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不开的“作业情结”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解不开的“作业情结”
李广生

最近一段时间,常有朋友在“教育人生”留言,询问寒假作业怎么留、留什么。我玩笑地回答:最好的办法是不留。朋友回我一个调皮的表情,或是无奈的“呵呵”。问的人多了,便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严肃对待,或许它真的是一线教师比较纠结的问题。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一旦认真思考、严肃对待,就能发现很多的秘密,和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这个——“作业情结”——我发现很多教师都有,而且是难以解开的情结。情结,心理学术语,有人解释为“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这个概念有点抽象,简单的说就是,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某种顽固的认识和情感,在具体的情境中,具有左右人思考判断和言行的作用。弗洛伊德对此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有非常严重的“恋母情结”。

好像到了假期就必须要留作业,好像做教师的不留作业就是失职,做学生的不写作业就是堕落,还好像没有作业学生就会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天下大乱。这就是所谓的“作业情结”。于是乎,教师绞尽脑汁留作业,家长哭着喊着要作业,孩子无可奈何做作业。一个美好的假期,一直笼罩在作业的阴云之中。也正因为如此,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国的孩子都在干同一件事:补作业。听起来挺可笑的。

作业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呢?这个事情不搞清楚的话,留与不留都不免流于形式。多年来我们一致认为作业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功课”,如果这个定义成立的话,则意味着主动权在教师手里,于是就形成一种悖论:我们一方面宣扬孩子是学习的主人,一方面把学习的控制权握在自己手里。这岂不是自欺欺人?我们还知道,很多作业,孩子并不喜欢,也无兴趣,做与不做,区别不大,怎么做的,无关紧要,总而言之,不做不行,做了就好。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而留作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业,双方心照不宣,都拿作业说事儿,作业也只能就是作业了。假期归来,孩子把突击完成的作业交给教师,教师突击批阅,或是浏览一下,重点看数量,或是干脆堆在一边,或是束之高阁,作业就连作业都不是了,成了废品。对作业最报以热忱的人,不是老师,不是家长,当然更不是学生,估计是收废品的老大爷了。

不留作业行不行?现在不行。但我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不是留不留的问题,而是许不许的问题。至少是不允许现在的这种留法。因此,改造我们的“作业观”,似乎就有了点紧迫性。

把留给孩子的假期作业变成送给孩子的假期礼物,在我看来是个不错的思路。假期来临,紧张忙碌了一个学期的孩子,即将迎来一段放松休息的时间,让他们抱着一堆作业回去,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若是让他们抱着一堆礼物回去,心情肯定会大不一样。有人反对“学习是快乐的”这一观点,他们强调学习过程的“痛苦、艰辛”。这是不懂学习的人,或是不会学习的人,或是别有用心的人,或是暂时没转过弯的人。殊不知学习的快乐正蕴藏于学习的努力过程之中,没有了所谓的“艰辛”,学习的乐趣反而会减少,若是一点儿“痛苦”都没有的话,那才是真正的痛苦、最大的痛苦——没有人乐意做一点挑战都没有的事情。把作业变成礼物,就是让孩子把学习的快乐和快乐的学习带回家去——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是为了追寻内心的快乐和自我的超越而学习。

既然是礼物,那就要因人而异。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芭比娃娃,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变形金刚。为不同的孩子量身定做甚至私人定制不同的任务,作业就变成礼物。如果老师这样对孩子说:“王小二同学,因为你对中国的古典小说有特别深入的研究,所以这个假期我专门为你设计一项任务……,期待假期归来后,你和我们大家分享你的研究成果。”我想王小二同学会欣然接受教师的这份礼物。

既然是礼物,那就要允许挑选。给什么拿什么,叫施舍,或叫摊派,想要什么才给什么,是送礼之道。给孩子一点选择权,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不是把一套作业方案,而是把三套作业方案交给孩子,让他们自由选择的话,就把教师指派的任务变成孩子选择的任务,由被动完成的任务变成主动承担的责任。学习,对一个人来说,真的是一种责任,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的责任感。

既然是礼物,那就要进行包装。一块蛋糕,放在盘子里,就是食物,没啥新鲜的,放在礼盒里,扎朵小花,写上两句祝福的话,那就是贴心的礼物。作业也是需要包装一下的。干嘛要让孩子硬着头皮、皱着眉头抄写字词呢,手绘一套字词卡片,甚至加上英文、配上图片,不是效果更好吗?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开动脑筋,花点心思,作业就是礼物。

既然是礼物,那就要实实在在。“投其所好”固然重要,允许选择也很重要,适当包装还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实惠”——实实在在、真材实料的大礼。不能把传统的作业变个名字、变身装束就当成礼物,孩子们聪明得很,企图骗孩子的都是傻子。教师确实要想一想孩子现在需要什么,未来需要什么,健康快乐的成长发展需要什么。孩子不会一辈子呆在校园和教室,他们终将走向社会,为什么不设计一些更有利于他们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性礼物呢?让他们实实在在的到社会上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这样的礼物才更加的实惠。孩子们会欣然接受,会感激你一辈子的。

以上所言,仅是一种思路,解决作业问题,关键在于打开深藏于我们内心的“作业情结”。作业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呢?这事儿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孔建斌
封面及文章插图均为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孔建斌摄影作品,特此鸣谢。
原创文章 谢绝转载 欢迎分享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