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约设计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简约设计
李广生

我提出“过度设计”并对此进行批评之后,立即有朋友问我“能给出更好的设计吗?”这也正是我今天要探讨的问题。光批判而不建设,不是教研人的风格。

针对“过度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生命课堂”提出另一种教学设计理念,暂且命名为“简约设计”。其基本内涵是:简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因素,给学生以最小的干预,让学习自然而真实的发生,以获取最大化的教学效益,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

在这个表述中,教学效益是需要特别关照并认真厘清的关键词。“生命课堂”始终秉承的效益观是立足于生命并指向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效益观,或言之,“生命课堂”并不排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但不以之为目的,而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具体而言就是,“生命课堂”在评价课堂效益时,重点看:孩子的潜能是否得到开发、孩子的思维是否得到发展、孩子的素养是否得到提升、孩子的权利是否得到尊重、孩子是否获取到有生命的知识,等等。如果说传统教学关注教师的教,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学,那么“生命课堂”则关注学生学习的品质。在强调学生学的基础上,在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下,“生命课堂”努力跳出形式的纠缠,更加重视学的内容和学的质量。所以“生命课堂”从来都不认为热热闹闹的课堂是高效课堂,从来不认为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充分表现,就有真有收获,或是有真收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活动规则的制定者,教学活动越是复杂,教师的元素体现的越多,发挥学生创造性的空间越小。所以,最简约的教学活动是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益的基础和保证。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没有那么多的跳跃变化,学生才能安安静静的思考、专心致志的研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有些时候,本着课堂“出彩”的目的,设计了新颖多样的教学活动,规定了复杂的步骤和程序,甚至编制了具体而详细的学案——教案写了好几页、讲稿做了几十张、教具弄了一大推,孩子只能按图索骥、亦步亦趋。一会儿看、一会儿听、一会儿写、一会儿算、一会儿发言、一会儿展示、一会儿评价,忙得不亦乐乎,表面看活动很充分,参与的机会很多,但思维含量很低、自主成分很少、创造空间很小,教学效益其实不高。

“简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教学程序尽量简化,拒绝忙忙碌碌的课堂;学习活动尽量开放,拒绝条条框框的课堂;教辅用具尽量简单,拒绝花花绿绿的课堂。忙忙碌碌的课堂不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条条框框的课堂不利于学生的创造生成,花花绿绿的课堂不利于学习的真实发生。

针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我本着“简约设计”的理念,大致安排这样的几个程序。一是回顾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能够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二是提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能够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把学习内容转化为研究主题。三是依据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情况分组。有的孩子已经预习或通过其他方式知道了这条规律,让他们装作不知道重新探究,这样的事情我绝不会去做。我会把他们分成一组或几个组,请他们设计一个方案,验证这条规律。把那些对这个规律一无所知的孩子分成几个组,让他们自己设计方案、开展研究、寻找规律。我会加入到各个小组之中,和他们一起研究,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帮助。我会在适当的时机,让孩子与同学分享他们的新奇发现,而不会专门安排一个展示的环节。因为我不想用展示的方式鼓励或是诱惑孩子,我希望他们感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而不是为了展示而学习。

我把这个想法发到一个小学教师的qq群,请大家评价。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反对的意见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太过于常态,整个过程没有亮点。这条意见我基本接受,因为“生命课堂”就是致力于常态课的改造,追求创新,但不追求出奇制胜。而且我们认为,课堂中所有的亮点都不是提前设计好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生成。

二是太过于简化,中间过程难以控制。这条意见我不完全接受,过程过于简化我承认,但为什么非要控制呢?把学生完全控制在教师的设计之中,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吗?如果设计复杂的过程只为便于控制,那我宁愿简化过程而尽可能的淡化控制。

三太过于理想,学生探究不出来怎么办?我的回答是:教师介入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实在得不出结果,那就直接告诉他们。毕竟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不是那条规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是我更为看重的教学效益。

支持我的人观点基本一致,大致是:简单、易行、师生负担轻,更有助于发展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其中一位朋友这样评价:我支持“简约设计”理念,越简单,越纯粹,越专注,越深入。他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课堂教学改革,到了该做减法、该减肥的时候了。

“简约而不简单”这句流行语用在“简约设计”上再合适不过了。以前我也曾提倡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太过于简单,也太过于功利。因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除了让教学好看之外,对学习的真实发生和深度进行,益处并不明显,害处却很显著。

欢迎关注·感谢分享·期待留言
关注生命 致力原创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