是技艺。但这些技艺,其本质不是对大道规律的认识,而是一种人性的炫耀,这类技艺,是圣人所鄙夷的。



13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110)今且有言于此:如今我所说的这个理论。
111)其与是类不类:有没有跟我的理论类似的,或者没有与我的理论类似的?
112)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无论类似还是不类似,他们都是对同一事物的论述,因而都是论述,也就是同样的事物了,又能有什么差别呢。
113)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宇宙是有开始的,也有在开始之前的那个未开始的时刻,也有没开始之前而再往前没有开始的时刻。
114)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宇宙中有最初的存在,也有最初的存在之前产生这个存在的无,也有无尚未存在之前的那个无,也有尚未存在无之前的那个无。
115)俄而有无:忽然间就有了有和无。
116)有无之果孰有孰无:有和无谁究竟是有谁究竟是无。
117)今我则已有有谓:现在我已经有了对它们的描述。
118)吾所谓之其果有谓,其果无谓:我对它们的描述,是真的说了什么,还是真的没有说什么?
发明:天地的开始,是最初的有,也就是《老子》中的“一”,而在这个一之前,是无,那么无之前呢,还是无,这个无之前呢,仍然有无。那么无和有,究竟谁是无,谁是有?而将它们的描述成有和无,是不是就是它们真实的描述?如果把无和有的概念互换,世界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14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119)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如果大小的概念互换,那么天下就没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了。
120)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跟我共同存在,万物跟我本质上是一样的构成。
121)既已为一,且得有言,既已谓一,且得无言:既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构成,那还有什么见解呢,既然已经说了本质是一样的,那还能没有见解吗?
122)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本质是同样的一,加上对它们的见解,就成了二,二再加上一个对二的见解,就成了三。
123)巧历不能得:巧历,巧于历者,精通历算的人。
124)自无适有,以至于三:从无推算到有,再从有推算到三。
125)自有适有:从有推算有。
126)无适焉,因是已:无法推算出来,因此放弃。
发明:万物及其状态都是人定义的,这种定义是不确定的,对事物而言,是非本来就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它的本质规律,是非是人强加给事物的,而人又定义是非概念,来判定事物本来不存在的是非属性,是荒谬的。《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庄子在这里进行推演从无到三产生的过程,认为无生有,这个有即是一,构成了包括人在内的天下万物,而这个一加上对一的见解,就是二,加上对二的见解,就是三,一就是有,从有推算有,继续推理下去,可以到无穷无尽。



15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127)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大道规律没有界限,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没有确定的说法,只是因为观念的不通而有了分歧。
128)有伦有义:有伦有仪,有了等级和礼仪。
129)有分有辩:有了分说和辩驳。
130)有竞有争:有了比较和争夺。
131)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宇宙之外的事情,圣人承认存在,但不进行研究。
132)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宇宙之内的事情,圣人进行研究,但不进行评说。
133)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古代社会的法律政治、前代君王故事的记载,圣人进行评说,但不分说辩论。
发明:事物的规律是确定的,而对事物的看法却多种多样,互相矛盾,只是人拥有的观点不同而已。所以对没有无法触及甚至无法想象的事情,圣人承认其存在,但不进行研究,因为无从研究。对可以进行研究的,但人们都会有自己看法的事情,圣人只是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但不与人进行辩论。对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圣人进行记载,但不进行评说。



16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134)分也者,有不分:对那些分歧来说,有人不会去分说。
135)辩也者,有不辩:对那些争辩那说,有人不会去辩论。
136)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圣人把事物都放在心里,而普通人则一定要通过辩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137)辩也者,有不见:争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对事物总有看不到的一面。
138)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老子》“道可道,非恒道”,“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辩若讷”,大道规律不会直接表现出来,掌握真理的人不会去争辩,仁爱到了极点表现的反而不像仁爱,廉洁清白到了极点反而难以让人相信,真正的大勇不会到处逞能。
139)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大道规律通过事物运动彰显出来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规律本身了;言语在辩论中阐明观点,也总是有达不到的地方;仁慈的行为如果有了规律,那就不是仁慈了;廉洁的行为如果清到了极致,就是有意为之,就不是真正的廉洁;勇气如果鲁莽地使用,就是匹夫之勇而不是真正的勇了。
140)圆而几向方:看似是画圆,而实际上是在画方。
141)知止其所不知:懂得止步于自己不懂得领域。
142)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不使用言辞的辩论,不用言说的规律。
143)天府,葆光:天府,天地的府库。葆光,即《老子》的“微明”,深藏不露的智慧。
发明:明道、善言、怀仁、廉洁、勇气,这些能力与品质是人们所期望的。但如果机械地去作为行为的指南,其实就是可以去做,而实际上已经丧失了这些品质。如果能懂得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又能遵循自然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那么他的思想就将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17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144)南面而不释然:向南望总是觉得心神不宁。
145)存乎蓬艾之间:就像生存在蓬蒿艾草之间。
146)德之进乎日:德行超过了太阳。
发明:尧作为统领万邦的首领,却总对三个小邦耿耿于怀。因为阳光下,阴暗的地方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虽然只是三个小邦,它们的存在就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尧的眼前,让尧无法忽略过去。



