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不应该这样读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书,不应该这样读
李广生

本来,这篇短文的题目是“书应该这么读”,感觉分量太重,难以把握,就改成了这个——“书,不应该这么读”。一字之差,境界全然不同。前者为系统的读书之法,后者仅为读书的注意事项,不可以相提并论。前者非博学鸿儒不可为也,后者如我这般不知深浅的家伙就能信口开河。

第一:书,不应该苦读。

倘若不能从读书中得到乐趣,奉劝诸君赶紧放下手中的书,或是换一本,或是干脆做点别的,喝酒、打牌、侃大山,均可。“照你这样说,古人推崇苦读,又作何解释?”可能有人要这样问。我的回答是:古人的“苦读书”与今人的“读书苦”,其目的均不是读书。头悬梁也好,锥刺股也罢,眼睛看的是书,心里想的却是“颜如玉”和“黄金屋”。为这两样东西,有人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读书受点苦自然不在话下,所以古今推崇。

读书如同恋爱,非两情相悦、彼此爱慕、相互怜惜,不可以体会其中妙处。假如带有书以外的其他目的而读书,则如同为传宗接代而结婚,为占有对方财产而迎娶一样,不仅不会品味到乐趣,反而会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所以,书不应该苦读。

嫁娶讲究门当户对。没有共同语言,爱情终不能长久。小家碧玉非要巴结王侯将相,山野村夫非要追求金枝玉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就连烟花巷里的歌妓与风月场上的才子,也是落魄时卿卿我我,得意后情断恩绝。读书亦然。不可以刻意的求深、求难,而为此受苦。四书五经,固然义理高深,看不懂、不喜欢,又何必强求?吟风弄月的小文章,固然浅薄,然而喜欢,能接受,又何乐而不为?读书本无高下之分的,正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喜欢的便是最好的。为看不懂的书而跟自己较劲,最后难免掉坠入附庸风雅。无大学问、大智慧并不可惜,可惜的是少了真性情。所以,书,不应该苦读。

第二:书,不应该多读。

非是我故作惊人之语,乃是甚嚣尘上的浮躁学风让我不得不发出如此劝告。当今时代,开口这个主义那个流派,闭口这个思想那个理念,以一大串书目唬人的所谓的专家,可谓比比皆是。读书多固然有助于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但以读书多少论英雄,实在是迂腐滑稽的可笑。对那些以博览群书自负的人,倘若问他们:读了那么多书,哪一本读透了呢?我想,他们会哑口无言。假如没有成为彻底的“书呆子”或“书奴”,也就是说还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思想的话,那么他们在哑口无言的同时,还会面红耳赤。古人读书有“出入之法”,入得进去,跳得出来,方为读书之正道,一味的贪多,沉溺于故纸堆中,则不是读书,而是被书所愚弄成为“书呆子”,或是被书所俘获成为“书奴”。所以,书,不应该多读。

即使出于增长知识、磨砺学问的目的,书也不应该多读。就我国文化史而言,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可谓是后无来者的文化思想的巅峰。至今仍在人类文明的星空烁烁发光的文化思想巨星,如孔子、老子、孟子等,他们的阅读量是多少呢?史籍上没有准确的记载,我们不妨揣摩一下。当时,印刷术和造纸术都没有发明,书是写或刻在竹片上的,数量想必不会很多。当时也没有专门的图书发行机构和互联网,有限的图书被皇室贵族所控制,图书的传播渠道少之又少,可以说是一卷难求。基于以上两点,我敢断言,那些大思想家的阅读量绝对超不过当代一个普通的爱读书的人,例如我。但是,说起学问和思想,我辈比都不敢跟人家比,只有高山仰止的份。正因为可读的书多了,需要什么轻点鼠标万千信息奔来眼底,现代人思考的时间反而少了,思考的深度自然的肤浅了。这么多的书,读还读不完呢,哪有时间思考?渐渐的,我们便被书所愚弄、奴役。所以,书,不应该多读。

文人打着博览群书的幌子,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浅薄,就像他们以多情的名义放纵欲望一样。得一本好书,应当如同找到红颜知己,爱她、敬她、恋她、惜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离不弃,才是真正的读书。今天看一本,了解个大概,随手抛到一边;明天看一本,知道个脉络,转眼丢掉脑后。这样的行径,无异于浮浪子弟四处留情。除了留下在街头巷尾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外,终究是一场空。所以,书,不应该多读。

书不应该苦读,并不是说以游戏的态度读书。读书的目的纯粹一些,读书的心态平和一些,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寻精神的契合,欣欣然自得其乐,是为悦读。书不应该苦读,应该悦读。

书不应该多读,并不是说少读,而是常读。经常的、持久的,读之,思之,读透,读出书中的内涵,读出书中的自己。拥有一本可以终身相伴的书,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所以,书,不应该多读,应该常读。

欢迎关注·感谢分享·期待留言
关注生命 致力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