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感的力量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兴趣的力量有助积极而专注的形成,要想获得融入并创造,兴趣的力量就略显不足,必须有新的力量的介入才能实现。

古今中外最普世的关于教育的价值观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一项关于爱的事业。虽然为数不少的学者力求对这里的“爱”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定义——避免糊涂的爱,虽然为数不少的一线教师因“爱”而受到委屈——对爱产生恐惧,但都没有动摇爱作为教育根基的地位。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大写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知识、能力、素养、观念、品格等,在一定意义上都是途径和手段,指向并服务于人的培养。爱是众神之神,统帅着它们,并把藏在它们身后想借机混入的嫉妒、虚伪、暴虐、压制、放纵、狡诈等“小鬼”拒之门外,让每个人心中有爱,让世界充满爱。

爱是一种情感,也许并不专属于人类,却是人类最高贵的情感,是人类尊严的体现。爱的出,哪怕是暂时的,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最大的伤害者则是人类的尊严,而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把人类尊严高高扬起的人,往往都是心中充满大爱的人。爱是信念、爱是智慧、爱是力量、爱是勇气、爱是希望……

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师生体验到融入并创造,把生命中最积极地因子激活,从而焕发出最活跃的力量,必须依靠爱的力量,必须注入真挚的、浓郁的情感。

教师面无表情的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结果如何?一方面学生可能比教师还要冷漠,另一方学生可能挤压出貌似感情的东西,或是声嘶力竭,或是矫揉造作。这种状态下,教师传授多少朗读的技巧都是没有意义的,那些领悟能力高的孩子更有可能通过技巧而掩盖的情感的缺失。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示范,站在学生面前的这个活生生的人,从他心头流淌出的情感会随着声音浸润到学生的心田,几乎没必要做更多的技术的指导,他们便学会了有情感的朗读。若是不作为专门技能的培养,仅从教育意义上的朗读来看,这种有明显缺陷的有感情朗读更有价值,因为孩子们读出的是真情实感。

让课程变得好玩、让教学变得有趣,形式上的变化和技术上的革新必不可少,事实上我们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花费很多心思,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更是相当可观。但是,想要让教育更加富于美感、充满关怀,让教育打动人心,形式和技术的创新就显得捉襟见肘。更需要警惕的是,形式和技术在美化教育的同时也可能淡化教育的美感,给孩子更多技术上的支持,导致他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来自于人的,虽显微弱或有缺陷但有温度的支持,让课堂充满人情味。用专业人员的朗诵录音或视频代替教师的当堂示范效果好吗?如果仅仅是学习朗读的话不妨一试,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制作再精良的录音和视频都无法代替教师站在课堂上、立在学生的身边发出的声音。因为这是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带着真挚情感的交流。

同样道理,让孩子学习书法,计算机软件可以替代教师吗?如果仅仅是书法的学习,似乎未尝不可,但每一个教育者都十分清楚,写一笔好字,把字写得有神韵,不是书法教育的全部,更不是书法教育的唯一。在学生的注视下,教师的一笔一划无不饱含着情感,在教师的注视下,学生的一笔一划同样饱含着情感。教师的大手握住学生的小手,共同执笔书写,信任、关心、期待、希望等诸多美好的情感,通过两只手的接触而传达到彼此的内心,不等他们写出漂亮的字,教育就已经发生。这是任何软件都无法实现的。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固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对教育产生伤害,因为他们设置了一道屏障,阻断了师生间的情感的交流。投入的爱一次,用爱创造奇迹——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因为情感的缺失或隔断,可能会渐行渐远。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因人而异,或是说它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夸美纽斯在那本至今影响教育者的著作《大教学论》的开篇提出一个美好的愿望: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他没有料到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成为可能。但现实告诉我们这仅仅是可能。教学艺术也好、教学技术也罢,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也都会有无能为力的领域。当艺术和技术都束手无策时,惟有依靠爱的力量,教育才会发生。也可以这样说:教学艺术的魅力和教学技术的威力都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

我们经常组织一些优秀教师的报告,期望从他们身上挖到一些秘笈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带着这种想法前去听报告的人往往收获甚微,或是学到了一些实用技能而在具体应用时效果平平。那些深受学生爱戴,对学生成长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教师,他们真的有什么独门暗器吗?在很多时候,他们的工作与我们的工作别无二致,甚至方式方法也没有明显区别,最大的不同是:他们融入更多情感。因为情感力量的介入,他们的课堂更有活力和生机,学生的学习更加融入、更有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实现了教的尊严,学生找到了学的尊严。

为教学赋予某种情感的做法是可取的,但不能止于此。外在的情感就像是给课堂涂上一层油漆一样,虽然艳丽但经不起岁月的风吹雨打,如果让学生感觉到有虚伪的因素在其中,则是非常可怕的,教育极有可能在那一瞬间崩溃。要善于挖掘课程内容本质的和教学过程内在的情感因素,由内而外的表现出课堂的本色来。还以有感情朗读为例:让孩子带着感情去读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读出感情。如果这样的话,有感情的朗读在教学评价时就无所谓好与不好,因为每个人读出的感情会有所不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怎么能相互比较呢?

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师让孩子们带着感情读,并以比赛的方式看谁读得好。可能因为比赛的原因吧,孩子们表现很积极。我心里暗想:怎样才算读得好呢?他们踊跃的表现真的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了吗?于是,我问孩子一个问题:陆游是悲观的人还是乐观的人。有的孩子说是悲观的,因为他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失去信心。有的孩子说是乐观的,因为他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信一定能够统一中原;还有的孩子说他既是悲观的也是乐观的,对自己的身世悲观,对国家的未来乐观。我说:那好,请把你心中的陆游读出来。于是,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融入,也看到了他们在融入中对诗歌的创造性的理解。

不仅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只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任何课程内容都有情感蕴含于其中。知识是有生命的,生命的标志便是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发挥情感的力量,让孩子融入到学习中,让教师融入到教育中,在融入中创造。

 

 [焕发生命活力] 

第一章:积极而专注

第二章:自信且自律

投入的爱一次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