18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虮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147)物之所同:事物之间相通的地方。
148)子知子之所不知: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吗。
149)物无知:事物无法认知。
150)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
151)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你怎么知道我说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
152)民湿寝则腰疾偏死:人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就容易导致腰部得病,甚至半身不遂。
153)然乎哉:泥鳅也会这样吗。
154)木处则惴栗恂惧:人在树上住就会不安、战栗、担心、恐惧。
155)三者孰知正处:人、泥鳅、猿猴这三者谁知道标准的居住方式。
156)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虮蛆甘带,鸱鸦耆鼠:刍豢,用草豢养的牲畜。虮蛆,蜈蚣。带,小蛇。人吃牲畜,麋鹿吃荐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喜欢吃老鼠。
157)四者孰知正味:他们四个谁知道标准的味道。
158)猨猵狙以为雌:猨猵以狙为雌,猿猴把狙当作配偶。
159)仁义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乱:仁义的端绪,是非的行迹,杂乱混淆。
160)吾恶能知其辩:我怎么能知道它们的区别。
161)子不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就算你不知道事物的好和坏,难道圣人也不知道事物的好和坏吗。
162)至人神矣:能够认识事物规律的人,他们的行为和认知神妙不可言。
163死生无变于己:死和生对他们来说没有区别。
发明:啮缺所主张的,是事物之间有联系,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已经认知的内容是确定的。而庄子以为,好坏、善恶、高下等,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你认为好的,对我而言可能就是有害的。只有跳出这种对立的认知,而直接把我事物本身的规律,才能不受事物运动变化的影响,而始终保持明智的状态。



19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164)不事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不做琐碎的事务,不追逐私利,不回避灾害,不喜欢人们贪求的财货,不墨守成规。
165)无谓有谓,有谓无谓:没有说什么,却好像说了很多,说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166)妙道之行:认知了微妙的规律之后表现出来的行为。
发明:孔子所主张的治政,并没有从规律的角度来认识社会运动,因此所做的是从当前遇到的问题出发,进行政治活动,趋利避害;而老庄一脉,主张的是先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事件中抽象出规律来,从而制定能够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的律法,管理者因此可以依靠律法,不随意发布政令,不滋扰人民的生活,从而使人民自治而实现国家的治理。



20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167)皇帝之所听荧:黄帝听了也会迷惑。
168)女亦大早计:你也谋划的太早。
169)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见到鸡蛋就想得到报晓的公鸡,见到弹丸就像得到烤熟的鸮肉。
170)旁日月,挟宇宙:傍着太阳和月亮,胸怀宇宙。
171)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将你和日月宇宙吻合在一起,把昏乱纷争放在一边,把卑贱和高贵等同起来。
172)众人役役,圣人愚,参万岁而一成纯:普通人都为各种目的争竞奔忙,圣人则十分愚昧迟钝,将古往今来的各种事物的变化运动糅合在一起,化繁为简而总结出内在规律。
173)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都是这样,都蕴含着这个规律。
174)知说生之非惑:知道贪恋生存不是一种迷惑。
175)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知道厌恶死亡不是少小离家而老大不知道回家。
发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存在这内在规律,应当先总结认识这个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办事。无论人类社会,还是天地自然,都存在这样的规律。不要超前,也不要落后于规律的导致的变化节奏。不要因为遇到不好的事情就沮丧哀痛,遇到好的事情就欢喜跳跃。



21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176)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我怎么知道死的人不后悔当初的求生?
177)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梦里饮酒作乐的人,醒来后可能痛哭流涕。梦里哭泣的人,醒来后可能去冶游田猎。
178)梦中又占其梦,觉而后知其梦:梦里面还可能占卜他梦的吉凶,醒来才知道是梦。
179)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无比清醒的时候才知道人生不过是场梦。
180)君乎牧乎,固哉:君王和邦牧,也都是自以为清醒的人。
181)丘也与女皆梦,予谓女梦亦梦:孔丘跟你都是在做梦。我说你在做梦,其实也在做梦。
182)名为吊诡:可以称为悖论。
183)旦暮遇之:偶然遇到。
发明:如果不了解事物运动的规律,那么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事前并不能预判事后的情况。就像死生,我们恶死悦生,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死,而产生了恐惧。而骊姬被晋献公掠走之后,也后悔之前的反映。因此,当前我们对各种事物所做的反应,未必是正确的。就如同是梦中,梦醒就会觉得好笑。由此,可以这么推演:我认为我们都是在做梦,那么我认为的这个行为,也可能是在做梦。进一步推演,我认为这可能是在做梦的认为,还可以是在做梦,循环往复,无休无止。



22 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184)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难道我们真的有谁是对的,有谁是错的。
185)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难道我们都是对的,还是都是错的。
186)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人本来就受到事物外表的迷惑,我们能让谁做出正确的判定。
187)而待彼也邪:还等待别的什么人吗。
188)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辩论中声音变化,论点对立,跟没有对立一样,都无法做出公正的评判。
189)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用自然的规律来调和对立的观点,再拓展到无穷无尽的事物和事物的运动变化。
发明:人们之间观点不同,针对一个事物进行辩论,真的有谁对谁错吗?有谁能裁决?裁决的人又有自己的观点,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裁决?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对它们本身的认识,通过它自身的规律来调和两种观点,并由此拓展开来,形成对世界万物的认识。



23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190)是不是,然不然:让不对的变得对,让不能肯定的变得肯定,两者互相融合。
191)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正确的反面错误就无需争辩。
192)忘年忘义,振于无竟: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达无的境界。
193)寓诸无竟:将自己融合进无的境界中。
发明:当找到事物本身的规律后,那就无所谓是,无所谓不是了,是和不是都只是对事物规律的某种看法,又有什么需要辩论的呢?因此圣人总是找到事物的本源,进入无的境界,而不去关注死生、是非,因为这只是对人生命运动规律的某种看法而已。



24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蜉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194)何其无特操:为什么没有看到谁在控制你。
195)吾有待而然者邪:我是有所倚靠才这样的。
196)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我所倚靠的又倚靠者你来行动。
197)吾待蛇蜉蜩翼邪:我的凭借就像是蛇的鳞和蝉的翼。


发明:人的灵魂控制着人的躯体,人的躯体控制着人的影子。影子附着躯体,躯体附着灵魂,就像蛇的鳞附着蛇的身子,蝉的翼附着蝉的身子一样。灵魂是人的本质,但对影子来说,它又怎么知道呢,因此也就有了对行止坐起不同的观点了。



25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198)自喻适志:自己感觉愉悦惬意。
199)物化:跟外物融合为一体。
发明:庄周梦为蝴蝶,梦和醒是交替出现的,如果把梦和醒的概念互换,那就是蝴蝶醒着的时候非常快乐,做梦梦见自己成了庄周了。这样的话,梦和醒,哪个是真实的呢?庄周和蝴蝶肯定有区别,只是在梦里合二为一,不是庄周不存在,在蝴蝶的梦里合为一,就是蝴蝶不存在,在庄周的梦里合为一了。



远山星际作者


仰斋刘梦芙三江有月 金水 周冠钧  十方  伴梅斋  燕河 何其三  蔡淑萍 楚儿  阿蛮  懒蛾眉  桑葚    辛夷 广陵芍药  夏婉墨   梦烟霏 枕夢憐琴  邓世广 半梦庐 逸卿  卢象贤 雪语  江南雨  江南兰  高凉 卷子 古求能 于文政  周燕婷  和轩  顾从山  杨无过  八胡   亦思替非  月白  开峻风中飞羽君心如玉  可儿  御春  绿野   王永江  服媚天然秀  楚家冲  染素衣  桃花岛主  天一听竹主人  梅林  木白   河西旧  锦上花溪  扫叶仙人  叶红菱 李汝启 林看云   秋扇  残荷 半夏 贾惠格  風竹秋韻  漠漠轻寒  一千  惜梦缘 绿烟  小南 周薇 虞山抱琴客  林夕儿 月亮河 纤纤羽梦    莫雨涵  王翼奇  曹阳 我本山人 水墨  桃熟流丹  蓼青  羲音  发初覆眉   掬泉拾韵  木樨  松庐居士  柳青  飘然寒霄  柴玉芸  奚晓琳 雨季 邢哲夫 楊啟宇  陈楚明 卿云子 胡長虹  赵丽  忘齋 倚云 辛幼轩 梦语 涂信之 杨新跃 陈仕玲 月晓风 安全东 箐芸 梅子卿卿 龚福绅 吴奎 子蘅 王鲁直 金锐 何秀荣 赵春秋  月河边的玉儿  华仔 姜美玲  冰山雪莲 红叶 萧雨涵 李静鳳   蔺君 徐朝伟  清淡逸致  邓寿康  和月摘梅 薛箩衣  挚殊  独孤食肉兽 路易十四  翠袖 挂挂 王明侠 李梦痴 章治萍  杨逸明 柳生 陈乐平 黄云  沈塵色 胡家炳  松盦 望星空 任雨读 马斗全 平溪慧子师红儒 绿烟 平子 邵鹤庭 天许 知不知斋主 孔令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